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摒棄「份子錢」折射年輕人的新生活方式

[複製鏈接]

126

主題

206

帖子

204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0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kinshop 發表於 2018-10-28 07: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0月是婚禮旺季,一些在校大學生也頻繁出席同學、朋友的婚禮。據媒體報道,很多大學生為婚禮「份子錢」感到煩惱,有的因為這筆人際交往支出感到經濟壓力,有的則認為「份子錢」成了情感的負擔。

隨著高校管理制度的放開,在校大學生結婚現象已屢見不鮮。有的大學生夫婦抱著孩子拍畢業照,甚至成為畢業季一景,得到老師和同學的祝福。結婚也好,生兒育女也罷,都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的關鍵節點,不僅對步入婚姻殿堂的新人意義重大,而且與其關係密切的同齡人也會受到影響和感染,比如因為受邀參加婚禮而感到自己被當成「大人」看的大學生們。「份子錢」就是年輕人在社會化過程中物質層面的表現之一。

其實,不僅在校學生為份子錢倍感糾結,步入職場的年輕人也頻頻對此吐槽。經濟問題當然是困擾他們的關鍵因素,但絕不是唯一原因。讓他們對份子錢感到不適的,更在於心態和價值觀方面。有人認為金錢讓人際關係變得庸俗,有人則感到自己被裹挾,對是否參加婚禮等儀式猶豫不決。

份子錢是傳統社會中人們保持感情聯結的方法。從一開始,份子錢的落腳點就不在於「錢」,而在於「份子」。此前,有一份全國「份子錢地圖」在網路上流傳。出乎一些人意料的是,份子錢數額高低與地方經濟發展水平並無必然聯繫,像廣東就被稱為一股清流——份子錢習慣在100元起步。只有那些被權力、商業等非情感因素污染的份子錢,才是人們從心底里深惡痛絕的。

年輕人對份子錢的抵觸,反映了社會面貌的變化。在傳統熟人社會中,人們的社會關係相對穩定,份子錢有「出」也有「還」。換言之,無論是視之為一種情感的投資,還是婚禮等儀式中的必要環節,人們不必擔心份子錢成為「潑出去的水」。但在人口激烈流動的當代社會,份子錢在扮演維繫情感關係方面的作用被削弱了——今天大家還是同學、同事關係,明天就完全可能天各一方。

因此,理解份子錢在當下的窘境,倒不必一味以庸俗苛責,而要意識到它在人們情感關係中所能起的作用下降了。當一種傳統習俗與人們的生活狀態不再契合,它的現實生命力就遭遇了顯著的損傷。一些習俗之所以成為陋習,不在於它承擔了多麼大的原罪,而是它無法適應時代的變化。在高速運轉的現代社會,人們維持情感交流、發展人際關係有了眾多其他手段,份子錢也完全可以找到新的替代品。

新知識群體在感受時代變化方面是最為敏銳的。就大學生而言,一方面,他們在人口社會流動中扮演了急先鋒的角色,不僅一線城市繼續表現出人才聚集力,不少二線城市也發動了「搶人大戰」;另一方面,脫離了大家族、血緣關係桎梏的這一代大學生,在建立屬於自己的人際關係網路時自主性更強,更傾向於自己的獨立意志,份子錢這種被動的表達情感方式,在他們眼裡早已過時。

不光在份子錢這樣的傳統習俗上,提倡簡單和實用也成為年輕知識群體對生活方式的普遍追求。越是在活躍的社會經濟領域,越趨向於摒棄不合時宜的窠臼。比如,一些知名互聯網公司的程序員,習慣於穿著T恤和拖鞋上班,形成了獨特的「碼農文化」,被形容為「拿著月入5萬元的工資,過著月入5000元的生活」。這並不是他們對職場禮節不尊重,而是他們在與職業文化的互動中,形成了共同的價值觀。

話說回來,年輕人淡化份子錢的作用,並不意味著在人際關係領域不需要花心思了。舉一例而言,互聯網確實方便了人們開展社會交往,但一些年輕人卻對線下社交感到疲態和倦怠,甚至失去了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摒棄份子錢,不是逃避人情關係的借口,而是人們開展健康的社交活動,建立高效、真誠的人際關係的必然結果。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11:0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