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用六大戰例回顧兩棲戰史 海灣戰爭這艘美艦立大功

[複製鏈接]

64

主題

66

帖子

228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2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本文以太平洋戰爭中數次較為典型的奪島作戰為例,回顧了水陸兩棲作戰戰術的形成歷程,總結了構成水陸兩棲作戰的6個階段,並通過分析福克蘭群島戰爭和海灣戰爭,指出水陸兩棲作戰與對地攻擊作戰樣式的發展變化。

水陸兩棲作戰戰術的形成
水陸兩棲作戰(Amphibious operations)是近代戰爭中的軍事作戰樣式之一,一般指在運用陸軍、海軍和空軍作戰力量從海上對被敵方勢力等佔據的地區(前沿基地等)實施進攻后,派遣部隊登陸奪回被佔地區的聯合作戰。水陸兩棲作戰包括奪取海上優勢的海上作戰、奪取空中優勢的空中作戰、確保海岸橋頭堡等的地面作戰及後勤支援,是以1921年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官完成的研究論文《密克羅尼西亞前沿基地作戰:Operation Plan 712 Advanced Base Operations in Micronesia》為基礎確立的作戰概念。
該論文推斷,在太平洋地區發生戰爭時,針對成為前沿基地的島嶼實施敵方陣地前的強襲登陸作戰對美國海軍陸戰隊來說是最為重要的任務,為了完成這一作戰任務,水陸兩棲作戰將成為主要作戰樣式。這篇論文成為1924年美國陸海軍聯合委員會(Joint Army and Navy Board)正式制定的「橙色計劃」(應對與日本作戰的戰爭計劃)的基礎。美國海軍從1931年開始制定《登陸作戰手冊》,1934年完成《登陸作戰手冊草案》(Tentative Manual for Landing Operations),1937年制定《登陸作戰原則》,成為美國海軍的訓練教程。美國陸軍參考該訓練教程,制定了《向敵對海岸的登陸作戰》,並將其作為野戰教程採用。
此外,在1915年的加利波利戰役中,英法軍隊實施了類似水陸兩棲作戰的作戰行動。以英法軍隊為主力的聯軍試圖打破西部戰線的膠著狀態,計劃佔領達達尼爾海峽西側的加利波利半島後向奧斯曼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發動進攻。但由於後勤補給嚴重不足等原因,該戰役以英法聯軍失敗告終。據說這次教訓也被寫入了上文所述的論文中。
瞭望台行動(Operation Watchtower,1942年8月)
瓜達爾卡納爾島距日本約5500千米,距日軍的拉包爾航空基地約1100千米(約為「零」式戰鬥機續航距離的一半,日軍難以利用戰鬥機進行持續掩護);島嶼面積約5350平方千米,與日本千葉縣的面積大體相同。
美軍通過在當地部署的諜報人員和航空偵察手段獲悉日軍正在建設隆加(Lunga)機場(日本名稱)后,計劃展開奪取該機場的作戰行動。1942年8月7日清晨,美軍以海軍陸戰隊兵力為主力(約6萬人),在航母和戰列艦等的空中攻擊與艦炮射擊掩護下開始實施強襲登陸作戰,打敗日軍(約2800人),並於第二年2月7日佔領該島。
由於從拉包爾到瓜達爾卡納爾島之間利用運輸船需要2天左右時間,在不能維持海上和空中優勢的戰況下不可能維持後勤保障,戰區擴大帶來的後勤補給困難是日軍戰敗的原因。眾所周知,這場戰役成為日美進攻與防守的轉折點。
迦伐尼行動(Operation Galvanic,1943年11月)
塔拉瓦環礁距日本約5100千米,距日本海軍特魯克島基地約2000千米,作為主戰場的比托島是一個東西長約4千米、南北寬約600米的小島。
1943年11月19日,美軍從海上開始實施先期攻擊(發射約3000噸炮彈)。11月21日早晨,美軍以海軍陸戰隊兵力為主力(約35000人),在戰列艦等的艦炮射擊掩護下,從塔拉瓦環礁的外側開始利用約120輛LVT(水陸兩棲履帶式登陸車:Landing Vehicle Tracked)實施登陸作戰。在與日軍(約4500人)展開激戰後,於11月23日佔領了島嶼。
美軍在這次戰役中也投入了車輛/人員登陸艇(LCVP:Landing Craft,Vehicle and Personnel),但由於水深0.6~0.9米處的珊瑚礁而未能上岸,美軍徒步由淺灘登陸到海岸。
美軍通過這次戰役認識到了LVT在珊瑚礁區域運用的有效性(決定增加LVT的產量),同時決定利用有效的炮彈(穿甲彈)攻擊地下陣地。
燧發槍行動(Operation Flintlock,1944年1月)
誇賈林環礁是距日本約4050千米、世界上最大的環礁(最適於作為艦隊泊地),由約97個小島(總面積約6平方千米)形成。
1944年1月30日早晨,美軍艦載機開始實施空中攻擊,戰列艦等同時實施艦炮射擊(利用穿甲彈射擊,發射炮彈約15000噸),在美軍登陸前日軍(約8100人)幾乎已經被全部消滅(由於是珊瑚礁,日軍未能構築地下陣地)。
2月2日早晨,美軍以海軍陸戰隊兵力為主力(約84000人),在戰列艦等進行艦炮射擊和從地面基地出發的轟炸機實施火箭彈攻擊的掩護下,出動LVT(採取了加裝裝甲等改進措施)和水陸兩棲戰車開始實施登陸作戰。經過短時間交戰後,最終於2月6日佔領誇賈林環礁。
這場戰役是美軍首次佔領日本領土(委任統治地)。為此,日軍聯合艦隊司令部不得不從特魯克島轉移到帛琉島。
征糧者行動(Operation Forager,1944年6月)
塞班島是距日本約2360千米、與日本小豆島面積大體相同(約116平方千米)的島嶼。
1944年6月11日,美軍艦載機開始對塞班島實施突襲作戰。6月13日,美軍戰列艦等開始進行艦炮射擊(發射炮彈約11500噸)。6月15日上午,美軍以海軍陸戰隊兵力為主力(約67000人),利用LVT/LCVP實施登陸作戰。在與日軍(約43000人)進行激烈交戰後,於7月9日佔領了塞班島。
美軍飛機由此可對日本全境進行轟炸,美軍也自此開始確立了水陸兩棲作戰戰術,並充分認識到奪取空中與海上優勢、實施艦炮射擊和航空支援、後勤補給的重要性,以及LVT運輸手段的有效性和維持通信暢通的重要性。
此後,美軍在硫黃島海戰和沖繩海戰中也實施了水陸兩棲作戰。水陸兩棲作戰由以下6個階段構成:
①確保和維持空中與海上優勢
②實施偵察活動(向當地派遣諜報人員和飛機等)
③殲滅地面兵力(實施對地攻擊)
④確保登陸航道(如果布設有水雷則由掃雷部隊負責)
⑤持續實施空中與海上運輸(運送人員、彈藥和車輛等)
⑥持續實施地面作戰
水陸兩棲作戰與對地攻擊作戰的發展變化
太平洋戰爭結束后曾廣泛出現了不需要水陸兩棲作戰的論調,但1982年的福克蘭群島戰爭與1991年的海灣戰爭使人們再次認識到水陸兩棲作戰的有效性,並且使這一戰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福克蘭群島戰爭(1982年3月19日~6月14日)
英佔福克蘭群島位於阿根廷東部約500千米,距英國本土約13000千米,由約770個島嶼形成,面積約為12100平方千米,與日本長野縣的面積大體相同。南喬治亞島與南桑威奇群島位於阿根廷東部約1000千米,面積約為3900平方千米,與日本滋賀縣的面積大體相同。福克蘭群島戰爭是一場西方國家之間爭奪上述群島佔領權的戰爭,通過這場戰爭可在奪回被占島嶼方面得到許多經驗教訓。
其中之一是民用船舶的徵用問題。英軍成功地奪回了離島,但這不僅是海軍參加作戰的結果,而是靈活利用了民用船舶、國家成為一個整體應對戰爭取得的勝利。在衝突發生后約1周時間內,英國就出動了第一波進攻兵力,接下來徵用客船作為第二波進攻兵力,這種快速反應不得不令人嘆服。從2016年3月開始,日本防衛省也基於PFI法(有效應用民間資金等促進整備公共設施等的法律)簽署了有效期為10年的民用船舶(運輸船「nacyan world」號)運輸使用合同。
此外,這場戰爭證明了離島防禦與奪回的難度,使各國認識到平衡建設陸海空作戰力量的必要性。特別是奪回島嶼方必須要確保擁有從海上實施水陸兩棲作戰的能力。同時,這場戰爭也再次證明了以獲得空中和海上優勢為前提實施各種作戰(防空、反艦、反潛、反水雷戰等)能力、C4ISR(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情報、監視、偵察)能力及後勤(持續作戰)能力的必要性。
順帶一提的是,英軍機動部隊由航母、潛艇、驅逐艦、登陸艦、補給艦、掃雷艦、戰鬥機、攻擊機、轟炸機、反潛巡邏機、空中加油機、運輸機、偵察機等編成。
在實施登陸作戰前,英軍在接到先遣部隊的指示后對重要設施等實施了艦炮射擊,結果證明儘管驅逐艦的主炮與大型戰列艦相比破壞力較小,但用於對地攻擊非常有效。艦炮射擊與從空中攻擊不同,在可靠性與持續作戰性等方面佔有優勢,有時根據情況甚至可發揮超過空中進攻方式的支援能力。此外,艦炮與導彈相比價格低廉,這也是其優勢之一。
海灣戰爭(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
海灣戰爭是以美軍為主的多國部隊對伊拉克地面部隊展開進攻作戰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多國部隊的艦艇部隊發射了大量「戰斧」巡航導彈(約1600枚)等,從中可以得到現代戰爭的經驗教訓。
其中之一是從海上實施對地攻擊(發射「戰斧」巡航導彈和實施艦炮射擊)的有效性。美國海軍2艘「衣阿華」(IOWA)級戰列艦的任務是利用「戰斧」巡航導彈實施遠程攻擊及對伊拉克的通信設施(指揮、控制和通信設施等)實施先期攻擊。據說由於這些設施遭受破壞,伊拉克軍隊的作戰能力陷入了癱瘓狀態。
此外,地面戰開戰後,美軍利用40.6厘米口徑艦炮以伊拉克的炮兵和補給基地、物資集結處等為主要目標實施了炮擊(射程約39千米、共發射約1100枚炮彈)。在實施艦炮射擊時對敵方中彈情況進行觀測非常重要,美軍在本次戰爭中靈活運用了作戰艦搭載的「先鋒」無人觀測機(承擔了57%的觀測敵方中彈情況任務)。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13:1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