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這件事英國人搞了200多年也沒搞定 中國正在路上

[複製鏈接]

336

主題

337

帖子

2146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14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這件事英國人搞了200多年也沒搞定,中國正在路上

  食品安全是社會關注的一件大事。根據2015年10月1日開始施行的《食品安全法》及其配套規章《食品生產許可管理辦法》的法規要求,從今年十一起,食品生產一律不得繼續使用原包裝和標籤以及「QS」標誌,必須統一標註新的食品生產許可證編號。為了讓老百姓吃上質量安全的食品,國家也是操碎了心。

  不過,食品安全這件事兒有多難,讓我們先來看看英國200多年來食品安全管理的歷史吧。

  英國是工業革命的先行者,也是現代食品安全法治的先行者。18世紀6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給食品生產和銷售帶來了新變化:一是工業化,大規模動力工廠逐漸取代手工家庭作坊;二是專業化,發明了罐裝、冷凍、化學保存等食品加工方法;三是商品化,隨著市場的擴大和運輸的便利,食品生產過程遠離公眾的視野,市場信息越來越不完全和複雜化。

  但工業革命並沒能解決英國食品安全問題,摻假制偽比比皆是,在白麵包里加明礬、粉筆末、石膏、粘土、木屑,橄欖油中加印刷用的鉛,茶葉中摻羊糞,醋中加硫酸,紅乳酪中加紅色鉛,泡菜中加醋酸銅,糖果中添加粘土和銅綠,不一而足。

  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中引用《利物浦水星報》報道的摻假現象:「把咸黃油冒充新鮮的出售,不是在一塊塊的咸黃油上塗上一層新鮮的黃油,就是把1磅新鮮的黃油放在上面讓人先嘗一嘗,在嘗過以後卻把鹹的賣出去,或者洗掉鹽再把黃油當作新鮮的出售。糖裡面摻上米粉或其他價錢便宜的東西,照凈糖的價錢出賣……胡椒里摻上豆莢磨成的粉末及其他東西。」該書還披露食品質量很差:「工人買的土豆多半都是質量很差的,蔬菜也不新鮮,乾酪是質量很壞的陳貨,豬板油是質量發臭的,肉又瘦又陳又硬,都是老畜的肉,甚至常常是病畜或死畜的肉,往往已經半腐爛了。」

  19世紀中期,英國食品摻假達到頂峰。1850年,反摻假運動的領袖人物阿瑟·哈塞爾醫生組建衛生分析委員會,專門調查食品質量。哈塞爾醫生在英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顯微鏡分析食物樣品,他發現食品中含有許多毫無營養價值甚至有毒的物質。從1851年1月至1854年末,《柳葉刀》全文刊登了他們的調查報告,《泰晤士報》等報刊紛紛轉載,社會輿論一片嘩然。1855年7月,英國議會下院成立專門委員會調查食品摻假問題,委員會得出的結論:「當前英國摻假之風盛行。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人民看來,不僅大眾健康因此處在危險中,全社會的錢財被詐取而去,而且社會公德因此而敗壞,國家的商業道德由此而倒退。」

  1860年7月,英國通過了《食品摻假法》,這是近代以來英國「第一部試圖管理所有食品的單一立法」。該法令最具價值的地方在於第一次確立了「保護消費者免遭錢財損失和身體傷害是政府應盡的職責」的思想,其後該觀點逐漸成為共識,被認為是世界各國食品立法的主要目標之一。同時,該法令存在一些缺陷,其中最致命的是過於溫和、缺乏約束性,沒有建立主管食品立法的中央機關,對摻假當事人過於寬容。其次,雖然設立了公共分析師,但沒有經費保障,分析師坐等具有公共精神的人士將樣品送來。法令生效后12年,全英僅設立了7名公共分析師。如此法令難以改變當時英國食品安全狀態,據調查,1861年倫敦市場上87%的麵包和74%的牛奶摻假。

  經過最著名的反食品摻假活動家約翰·波斯特蓋特等人的不斷遊說,1872年,英國通過《禁止食品、飲料與藥品摻假法》,這雖然是一部過渡法令,但有一個明顯特點:立法趨向強制性。三年後,英國議會頒布《食品與藥品法》,被認為是當時全世界最好的一部食品法,所確立的許多原則和措施被後來各國食品安全立法所繼承和發展,成為現代英國食品安全立法的先驅和現代世界食品立法的基礎。

  這部法令之所以能夠得到有效實施,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完善了機構,一是授權英格蘭與威爾士地方政府委員會和蘇格蘭地方政府事務委員會主持食品安全監管政策的制定及實施,委員會對地方當局具有調查權、立法權、間接調控財政權以及「半司法權」;二是規定所有的地方政府必須至少設立一名公共分析師,所有的市場檢查員、公害檢查員、衛生醫療官、衡平檢查員、警察都能購買和送檢樣品,食品商有義務向市場檢查員等官員出售正式的商品作為樣品。

  《食品與藥品法》實施后,英國食品摻假程度大大降低。19世紀後期,倫敦市場上牛奶的攙水率最高達50%,到1900年,下降到9.9%。經過19世紀百年努力,英國食品安全明顯好轉。但遠沒有到樂觀的時候,就在1900年,英國曼徹斯特發生了因飲用添加了含砷的啤酒,造成6000人中毒和至少70人死亡的惡性事件。

  接下來的20世紀,英國在完善食品安全法治道路上繼續前行。1907年,英國頒布《公共衛生(食品安全)法》,開始對進口食品進行監管。1938年和1955年,兩次修訂《食品和藥品法》。1968年,制定了《藥物法》,將食品和藥品分開立法。1984年頒布了新的《食品法》,但由於對由食品生產技術革新而帶來新的安全問題時明顯考慮不足,而受到廣泛批評,被認為是一部「陳舊的法律」「來源於古老的、簡易的和過時的原則」。1990年,再次頒布《食品安全法》,儘管法律名稱含有「安全」二字,但與之前的食品法相比,這部法律更具全局性,更像一部「食品安全基本法」,賦予立法機構、政府部門和地方當局制定各種規章的權力。這部法律延續了處罰從嚴的趨勢,違法者不僅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而且將受到行政處罰乃至刑事制裁,罰款無上限。

  就在英國食品行業人員認為20世紀即將圓滿收官之際,1996年瘋牛病爆發。早在1986年,英國就發現瘋牛病,但保守黨政府不僅刻意隱瞞事實長達10年,而且不人道地將飼料傾銷到其他國家,以致瘋牛病蔓延全球多地。事件發生后,各國紛紛禁止進口英國活牛、牛肉及牛製品,英國宰殺了全部30個月以上的肉牛,不僅每年5億多英鎊的牛肉出口化為泡影,而且還要花費35億英鎊進口牛肉。之後,英國組建了食品標準局,該局不隸屬於任何政府部門,有權監督、評估和檢查其他食品安全監管機關的執法活動。同時,其他部門的職能進一步清晰,非政府織和中介機構力量增強,英國食品安全體制又向前邁出了一大步,逐漸實現向多層級治理和社會共治轉變。1999年8月1日,歐盟解除了英國牛肉出口禁令。

  進入21世紀,英國繼續改善食品安全監管的政策和措施,建立了食品追溯和召回制度,出台了《食品標籤規定》等許多專門規定,構建食品危害報警系統、食物中毒通報系統、化驗所彙報系統、流行病學通信和資訊網路系統,有效地控制了有害食品在英國市場流通。英國成為全球食品安全體制最完善的國家之一,儘管如此,尚不能完全杜絕食品安全問題。2013年1月,英國發生牛肉摻假事件。2014年7月23日,英國《衛報》揭露了家禽生產黑幕:「生產現場骯髒不堪,工人將用膠靴踩過的雞肉重新扔回生產線。」這場食品安全保衛戰沒有停息,人們將繼續拿起法律、道德和科技的武器,捍衛自身的生命健康安全。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20:0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