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助聽器的發展歷程【衡陽東風路惠耳解讀】

[複製鏈接]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8-10-5 11: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8-10-05 10:41植物/技術

  在古代,人們在生活中積累了一些原始的助聽方法,如把手掌放在耳後,擴大耳廓的集音面積(約提高聲音響度6dB左右)。後來,用植物葉子捲起來代替手掌,使集音的面積更大。發展到近代,人們又用金屬片製成聽筒、聽瓶等機械(能增加聽力10~15dB)。直到20世紀初,出現了真空電子管,用它來製作助聽器的放大器,大大提高了助聽的響度,帶來了助聽器本質的飛躍。但真空電子管助聽器體積有桌子那麼大,且同時需要低壓、高壓電源,攜帶不便。

  到上世紀40年代,美國人發明了晶體管,50年代,香煙盒大小的晶體管助聽器誕生。伴隨著電子和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助聽器的元件線路結構、外形和功能都在不斷進步,線路結構從分離元器件向集成電路發展,信號處理從模擬向數字式發展。目前,有微電腦處理晶元的可編程助聽器已在國內外廣泛使用。助聽器的體積也從香煙盒大小的盒式機發展到耳背式、耳內式、耳道式和深耳道式助聽器。深耳道式助聽器只有花生米大小,完全滿足了耳聾患者的美觀需求。功能上也愈加完善:降噪、反饋抑制、方向性麥克風、多通道、多程序等技術,使聾人最大限度地在不同生活環境中,獲取聲音信號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3 23: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