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24日電(薛濤)近日,一條「大學份子錢隨不隨」的微博登上熱搜。有同學表示,關係沒那麼好,隨份子是負擔;有同學認為,大學生還處於花費父母錢的時期,隨份子會給家人、給自己增加壓力;甚至有人拉黑了邀請自己參加婚禮的同學……對此,作者認為,求學路上的「份子錢」要不要隨、怎麼隨,應量力而行、情誼當先,直接拒絕所有邀請的行為不太妥,一味攀比、重紅包輕情誼的行為也不可取。
大學期間,學生的經濟收入主要來自父母,或各類獎學金及勤工儉學。遇到同學結婚請客,關係好的自不用說,勒緊腰包也心甘情願;但有的同學關係一般,也邀請自己參加;若再趕上國慶假期等「結婚周」,同時收到三四份請帖也不少見……不去吧,面子上過不去,畢竟同學一場;去吧,每月生活費有限,又得伸手和父母要錢,或想辦法東拼西湊,默默吃兩個月泡麵。這樣一想,對同學滿心的祝福也被可以預期隨後的囊中羞澀之憂沖淡。
此外,近年來「份子錢」水漲船高,動輒500、1000元。而且年輕人畢業後分散在天南海北,工作忙碌,送出去的紅包真不一定收得回來。比如重慶姑娘小徐,往常同事結婚,她都送上至少300元的紅包。而自己結婚時,18個同事竟然合起來隨禮1314元,平均下來每人還不到100元……
如此種種,讓大學生越來越不願意隨禮。其實,隨份子只是一種傳統習俗,在親朋好友嫁娶、祝壽之日,人們歡聚一堂,分享喜悅、沾染喜氣,並送上寓意吉祥如意的紅包,祝福新人新婚快樂,祝福滿月的嬰兒健康成長,祝福老人長命百歲。而且中國人講究禮尚往來,有來有往,在互幫互助中增進了解、拉近距離。隨份子也比較科學合理,如果把「份子錢」改成送禮物,就可能出現所送禮物主人不喜歡,或者同時收到20床被子、30套餐具等現象,反而造成浪費。
其實,大學生並不是反對隨份子這種方式,而是反對「份子錢」過多、過重,反對不顧交情深淺的邀請,反對不管大事小事都要請客。「份子錢」過多、酒席過多容易造成經濟負擔,欠下「人情債」。新出爐的《2018中國大學生網路生態和消費行為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在校大學生月均基本生活費約為1325.5元,其中人際交往支出佔大學生總體開支的17.82%。專家認為這一比例偏高。學生們本就缺乏經濟來源,隨份子應以同窗情誼為重,如若一味攀比、打腫臉充胖子,則是以紅包大小來衡量親疏遠近,不可取之。
隨份子終究是一種表達情意的方式,人們在婚嫁祝壽等場合送紅包,無非是圖個紅火,圖個吉利。因此,求學期間,不能一棍子打死所有邀請,也不能被動接受所有邀請,應結合自己的財力、精力、時間,以及交情深淺等因素綜合判斷,並量力而行,不能死要面子活受罪,讓同窗情誼變了味兒。畢竟,「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金錢從來都不是衡量感情深淺的唯一標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