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忽然想起一些父母進不了子女門的舊事(原創)

[複製鏈接]

713

主題

805

帖子

2161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1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森林木1 發表於 2018-10-31 19: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農民張老漢的兒子在城市娶妻生子,2012年11月12日晚,老漢興沖沖趕到南京與兒子一家團聚。兒子從車站接了父親,並帶到飯店吃飯,飯後卻不讓父親進家門。父子倆發生激烈衝突,民警到后,兒子問民警能否幫忙送父親回老家。父親憤然而起,怒氣沖沖坐火車返回農村。
90多歲李老先生老兩口和小兒子一起生活在南京江寧區,2013年9月初,李老先生因病住院治療,老伴一直陪在身邊。老兩口出院回家時發現門鎖換了,打小兒子電話不接,等到小兒子回家后,依然不讓老兩口進門。老兩口只能在小區內露宿街頭。鄰居幫助報警后,小兒子依然不允許老人回家。警方找來老人的其他子女,最終老人的二兒子把二老接回家暫住。
2016年3月3月26日晚,北京77歲的朱奶奶和老伴從西冉村大兒子住處到海淀區晨月園小區三兒子住處,但聯繫不到三兒子,從26日晚至27日晚,兩位老人一直住在樓道。老人說,這一層有套房子,戶主是她的老伴,一直是三兒子在住。
徘徊在子女的大門外,那些落寞的父母倍感悲涼,不少人在心裡發問,是社會變了還是時代錯了?聽不到答案,天空中飄來一聲聲沉重的嘆息。
父母進不了子女的門,糾結著複雜的父母子女關係、翁婿婆媳關係,當事人各有各的委屈,局外人感受到的是人情冷暖人性冷漠,就這樣打翻了社會的五味瓶。
曾經有一個熟悉的人,事業有成后結婚生子,父母從家鄉來到小城侍弄孫子,卻處處遭兒媳白眼。兒媳明裡暗裡下了逐客令,老人不忍心兒子妻離子散,主動要求回了老家,這位初為人父的兒子深感愧疚,一度對妻子忍無可忍,下了離婚的決心。
婆媳關係翁婿關係向來是家庭關係中的難題,小家庭新婚的甜蜜過後,往往是家庭代際衝突的開始,在清官難斷家務事的哀怨中,不少家庭陷入兩代人的相互抹黑。
有一個調侃二孩政策的段子,某種程度上宣洩了父母對子女的不解:
養育一個小屁孩就象發射衛星,花費十幾年心血確保每個環節和數據的正確。最後一朝發送成功,考上大學,然後衛星就消失在茫茫的外太空,只剩下定期不定期的發回來一些微弱的信號…給點錢…給點錢…把錢發給了衛星,叮囑吃好穿暖。衛星又發回來微弱的信號…別啰嗦…別啰嗦…等信號穩定了,又要花一輩子的積蓄幫他建立空間站。如此坑爹的事情,現在國家居然忽悠大家造兩顆!
含著金鑰匙長大的獨生子女,經常被輿論解讀為自我中心,愛和責任缺失。但教育專家告訴我們,孩子問題的源頭在家長。
走到新生代中間反觀為人父母者,人們會看到一個個偷窺孩子的家長,以愛的羈絆,埋下不信任的種子,在兩代人之間築起一道心牆,給自己留下孤獨。
在多子女時代,老人的被遺棄感可以在兄弟姐妹間消解,但站在獨一代的門口,許多不得其門而入的父母,只能在憤怒和落寞中反省自己教育的失敗,呼喚親情的回歸。
最近,網路流傳一個熱帖《我們如此深愛我們的兒女,他們愛我們嗎?》,字裡行間,父輩的哀嘆令人心痛。但帖文後面的兩極化評論讓人看到一個撕裂的社會,責怪兒女冷漠無情者有之,抱怨父母跟不上時代者也不少,理性的聲音則在呼喚兩代人的理解和包容。
一位官至師級的朋友,把年紀輕輕的獨生女送到美國求學,他跟女兒之間有這樣一番對話:
父親:將來等我們老了,你為我們養老嗎?
女兒:你們都有退休金,養老不是我的責任。
父親:將來你留在國外,我們到國外跟你團聚好嗎?
女兒:你們還是留在國內吧,你們有你們的生活圈,我有我的生活圈。
這段父女對話,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兩代人的觀念碰撞,父輩希望跟著孩子享受天倫之樂,子女希望有獨立自由的生活。當新生代成家立業,中年人漸漸變老,許多人不得目送子女遠走高飛,看著那扇家庭團圓的大門對自己緩緩合上。
眼下,無論在農村,還是在城市,越來越多中老年人正在以愛和尊重的名義,主動選擇跟新生代分居,這是他們維護家庭和諧和自身尊嚴的體面方式。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6: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