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文揚:要不要改稱為「中國社會主義」?

[複製鏈接]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18-9-16 09: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7-07-28 14:52:02   來源:觀察者網

  

  文揚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春秋髮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文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下中國對自身的一個定性,字面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相對,「中國特色」與「其他各類」相對。

  主要包括了三點含義:一、不是資本主義;二、也不同於其他社會主義;三、是和中國自身國情以及歷史文化都緊密相關的一種特殊的社會主義。

  最初的叫法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由鄧小平於1982年9月在十二大上首次提出。當時的世界,蘇聯為首的東方社會主義集團還陣容齊整,第三世界的社會主義也遍地開花,中國把本國的社會主義前面加上「有中國特色的」,主要突出的是三點含義中的前兩點,意在向全世界表明:中國雖然在搞改革開放,但不要誤會,並非要搞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卻又和其他國家的社會主義不一樣,是中國自己的一套,至於自己的這一套是什麼,暫時「不爭論」,所以用「有中國特色的」概而論之。

  

  
1982年,鄧小平在十二大上提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這個名稱整整20年沒有變。這期間,世界形勢發生了巨變,蘇聯解體、東歐變色、社會主義陣營分崩離析。反觀中華大地,也許正是因為披上了這個「金鐘鐵罩衫」,甭管什麼主義,總之不受干擾地、一往直前地實現了經濟的騰飛。

  事情做對了,話語便主動,2002年11月的十六大上正式改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由於時過境遷,大多數前社會主義國家都已變色,而社會主義中國卻一枝獨秀,於是原來的前兩點含義不重要了,第三點含義開始突出,新的意思是:無論別的國家各自是什麼主義,反正中國就是社會主義,哪怕全世界只剩下中國一個,也不會變,因為這是由中國特殊國情和歷史文化所決定的。

  

  再過了15年,2017年的中國已赫然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甚至即將成為世界第一。從杭州G20到北京「一帶一路」峰會,短短半年多時間中國又完成了一系列角色變化,順其自然地成為了全球化時代的新任領導者。站在這個高峰上一覽眾山,不要說曾經難兄難弟的前社會主義國家,就連一直被仰望的一眾資本主義國家也都已退居低處,而且個個問題纏身、前景不佳。進入這樣一個新形勢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概念,就已經脫凈了剛剛提出時那種含糊其辭、莫衷一是、被動解釋的應付,越來越顯示出一種獨樹一幟、當仁不讓的氣場。

  當然,還是可以繼續叫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但原來的含義肯定是變了,而且逐漸產生出一個理直氣壯的反問:既然主要是強調中國的獨特性,既然中國已不再需要某個社會主義模範去對照追趕,而當前的中國道路越來越被理解為是自身歷史邏輯的演進結果,那何必另加特色二字呢?

  這個問題的另一面是:中國今天日新月異的偉大實踐難道仍要遵從傳統理論的「字面」指導嗎?中國不能與時俱進地開創一個自己的主義嗎?

  那麼,到底是什麼東西阻礙了「中國社會主義」這個概念的出現呢?

  一、問題的源頭:西歐「資產階級」

  關於社會主義,也許一直都存在誤解。恩格斯說過:「社會主義是資產階級的運動,而共產主義則是工人階級的運動。」

  在19世紀中期,這個描述完全正確。在工人階級作為一個「自為」的階級崛起並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之前,世界的圖景是很清楚的:近現代世界的主要面貌,是被西歐社會所塑造的;近現代歷史的源頭,就在16-19世紀三百年間發生在西歐的社會巨變;而這個巨變的核心部分,就是一個新的人群——非貴族出身的、需要自謀生路的、主要依賴於智力勞動的、憑金錢獲得權力和地位的「資產階級」的崛起。

  而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歸根結底不過是這個新興階級為了說明自身或調適自身而製造出來的不同理論。

  關於資本主義,最簡單粗糙的理論,就是「自古以來早已存在」論:即認定世界上存在一種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普世理性,人類從原始社會開始就有了「互通有無,以物易物,相互交易」(亞當·斯密)的天性,也就是資本主義的萌芽。此後,人類社會踏上了通向現代資本主義商業社會的偉大征程,旅途漫長而艱辛,英勇的「資本主義者」們(從巴比倫商人,經佛羅倫薩市民,直到鹿特丹和倫敦的資本家)一路披荊斬棘,移除了所有障礙和藩籬之後,終於抵達了今天這個光輝的彼岸。

  而關於社會主義,開始其實也是這個宏大敘事的一部分,根本差別在於,後來敘事人出現了變化,無產階級理論家出現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原來的資本主義宏大敘事之上另闢蹊徑,新的敘事出現了,如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勞動力商品化和階級剝削等概念,然後將這個英雄故事解釋成了「階級鬥爭」的歷史,最後推導出結論:在「資本主義階段」之後,通過無產階級革命,強行改變生產關係,進入「社會主義階段」,在生產力極大發展之後最終實現共產主義。

  對於這個共產主義宏大敘事,資產階級理論家不以為然。熊彼得說:「一旦我們假定:第一、必要的工業發展階段已經達到,第二、過渡問題能夠成功解決,那麼,社會主義行得通是不可能懷疑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也就是說,即使社會主義被無產階級拿過去自己用了,資產階級也仍然不排斥這個概念,它仍然堅信這不過是一個「階段」的問題,一個「過渡」的問題。資本主義偉大歷史征程上那麼多的「階段」都「過渡」過來了,還差這一個么?

  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的社會主義為一端,以熊彼得那個資產階級社會主義為另一端,思潮的光譜中間還分佈有各種社會主義,如封建社會主義、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空想社會主義、費邊社會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工團社會主義、社會民主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等等。儘管這些主義的理論和實踐千差萬別,但其根源卻是一個,都屬於「資產階級的運動」。忽視了這一點,就無法認清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爭的本質。

  

  
歐洲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印刷工廠


  二、最大的誤區:西方中心的單線發展史

  也就是說,首先出現的是被資產階級理論家建構出來的關於資本主義的宏大敘事,而各式各樣的社會主義理論,無論是誰創造出來的,也無論處在光譜的哪個位置,其實無不是從這同一棵觀念的「大樹」上生長出來的枝枝葉葉。

  直到21世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橫空出世之後,真正的拷問才終於出現。因為這個新的社會主義從一開始就是與西歐資本主義宏大敘事的親緣關係最為疏淡的一個主義,它已經不是與其他各種社會主義一起長在同一棵觀念的「大樹」上的枝丫,而是長成單獨的一棵樹。而隨著這棵樹自己越長越大,並在中華文明傳統中發現了越來越多隻屬於自己的「社會主義歷史基因」,新的問題冒了出來:兩棵樹到底是什麼關係?

  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潮在清末民初時期湧入中國,是夾裹在進化論、「普遍歷史」和單線發展史觀等重大觀念中一起來到的,天生帶著不容置疑的真理性。當時的中國知識界,即使很多人爭辯其對錯,但卻無力質疑其背後的歷史哲學基礎,由於很多觀念聞所未聞,也只好抱著學習的態度接受了下來。此後雖然一直都有關於東西方文明到底什麼關係的種種爭論,但即使是文化保守主義立場最堅定的學者,也無力否定西方文化的先進性和普世性,默認中國在文化上屬於「太陽沒有曬到的幽暗所在」(梁漱溟語)。

  但畢竟時過境遷了,今天的世界,很多源自西方的現代主義理論都自行破產了,隨著「西方中心論」、「單線發展史觀」等基礎觀念越來越被質疑,被西歐資產階級所臆造出來的關於資本主義從古至今線性發展的宏大敘事,也早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更重要的是,今天的世界相對於一兩百年前的歐洲,有兩個顛覆性的巨變任何人都不得不面對:一個是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一個是中國世紀的降臨。無論哪一位歐洲思想家,無論多麼天才的頭腦,面對這兩大巨變,都不可能不調整其世界觀並大幅度修正其基本理論。

  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功,本身就已經大大改變了世界基本圖景,即使沒有新理論出現,「西方中心論」和「單線發展史觀」也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合理性。而互聯網帶來的知識爆炸,讓曾經堅不可摧的理論模型也必須重新經受嚴格的科學審視和知識及實踐檢驗,那些天馬行空的編造已變得不可能。

  就這樣,近現代的西歐歷史,由於從中產生了多個重大理論,成為了一個必須要重新梳理的特殊時期。通過變換新的世界歷史視角,運用新的世界歷史知識,進行重新考察,首先可以確認,在16-19世紀的三百多年時間裡的確發生了一場獨一無二的社會巨變,但同樣可以確認,這場巨變只發生在西歐地區,屬於特例,而是否具有普遍意義,並不是那麼想當然。之所以後來被嵌入了整個「世界歷史」,被解釋為一個所有文明早晚都要經歷的必然階段,被當作西方文明的先進性和優越性進行理論上的歸納總結並用來指導所有其他文明,基本上可以肯定是西方取得了全球統治地位之後才應運而生的一個學術工程,旨在使西方的全球統治合法化、永久化。

  人們耳熟能詳的各種解釋理論——理性科學、自由個體、新教倫理、人文主義——千方百計使西方世界與其他地方區別開來,並說明為什麼現代資本主義只出現在西方並最終導致了西方的勝出,今天看來都十分可疑,很多都站不住腳,因為其中有明顯的臆造歷史或簡化現實痕迹。

  

  
馬克斯·韋伯


  馬克斯·韋伯是「歐洲中心的單線發展史」以及所謂「內在發展的剛性規律」的主要建構者,但由於他影響巨大,使得19世紀的西方社會科學幾乎完全建立在韋伯主義「西方中心論」基礎之上。

  還有作為西方社會科學衍生物的其他國家社會科學,也無不深受影響。就在最近,中國某著名學府的某著名學者還在一本正經地重複著被重複了幾百年的偽觀念:「公元1500年之後,西方一些國家經過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逐步走向自由和法治,我們卻反其道而行之。」這真是一種連韋伯本人都不敢企望的、接近於醫學反應的洗腦效果。

  當然這是個極端的例子,但一個國家的整個知識界都被洗腦、被誤導的情況確實會發生。這就意味著,全部問題的源頭也許一直深陷在某個誤區當中,一百多年裡圍繞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對錯優劣的無數爭論,也許根本沒有走出那個被所謂「經典」理論、「經典」觀念堆砌起來的空中樓閣,從來沒觸及到真正的社會現實和全部的世界。如果抽離掉「歐洲中心的單線發展史」和「內在發展的剛性規律」等基本假定,認識到這些觀念完全可能是錯覺,那麼關於「一切人類社會的歷史」的各種理論,關於「資本主義階段」、「社會主義階段」、「歷史發展必然規律」論述的各種理論,在今天這個互聯網時代的知識基礎、全新實踐和批判環境下,都會變得面目可疑,在90后、00後年輕人那裡,甚至變得不知所云。

  三、還原之後不過是個特殊的小歷史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說:「大工業建立了由美洲的發現所準備好的世界市場。世界市場使商業、航海業和陸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發展。這種發展又反過來促進了工業的擴展,同時,隨著工業、商業、航海業和鐵路的擴展,資產階級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發展,增加自己的資本,把中世紀遺留下來的一切階級都排擠到後面去。」這一點完全正確。現代社會一切問題的總根源,就是因西歐資產階級的出現而導致的。

  

  如果說16-19世紀的西歐的確發生了什麼特別的事,不同於其他地區的新鮮事,那就是這一地區各國的資產階級群體紛紛崛起並相互激烈競爭。而之所以發生這個現象,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從新大陸掠奪的金銀令權貴階層暴富;二是政治上的四分五裂刺激了各國精英階層之間的激烈競爭;三是各國公權力的虛弱導致私權力膨脹。

  這三個主要原因都有充足的史實作支撐,如果不是受到「歐洲中心的單線發展史」觀念的強力主導,引出各種牽強附會和東拉西扯——源自於古希臘的資本主義萌芽、源自於古羅馬的共和主義和私法傳統、源自於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和科學理性、源自於新教革命的資本主義工作倫理、源自於大憲章和普通法的自由主義文化——本來早應該出現更符合史實、更合乎邏輯、更令人信服的歷史敘述。

  但之所以真實的歷史敘述不見天日,問題就在於這三條關於西歐資產階級崛起的真實原因一點也不偉光正,拿出來很丟人:第一條「來自新大陸的金銀」,背後是人類歷史上最為野蠻兇殘的集體屠殺和種族滅絕,自然不太好提;第二條「西歐的四分五裂」,反映出羅馬帝國覆滅后西歐基督教社會長達千年的低等文明狀態,與東方几大文明中心的繁榮沒法比;第三條「公權力的虛弱」,體現出該地區國家建設普遍的未完成,甚至尚未達到古代亞述、埃及、巴比倫、波斯等早期文明的國家建設水平。

  最重要的,從這三條當中無法歸納出「歐洲中心的單線發展史」,也就無法形成關於「文明」的觀念,無法得出西方先進、其他地方落後的結論。因此,絕不可能被19世紀的西方社會科學界所接受。

  可以認為,正是由於先入為主地預設了「歐洲中心的單線發展史」的立場,且將複雜的歷史進行了理論上的大簡化,大部分西方社會科學理論都或多或少脫離了真實的歷史基礎。正如一個美國學者指出的:「當學者們假設所有新教徒都分享對拯救途徑的單一理解,那些封建衝突結束后的資產階級勝利者們都追求同樣的資本主義利益,或各種各樣的國家組織內部的人員尋求增進共同利益時,歷史比較的真正基礎就模糊不清了。」(理查德·拉克曼:《不由自主的資產階級》)。

  

一直被朋友稱為小博士。其實就是書讀得多一些而已。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沙發
 樓主|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18-9-16 09:30 | 只看該作者
如果不是這樣,如果當時的歐洲思想家們不是那麼急於建構「世界歷史」、建立「世界秩序」,那麼不由自主地要使自己成為「人類的主人」、「代理上帝」,如果他們關於東方文明歷史特別是中華文明歷史的知識更多一些,理解更深一些,並因此而更謙卑一些,情況很可能有所不同。從今天的角度回顧地看,在大航海時代之後西歐各國資產階級的迅速膨脹,不過就是這樣一個很特殊的小歷史:從一個不高的文明狀態中,以最野蠻的方式積累了財富,藉助於最適合的社會條件,實現了最順利的崛起。

  

  其中包括了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從巨富的貴族階層對奢侈品的強大需求中,誕生了網路狀的「國際貿易」市場,同時在西北歐幾個貿易中心城市出現強大的商業權力。

  第二、從西歐各國內部特定的社會衝突中湧現出特定的精英集團,不同精英集團一方面以各自的方式統治遠方的土地和人民,另一方面憑藉各自攫取資源的能力而相互競爭。

  第三、從各國精英集團之間的競爭和戰爭中誕生了現代國家,國家從精英們讓渡出來的私權力中獲得公權力,並反過來通過公權力服務於精英集團。

  第四、精英集團與國家的合作,使得精英集團擁有包括了經濟和政治等多重攫取資源的手段,導致農民和手工業者全面淪為無產者,從而形成了龐大的無產階級。

  第五、由於無產者失去了所有的生產資料,生產者必須通過出賣勞動力換取工資並取得生產工具,這就導致了勞動力的商品化,也導致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即所有的產品和服務,包括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都是為了以獲利為目的的交換而生產。

  有關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各種理論所賴以產生的那個現實世界,就在這裡了,也就是這些了,不需要更多了。

  不難看出,這裡並沒有什麼「文明之光」。貴族階層的暴富,是因為對美洲的洗劫;對奢侈品的需求,是因為與東方世界的生活水平反差;不同精英集團之間的激烈競爭,是因為政治文明的低下;精英與國家的合作,是因為國家建設的未完成;農民和城市平民的無產階級化,是因為整個社會的叢林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因為社會經濟的原始和野蠻狀態。

  根本扯不到什麼古巴比倫古希臘,也扯不到什麼新教倫理,與「世界歷史」和「全部人類文明」都沒什麼關係。

  唯一值得肯定的方面,只是西歐資產階級在崛起過程中超強的學習和創造能力。他們從地中海文明中學到了科學和哲學,學到了文學和藝術,並創造性地應用到了他們的全球征服事業中。而征服事業的擴展又反過來進一步刺激新的發明和創造,形成了一個「先進」和「霸權」相互加強的正循環。

  四、「中國社會主義」才是自身大歷史的產物

  掀掉了「西方中心的單線發展史」這件外衣,搬掉了古希臘古羅馬這塊墊腳石,抽掉了資本主義「內在發展的剛性邏輯」這根脊柱,回歸西歐資產階級之崛起的本來面目,其實只是一個文明程度不高的蠻族群體藉助於合適的歷史條件實現的一次成功逆襲,儘管也有它的獨特優勢,但遠遠到不了構成一個「人類社會發展必然階段」的程度。

  試圖從這段特殊的小歷史中歸納經驗、形成理論、普及世界、教導各國、指引未來,對輸出者來說是「思想帝國主義」,對輸入者來說則無異於緣木求魚、刻舟求劍,只會越學越歪。

  中國知識界當年以救亡圖存為要務,迫於形勢,不得不實行拿來主義,囫圇吞棗地全盤接受,無可厚非。但今天的形勢已完全不同,如果今天的中國知識分子還言必稱希臘、言必稱韋伯、言必稱斯密,頭腦中始終擺脫不了那一條被西方知識界塗抹裝飾了無數遍的「西方中心的單線發展史」線條,凡事都從古希臘說起,一條線不拐彎直達21世紀,那就永遠沒辦法弄清楚中國道路和中國模式到底是怎麼回事,當然也就難以建立起來「四個自信」。

  

  中國學界曾長年糾纏於「為什麼資本主義萌芽沒有在中國出現?」、「為什麼落後的中國可以提前進入社會主義?」等問題,至今不得其解。追溯其思想根源,無非是把特殊社會的小爭論當成了整個人類社會的大問題,把特殊時期的小歷史當成了整個人類社會的大歷史。不是嗎?如果不把資本主義當作一個必然階段,何來為什麼沒在中國出現的問題?如果不把社會主義當作一個必須要在資本主義階段之後才出現的階段,何來為什麼中國能提前進入的問題?

  小社會和小歷史視角中的近代早期的西歐,一點不神奇,不過是一個在中華文明中被稱為「多君為政」的「據亂世」,是大一統問題未解決時的四分五裂階段,是「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的「大道既隱」狀態。與之相比,中華文明早在2500年前就有了「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政治思想,兩千年來長期不懈地追求國家的大一統建設,追求從「多君為政之世」向「民為政」之世的過渡。如此看來,到底是哪個政治文明更先進呢?

  而小社會和小歷史視角中的西歐新興資產階級之崛起,不過就是貴族、世卿、門閥勢力在來自美洲的財富刺激下的惡性膨脹,而由於真正的文明國家建設的未完成,公權力未建立,導致這個階級不受任何約束,自比上帝,為所欲為,將本國和異族的人民都欺負成了奴隸,這才有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出現和無產階級的興起。與之相比,中華文明早在2500年前就發明了「譏世卿」政治文化,豪強勢力屢遭合擊,從秦朝開始皇權便與公權力併為一體,大一統建設一路深化,此後越二千年,只要國家在,就決不讓封建私權超越公權。如此看來,中國即使沒誕生社會主義理論,也有了兩千多年的早期社會主義理念和探索吧?

  階級鬥爭當然也是有的,但在中華大地上,更多地表現為代表平民階級的軍事集團與代表豪強階級的軍事集團之間為奪取江山而展開的鬥爭。例如魏晉的興亡遞嬗,就是代表地方儒家豪族的司馬氏集團與代表非儒家寒族的曹氏集團之間的決戰。這屬於一種在大一統國家的基礎上圍繞大道沉浮、天下歸屬而展開的高文明等級的鬥爭,從來不在西歐蕞爾邦國的視野之內。

  

  經濟領域中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問題也是有的,但在中華大地上,由於秦漢帝國打下了大一統國家的基礎,此後兩千年,只要是太平盛世,一個百業興盛、貿易暢通的全國性大市場就會自然形成,經濟繁榮也自動發生。而生產力的被破壞,主要是因為王朝衰落、盜賊蜂起、異族入侵等政治因素。因此,中國的經濟問題從來就與政治和社會問題緊密相關,正如梁啟超所觀察的,中國社會並不適合從「有產-無產」上劃分,更適合從「有業-無業」上劃分。士農工商,只要各安其位,各司其業,物產的豐富和市場的繁榮都是可預期的,而一旦出現天災人禍,由失地農民組成的無業游民大軍人數暴增,離天下大亂、國家崩潰就不遠了,生產力也會出現大倒退。這種在大一統國家中特有的政治-經濟互動關係,也不是從西歐邦國的城市和鄉村運動中觀察到的個別現象能夠直接對照參考的。

  中華文明歷史傳統的獨特性,到底應該用什麼樣的理論來歸納?這實際上是個尚未解決的問題。如果最終證明,無論是西歐的近現代社會、西歐的資產階級,還是產生於其中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理論,與中國的歷史和現實差距甚大;那麼中國自己的現代化理論,其實就直接稱為「中國社會主義」也無妨。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關鍵在於擺脫教條。而中國理論的創新,關鍵還在於走出誤區。啟蒙運動以來的資產階級人文主義,強調大寫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神秘的理性),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生產是歷史上一切社會進步的尺度。今天的中國,這棵根植於數千年中華文明大地上的老樹,經改革開放大潮數十年的澆灌,青春煥發,枝頭掛滿了全新的果實。目不暇接的互聯網生產,正在改變著中國百業、中國社會,許多領域正引領世界潮流,我們是否應當有自己的理論「尺度」呢?憑中國在21世紀的今天以及將來所享有的世界地位,所取得的各項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成就,按說早應該有了自己的一整套理論,早應該大大超越了那些源自於19世紀西歐社會的各種社會科學理論框架。如果該出現的並沒有出現,該改變的也並沒有改變,那就是沒有擺脫教條,沒有走出誤區。

  回顧歷史,1956年毛澤東在《紀念孫中山先生》一文中提出:「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1985年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上講到:「現在人們說中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我對一些外賓說,這只是小變化。翻兩番,達到小康水平,可以說是中變化。到下世紀中葉,能夠接近世界發達國家的水平,那才是大變化。到那時,社會主義中國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們就可以對人類有較大的貢獻。」

  兩代中國領導人的殷切願望,到了今天,應該是可以實現了。對人類有較大的貢獻,除了經濟上的、科技上的,更應當包括思想觀念和理論上的。隨著「中國製造」走向全世界,「中國道路」日益清晰,中國理論、中國主義、中國思想,早晚也都要一一應運而生。

  
2017年7月24日


  「中國社會主義」概念的推出,是一個理論嘗試,歡迎大家的批評指正。本著積極探索的精神,後續的文章將進一步嘗試推出「中國思想」的概念,敬請讀者關注、指正。

一直被朋友稱為小博士。其實就是書讀得多一些而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20: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