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諾獎"迎首位台灣得主:做半導體"雖萬千人吾往矣

[複製鏈接]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18-9-9 05:4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8-09-09 01:02:55 來源: 澎湃新聞(上海)

  澎湃新聞記者 虞涵棋 見習記者 徐路易

  9月8日,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揭曉。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三人因水稻新品種方面的貢獻摘得「生命科學家」;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三人因新催化劑和新反應方面的創造性貢獻摘得「物質科學獎」;台積電傳奇林本堅因持續擴展納米級集成電路製造摘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每項獎的獎金總額為100萬美元。

  這個由民間科學公益組織未來論壇發起、12位知名企業家和投資者捐贈的中國民間科學大獎已走到第三屆。它的宗旨是獎勵在大中華地區做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科研工作的科學家。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大獎科學委員會主席、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主任田剛處獲悉,大獎借鑒諾獎等國際大獎的評選機制,採用提名邀約制和國際同行評議制,今年共收穫200多封提名信。其中,國際科學家評審回復率已達75%。

  相比起前兩屆,未來科學大獎首次出現了單個獎項由多人分享的情況,也首次出現了來自中國台灣的獲獎者。對此,大獎科學委員會中的5位成員進行了解讀。

  首次多人獲獎

  田剛表示,未來科學大獎章程規定每個獎可頒發給不超過5個獲獎人。其實在提名時,就會出現同一個領域的若干科學家被提名的情況。因此,在初步篩選時,委員會就考慮到了多人得獎的可能性。具體的獎金分配利弊,根據各自的貢獻大小,參考同行專家的推薦決定。

  斯坦福大學文理學院講席教授駱利群就「生命科學獎」的情況說明道,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三位科學家在不同的年代,從不同的角度,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把水稻的產量和質量提高。同時,他們的工作也比較互補。

  

  2018年5月28日,袁隆平院士在位於青島城陽區的青島濱海鹽鹼地稻作改良示範基地篩選秧苗。視覺中國 圖

  美國Scripps研究所化學系教授余金權接著以「物質科學獎」三位獲獎者的情況說明了獎金的分配比例問題。上海有機化學所得馬大為獲得了百萬美元中的一半,而四川大學的馮小明和南開大學的周其林平分另外一半。

  余金權說道:「馬大為發現了一個從根本上改變製藥界的關鍵步驟,叫碳氮鍵的形成。我覺得這可能是目前世界上應用得最多的一個反應。」另外兩位獲獎者同樣取得了優秀的原創性成果,但應用還沒有到這個程度。這可能也與馬大為的成果取得較早有關。

  重視個人的創造性

  不過,讓同個研究領域的多位科學家同台領獎,並非不重視個人的創造性。

  2017年數學和計算機科學家得主、80后數學家許晨陽在就職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期間,在雙有理代數幾何領域作出了一些極其深刻的貢獻。8月底,他離開北京,飛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擔任全職教授。

  臨別時分,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出了中國科技界的三個問題:

  第一,物質條件已經不錯,軟環境確實存在一些問題;第二,學風比較浮躁;第三,學術造假得不到懲處。

  

  許晨陽

  對此,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主任田剛回應道:「許晨陽是個非常優秀的年輕人,有他自己獨特的觀察。他說的有些現象在國內是存在的。」

  田剛認為,這根本上是一個年輕人的科學機會問題。他之前也曾在多個場合強調,一定要多給年輕人機會。他注意到,國內強調群體,往往是一個很有成就的老師帶著一群年輕人寫文章,對年輕人的支持反而不夠。

  「但對數學這樣理論性的基礎學科而言,個人還是非常重要的。」田剛說道。「未來科學大獎不管發給年輕人還是年紀大的,重視的都是他個人的原創性,而不是外部環境或外部條件給了他這樣的成就。」

  「大獎的目的之一,就是發給科學更好的發展。」他總結道。

一直被朋友稱為小博士。其實就是書讀得多一些而已。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沙發
 樓主|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18-9-9 05:45 | 只看該作者
  首位台灣得主

  本屆未來科學大獎出現了首位來自中國台灣的獲獎者。在現場電話連線時,曾為台積電研發副總裁的林本堅說道:「我本來以為,大陸比較不知道這件事,現在我知道,大陸也很清楚我在半導體、電子上做的一點小小的貢獻。」

  其實,林本堅所做的確實是「小小的貢獻」:他開拓了浸潤式微影系統方法,持續擴展納米級集成電路製造,將摩爾定律延伸多代。

  所謂摩爾定律,由英特爾的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提出。其內容為: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從笨重的大型電腦到掌上輕巧的智能手機,摩爾定律的魔力無所不在。

  大獎科學委員會今年的新增委員、台灣新竹大學校長張懋中同樣從事電子學和半導體方面的研究。

  他說道,今年是集成電路發明第60年,而摩爾定律就是人們發展半導體工藝時跟隨的「路線圖」。

  具體來講,林本堅發展的是晶元製造中一種名為「光刻」(台灣稱為「微影」)的工藝。在光照作用下,人們利用刻蝕的方法,將掩膜版上的圖形進一步縮小轉移到基片上。

  

  林本堅

  「微影技術突然遭到一個沒法向前行的困難,這時候林本堅博士就想到,把水引入光刻機里做光刻。這種工藝連續帶領半導體進化了幾個世代!每個世代意味著集成電路大小縮為四分之一,而能力變強一倍。」張懋中解釋道。

  在林本堅提出用水浸潤,代替原本間隙中的空氣的時候,全世界都繼續堅持乾式工藝。「等於是他一個人站在一艘航空母艦前叫停。他憑什麼叫停?就是在很堅實的物理學基礎上、光學基礎上,加以透徹的解釋,光刻在怎樣的規律下才能繼續前進。這就是他得獎的原因。」

  張懋中透露,《孟子》中的「雖萬千人吾往矣」是林本堅最喜歡的一句話。他認為,這帶給我們的一個啟示是,不要隨便走又熱又鬧的路,有時候要走一條比較冷僻的路。

  張懋中同時提到了另一點啟示。林本堅1942年出生於越南,以僑生的身份來到台灣學習。「所以現在在創新導向的經濟里,要盡量找到背景不同的人。這在植物學里就是雜交。大家文化不一樣,背景不一樣,思考方式不一樣,『雜交』在一起常常能見到美麗的火花。」

  余金權也說道,像英國一樣限制人才池是最愚蠢的做法,反觀美國就總有各種「奇奇怪怪的想法」。人才儲備是中國的一個優勢,現在也有很多鼓勵外國優秀人才來華的措施。未來科學大獎本質上是為了獎勵科學,「不管你是哪裡人,只要是在中國作出了科學貢獻,都有機會拿這個獎。」他說道

一直被朋友稱為小博士。其實就是書讀得多一些而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15: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