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血壓低於140就沒事?隨訪兩萬人20年,結果不是你想象

[複製鏈接]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18-9-16 11: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8年09月16日 08:28 新浪科技-自媒體綜合


  來源:中國科學報微信公眾號

  JACC 近日刊登了北京安貞醫院的一項新成果,與血壓

  隨著高血壓防治能力的不斷進步,中國人對於高血壓的知曉率、控制率、治療率都不斷上升,但如何早期、精準地識別和預防血壓升高帶來的風險尚需更多證據。

  《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JACC)近日刊登了北京安貞醫院一項新成果,針對2萬人隨訪20年研究,與血壓

  《中國科學報》記者就此採訪了研究主要負責人之一、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劉靜教授。

  1級高血壓新定義

  在美國心臟協會(AHA,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2017學術年會上,AHA公布了新版美國高血壓指南,這距離上一版指南已有14年。

  指南寫作委員會主席Paul K。 Whelton教授認為此次指南更新有幾個「新」,分別是:新定義、新降壓門檻、降壓新目標值和測量新方法。

  其中的新定義指的是血壓≥130/80 mmHg被定義為高血壓。

  其中130~139/80~89 mmHg為1級高血壓,≥140/90 mmHg為2級高血壓,此前JNC7的高血壓前期(120~139/80~89 mmHg)這一定義被刪除了。

  新定義體現了早期干預的重要性,Whelton指出,在130/80 mmHg就開始干預,可以預防更多的高血壓併發症。

  他說,與正常血壓的人相比,血壓超過130/80 mmHg,其心血管風險就已經加倍了。診斷為高血壓是「黃牌警告」,但並不意味著一定要吃藥,而是可以通過生活方式干預以降低危險。

  當時,他還以中國高血壓控制率低舉例,認為降低診斷高血壓的門檻,可以讓更多患高血壓的人得以降低。

  那麼究竟中國高血壓患者的情況如何呢?

  安貞醫院的此項成果恰好回答了這個問題。

  劉靜在採訪中告訴記者,由北京安貞醫院牽頭的中國多省市心血管病隊列研究(CMCS研究)對21441例≥35歲沒有心血管疾病的居民隨訪20年的數據顯示:

  對於中青年(35~59歲)居民,與血壓<120/80 mmHg者相比,新定義的1級高血壓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78%,冠心病風險增加77%,卒中風險79%,心血管病死亡風險增加1.5倍。

  13.4%的心血管事件及26.5%的心血管死亡歸因於1級高血壓。

  但對於≥60歲的居民,與

  研究還發現,中青年居民血壓在130~139/80~89 mmHg者在15年後有65%血壓進展為≥140/90 mmHg,其心血管病風險比那些血壓仍<130/80mmHg者增加了2.01倍。

  即使血壓在15年間維持在130~139/80~89 mmHg,其風險也增加了1.28倍。

  中青年早控制意義重大

  結合此項研究結果來看,中青年人群早期控制血壓具有重要意義。

  「血壓130~139/80~89mmHg的絕大多數中青年人為心血管病中低危人群,按照目前指南尚不需藥物治療,但是生活方式干預需要落實,切實把血壓控制下來,而不能流於空談。」劉靜提醒說,多國多個機構的研究數據都顯示了這一點,130~139/80~89mmHg的中青年人日後患上高血壓及心血管病的風險遠高於其他人群。

  「雖然高血壓的患病率隨年齡的升高而升高,但在中青年人中患病率升高的速率更快,但中青年對於高血壓的知曉率、控制率、治療率卻非常低,很多年輕人很少測量血壓,總覺得自己還年輕,高血壓和自己沒關係,這種想法其實是非常錯誤且危險的。」劉靜表示。

  談及如今年輕人高血壓患病率升高的原因,劉靜總結為以下幾點原因:高鹽飲食;精神緊張;缺乏身體活動和超重肥胖;過量飲酒;家族遺傳。

  儘管目前國內標準並未將130~139/80~89mmHg定義為高血壓,但是處於這一區間數值的血壓升高者都應引起足夠的重視,調整生活習慣,避免血壓繼續進展和發生靶器官損害。

  「這些話大家經常聽,但一定要聽進去,並付諸行動。少吃鹽、不吸煙、不飲酒、保持正常的體重,這些生活方式的改變,能夠有效降低患高血壓的風險。不要等到血壓升高了再追悔莫及。」

  同時,研究提示在老年人中,將130~139/80~89 mmHg診斷為高血壓並將血壓降至130/80以下尚需謹慎。

  

一直被朋友稱為小博士。其實就是書讀得多一些而已。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沙發
 樓主|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18-9-16 11:52 | 只看該作者
劉靜解釋說:「最近發表的歐洲高血壓指南建議,65歲的老年人耐受狀況良好時收縮壓可控制在130~139mmHg,但並未建議進一步降至130 mmHg以下。我們研究的結果支持此建議。當然,需指出的是,我們的研究為觀察性研究,有關降壓治療目標值的確定尚需來自中國人群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的證據。」

  傾力打造中國的弗萊明翰心臟研究

  始於1948年的美國弗萊明翰心臟研究(FHS,Framingham Heart Study)堪稱醫學研究的典範,今年也是開展這項研究的70周年紀念。

  在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裡,研究人員與志願者一起創造了偉大成績,研究涉及受試者,以及他們的後代甚至第三代。

  弗萊明翰心臟研究在人類與心血管疾病的鬥爭中作出了傑出貢獻,它讓我們對心血管疾病有了全新認識。其貢獻不僅限於心血管領域,對各個領域都產生巨大影響。

  談到弗萊明翰心臟研究,劉靜的表情充滿敬意。

  事實上此次的研究成果,也是建立在弗萊明翰心臟研究這樣的長期隨訪研究——中國多省市心血管病前瞻性隊列研究(CMCS,Chinese Multi-provincial Cohort Study)基礎之上的。

  中國多省市心血管病前瞻性隊列研究於1992年由國家「八五」科技攻關計劃批准設立,是我國第一個由國家政府經費資助、當時研究人群人數最多、年齡覆蓋範圍最寬、地理區域覆蓋最廣的心血管病前瞻性隊列研究。

  全國11個省市共3萬餘名35~64歲的男女兩性居民參加了該項研究。

  「CMCS走到今天也已有26年的時間,經歷了三代人、100餘位研究人員的努力。作為其中的一員我感到非常榮幸,事實上能取得今天的成果,離不開前輩們打下的良好基礎,也希望能夠將這項研究繼續進行下去。雖然與弗萊明翰心臟研究相比,CMCS資歷尚淺。但相信未來我們能做得更好。」劉靜說。

  通過對隊列人群開展的二十多年的科研工作,研究人員發現了中國人群心血管病流行特徵長期和近期的變化規律——出血性卒中發病率大幅下降而缺血性卒中和冠心病發病率快速上升,傳統危險因素和新的代謝性危險因素的聚集和普遍流行;建立了個體心血管病發病風險的評估方法並用於指導針對上億的高血壓、血脂異常和糖尿病病人的臨床診治實踐;與時俱進地提出了我國心血管病預防的重點目標和主要障礙,同時對防治策略的實施效果進行科學的評估。

  相關論文信息:

  DOI: 10.1016/j.jacc.2018.06.056。

一直被朋友稱為小博士。其實就是書讀得多一些而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7: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