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在帶湖的邊上遙念稼軒:閑寫辛棄疾

[複製鏈接]

152

主題

158

帖子

1651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65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作者:史遇春

《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辛棄疾

三徑初成,鶴怨猿驚,稼軒未來。甚雲山自許,平生意氣,衣冠人笑,抵死塵埃。意倦須還,身閑貴早,豈為蒓羹鱸膾哉!秋江上,看驚弦雁避,駭浪船回。

東岡更葺茅齋,好都把軒窗臨水開。要小舟行釣,先應種柳,疏籬護竹,莫礙觀梅。秋菊堪餐,春蘭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許,此意徘徊。

都說稼軒是豪放派,都把稼軒和東坡並列,號曰「蘇辛」。在我,卻不這樣看,愈是讀書,愈是年長,愈是經事,這種看法愈是堅定。

東坡的豁達,有老莊,有佛陀,對於名利事功的解讀多停留在衣食俸碌的層面,便是為了民眾,也沒有多少血腥,沒有多少國破家亡的危機。所以,東坡能豁達地瀟洒,豁達地有風度,豁達地有仙氣,甚而有時豁達地少了人間煙火的味道。東坡有李白的氣質,寫到這裡,我忽然覺得,東坡被謂之「坡仙」,不無道理。

東坡是豪放,這豪放中多有書生氣,對人生的達觀,一出於學習,二得於參悟,便是沒有完全透徹,也已有了七、八分明了。

稼軒顯現的是「王霸之氣」,這其中當然也有衝天的豪情,但無法眼,則辨識不清。「王霸之氣」和豪放有太多類似。後人評稼軒詞,言其有「不臣」之心。吾嘆其人獨具慧眼,但對於「不臣」二字,總有些芥蒂——這帽子也扣得忒大了。有「王霸之氣」不見得就有「王霸之心」,有「王霸之心」,也不一定就有「王霸之舉」,沒有「王霸之舉」,謂之「不臣」,豈不冤煞古人?

今天,我還沒有去帶湖的近旁,我只是遠遠地坐在帶湖所在的這個城市裡,遠遠地坐在被高樓阻隔了的帶湖的的附近,遠遠地遙念稼軒,遠遠地思索紅塵往事……
最早接觸稼軒,大約是從「稻花香里說豐年」(《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開始的吧!

我生於西北,自是北人。對於「稻花」,在年幼的思維庫中是沒有任何概念的。二十歲離鄉,始見大片稻田,稻的印象才開始在記憶中留存,至今想來,依然是初見時的清晰。稻是見了,可「聽取蛙聲一片」又不能與稻合而為一,稻自是稻,蛙只是蛙。

我對蛙的認識早於稻。兒時記憶中,那一片水塘,曾是我的樂園,蛙只是常晤之友。曾在傍晚,尋父母于田頭,雙親攜我回家,路經水塘,「一片蛙聲」齊鳴,在鄉間,是極柔和的音樂。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兩句在我的現實生活中,從未在同一時間點一起發生過。但是,在夢想中,在幻想中,我常常能把它們整合為一:在江南層疊不一,錯落有致的稻田旁,有我的草屋。屋邊是青青翠竹,迎風搖曳。夜來,明月當空,獨卧窗前,月華如洗,皎潔迷人。禾稻滿壟,清風徐徐。細細品味,空氣中滿是稻花的輕香。田中蛙聲一片,此起彼伏,有似合奏,沒有嘈雜,是樂之諧和……

不諳世情,正是輕狂的時節,常常會把「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詩強說愁」(《採桑子·書博山道中壁》)掛在嘴邊,以為笑談。未經事,不知人世的艱辛,常常會被莫名的情思纏繞,為之愁苦,正所謂「為賦新詩強說愁」。人生多難,稼軒此語看似易,細細說來,就很難了!

「嘗盡愁滋味」后,誰還會再去說那「勞什子」,也只能以「天涼好個秋」來消遣了。

這兩句,是稼軒在歷經滄桑之後的體己之語。如若沒有經世,沒有體悟,試問,誰又道得此語?
人生的愁苦,在我看來,也是層次分明的。

少年時的輕狂,往往會導致受挫后的迷惘,這是「為賦新詩強說愁」的低層次煩惱。

青壯年時,有拯救山河之志,無英雄用武之地。空對著大好年華,人生在歲月的沖刷中失去色彩,這是高層次的煩惱。此中愁苦,傷人最甚,傷人最深。

到老時,回首往昔,一切皆如煙雲過眼,沒有多少痕迹存留,功名利祿,多少已能達觀待之。這是中層次的煩惱。畢竟,在情願與不情願中,已把許多艱難順暢、痛苦歡愉、成功失敗消解掉了。

稼軒的人生,雖有過縱酒呼盧的豪邁,雖有過「八百里分麾下炙」(《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的壯闊!但是,終究沒有把那一腔淋漓的鮮血酣暢地全部拋灑出去。所以,人生自然失意。

「為賦新詩強說愁」的無奈,大約在身為士子者,是人人都會有所的經歷。這一種愁苦,會被許多事體沖淡,故而到老回首,大都能坦然一笑了之。人生如若就此止步,也就罷了。但是,人生的無奈又何至於此啊!

稼軒詞有云:「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鷓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在未曉其意時,憑著直感,我就喜歡上了這句子。不經意間,這兩句已爛熟於心了。讀懂其間的深意,也是在對人生有了新解之後才有的事。

看似平常的句子,這裡面有多少無奈和哀傷啊!

空懷著一腔熱血無處拋灑,空懷著一身武藝無處施展,空懷著滿腹謀略無人知曉、無處可用,這是如何的悲哀呀!眼睜睜看著虎狼之師侵我民眾,奪我財物,占我領土,無能無力,這又是如何的壓抑,如何的不痛快呀!

丈夫立於世,要的就是「沙場秋點兵」(《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的無遮攔;要得就是「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的英姿勃發。

唉,血成了淚,再拋灑出來的時候,就只剩下心痛、心碎了。

從「萬里平戎策」到「東家種樹書」,這是把內在的憂傷發為外在的達觀。此種哀愁,更深一層,讀之令人凄惶。

鬱積,總是要導之使出,然後可以使心靈得以平復。對此,有人借之於酒,有人求諸他方。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這是稼軒派遣鬱積的方式。

英雄氣短,多為兒女情長。此種情景,多為正襟危坐的道學先生所不齒。在我看來,此正乃英雄剛毅之外的柔美。稼軒可謂之英雄,他沒有「氣短」,但作為活生生的人,他也有「兒女情長」。

既然事功無望,得一時之樂,似無大防。在「紅巾翠袖」之間,得片刻溫情,也算是對憂鬱與不平的銷蝕吧!

「紅巾翠袖」上的「英雄淚」,是至情至性的見證。一些人讀此,或作非非之想,然此間的憂愁哀傷又有幾人會得?

「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詩強說愁」

「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稼軒的無奈,誰人會得?

坐在帶湖的邊上,遙念稼軒,心中升起的,又何止這些……

(全文結束)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4 18:1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