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貿易戰」標誌中美已進入「准冷戰」時代(1)

[複製鏈接]

34

主題

34

帖子

23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mtwb 發表於 2018-7-13 16: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5年5月美國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戴維·藍普頓教授提出中美關係已經接近臨界點的觀點,認為中美兩國關係將發生質的變化,中美之間的對抗因素即將超過合作因素。當時戴維·藍普頓教授的觀點在中美學術界引起一遍嘩然,中美兩國大部分學者並不贊同戴維·藍普頓教授的觀點,特別是大部分中國學者認為其對中美關係過於悲觀。不過也有少部分中國學者注意到美國精英階層對中國關係整體判斷正在發生改變,對中美關係的負面評價開始大於正面評價,這部分對中美關係感到悲觀的少數中國學者們把中美關係的新變化稱為「新冷戰」或者「次冷戰」,筆者當時也是同意這種認識的少數派。當時筆者認為:「中美關係在TPP協議達成后,對抗因素即將超越合作因素,中美關係開始發生質的變化,進入一種近似冷戰時期美蘇關係的狀態中。只不過由於中美之間畢竟還保持著巨大經貿關係,中國還是美國第一大債權國。同時中國無意願和無能力在政治和軍事上公開挑戰美國霸主地位,所以目前中美關係又不完全等同於冷戰時期的美蘇兩大政治集團的對抗關係」。當時筆者認為,在「准冷戰」時期,有可能中美關係中的正面因素仍會不時超過負面因素,把中美關係拉回正軌,或者防止中美關係向全面對抗方向發展,所以用「准冷戰」來形容未來的中美關係可能更為恰當。因為不論「新冷戰」,還是「次冷戰」都把正在變化中的中美關係視為已經到冷戰狀態,無非形式和程度不同於美蘇全面對抗時期的「冷戰」,而「准冷戰」一詞則反映的是中美關係在合作和對抗中搖擺不定、此消彼長。所以2016年1月,筆者在《中國選舉與治理網》發表了《TPP協議簽署--中美進入准冷戰狀態》一文,當時筆者對中美關係進入「准冷戰」提出三點理由:一是美國對中國的戰略判斷發生了重大改變;二是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公開在軍事上針對中國進行重新部署,並開始在政治上打造針對中國的亞洲版北約;三是TPP協議達成動搖中美關係基礎——經貿關係,標誌著中美關係開始跨越對抗大於合作的臨界點。不過筆者在撰寫該文時也犯了先入為主的錯誤,也就是把TPP協議簽署視為TPP協議必定要實施,完全忽略美國選舉政治對美國外交和政治的衝擊。其實從嚴謹角度講,筆者文章標題應該是《TPP協議簽署--中美即將進入准冷戰狀態》,畢竟協議簽署到協議的實施還有個過程,期間不排除出現意外事件。
   在奧巴馬執政末期,中美關係日益嚴峻,此時不被世人看好的非主流候選人特朗普一路過關斬將,贏得美國共和黨的黨內選舉,並有可能當選美國總統。面對中美關係的新變化,筆者2016年5月在《中國選舉與治理網》發表的《地緣政治背景下的南海問題》一文中,順帶就美國大選對中美關係的影響進行如下論述:美國的大選仍然如火如荼進行著,最終花落誰家仍無定論。如果希拉里能代表民主党參選美國總統,並且能最終當選,估計中美在南中國海的博弈和較量將繼續進行。不過,希拉里作為前任總統柯林頓的夫人、前任參議員和前任國務卿,有著豐富的外交經驗,知道中美之間擦槍走火的嚴重性,估計中美在南中國海的博弈可以維持斗而不破的局勢。如果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雖然中國會在經貿方面面臨美國更大壓力,但卻會為中美在南海軍事對峙帶來轉機。當時筆者判斷,希拉里當選美國總統,中美關係會維持斗而不破的局面。而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中美經貿關係可能會面臨更大壓力,卻會為中美在南海軍事對峙帶來轉機。現在回頭看,筆者當時的判斷還是基本正確的,雖然目前美國海軍在南海挑釁性巡航超過了奧巴馬時期。但由於特朗普的當選,象徵美國人民厭倦長期充當世界警察,希望重回孤立主義的思潮重起。另外作為篤信美國優先和注重實際利益的新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對於遙遠的南中國海和東北亞,遠不像奧巴馬和希拉里這些美國傳統政治家感興趣,這損害了美國亞洲盟友對美國的信任。特朗普當選不但為中國在南海的被動局面帶來轉機,也為中日關係改善帶來轉機。雖然當時筆者預感到特朗普當選會給中美經貿關係帶來更大壓力,但沒想到特朗普對中美經貿關係的破壞性影響遠超筆者想象。
      特朗普上台執政后,曾經為中美關係的改善帶來希望。首先特朗普當選后即陷入「通俄門」旋渦,而班農主導的「禁穆令」又招致美國社會的普遍反對,此時的特朗普深陷國內政治鬥爭中,無暇顧及對外關係和對華關係的處理。其次中國通過特朗普女兒伊萬卡和女婿庫什納的關係,成功影響了特朗普的對華政策。隨著特朗普如約退出TPP協議,擱置奧巴馬遏制和圍堵中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中美即將進入「准冷戰」風險似乎暫時消除。曾經對中美關係憂心忡忡的中國學者和外交官們,對中美關係的未來又開始樂觀起來。實際上,當特朗普公布其主要執政團隊后,特朗普當選對世界貿易和中美關係可能產生的衝擊已經顯現無疑,因為特朗普將美國最極端的一群右翼分子糾集在自己身邊。這些美國極右翼分子跟隨著特朗普這個政治素人一同掌控了美國行政大權,其對世界和中美關係的危害還將不斷顯現出來
     隨著中美貿易戰的如約開始,中美關係的基石——中美經貿關係開始動搖。雖然中美不太可能爆發前蘇聯和美國的全面冷戰,但如果中美貿易戰繼續擴大,中美關係很可能從「准冷戰」滑向「新冷戰」。中美經貿關係不保,就難免美國重打「台灣牌」,或者憑藉其在西太平洋強大海空軍優勢,借南海和東海問題向中國進行軍事挑釁,乃至故意擦槍走火。所以中美貿易戰的未來如何發展,不但影響中美關係的未來,也事關中國的國運。

一、中美貿易戰的幾種可能及對策
筆者認為,在預判中美貿易戰的前景和權衡應採取的對策時,首先應對目前中美關係有個清醒的認識。這就是隨著中美貿易戰的開始,中美關係已經進入「准冷戰」時代,中國既不要對特朗普的右翼保守主義政府抱有太多幻想,又要清楚認識到中國目前還不到和美國全麵攤牌的時候。中國應盡量避免中美貿易戰發展為全面對抗,團結一切可以團結力量,爭取把中美關係拉回正規,或者避免中美關係滑向全面對抗。筆者認為中美貿易戰的未來有三種可能:一是中美貿易戰雙方各控制在500億美元內;二是中美貿易戰如特朗普所言發展到全面貿易戰;三是中美雙方重回談判解決軌道,最終達成和解協議。
      第一、局部貿易戰。筆者認為中國既不能首先示弱,又要盡最大可能防止中美貿易戰失控。對於善於「極限施壓」的特朗普,一旦中國首先示弱,將極大提振其打貿易戰的信心,中國勢必處處被動。但中國又如何既不示弱,又不讓中美貿易戰失控?筆者認為,目前中美雙方都公布實施了第一批340億美元關稅清單,對於不願示弱的特朗普而言,估計會很快公布實施第二批160億美元商品清單,筆者建議中國可以不跟進公布第二批160億美元清單。一是中美兩國的進出口總額確實存在失衡情況,特朗普政府加征中國500億商品關稅,中國只加征美國340億關稅,從佔比看也並非不對等,因為中國對美國的出口遠大於美國對中國出口。二是顯示中國不願和美國打貿易戰的善意。三是有可能給了善於「極限施壓」,而並不一定真想打貿易戰的特朗普一個台階。如果中國不跟隨美國公布第二批160億美元關稅清單,一是有可能將中美貿易戰控制在800-1000美元內,這樣對中美兩國經濟發展和世界貿易的衝擊都不會太大。如果中國也跟隨美國繼續公布第二批160億美元關稅清單,對於不願吃虧的特朗普而言,很可能騎虎難下,不得不如其所述對中國2000億美元商品關係繼續加征關稅,屆時中美貿易戰必將失控。二是將使特朗普政府處於極為尷尬地位上,如果美國僅對中國500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相對中國5000億對美出口額而言影響不大,況且其中200億美元商品屬於在華美資企業的對美出口。根據最新消息,特朗普政府已經同意對這部分美資企業的商品進行赦免。所以一旦赦免美資企業出口,特朗普對中國的關稅大棒必將大打折扣。而中國340億美元報復清單確實打實落在支付特朗普的美國中東部地區。如果特朗普政府大張旗鼓的對華貿易戰被控制在500億美元內,是很難達到特朗普政府和中國打貿易戰目的,還不如接受中國之前答應特朗普政府的條件。中美貿易戰這樣結果對特朗普政府而言是得不償失的,有可能在國內招致更大批評和壓力。在中國不跟進對等報復的情況下,如果特朗普政府強行公布實施第三批2000億美元報復清單,必將使特朗普政府在道義上陷入更為孤立境地。
     第二、全面貿易戰。美國對中國500億美元出口商品加征25%的關稅在世界貿易史已經很高了,如果特朗普政府再加征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關稅,中國也只能被動和美國打一場「史詩級」的貿易戰。從目前情況看,中美全面貿易戰對中國經濟衝擊很可能遠高於對美國經濟影響。根據美國商務部普查局今年2月6日發布的數據,2017年美方自華貨物進口總額5261.89億美元,同比增長9.3%,佔美國全部貨物進口的21.84%,繼續保持美國第一大進口來源地地位。2017年美方對中國大陸貨物出口總額為1303.70億美元,佔美國全部貨物出口的8.43%,繼續穩居美國第三大出口目的地位置。而對香港出口400.24億美元,佔美國全部貨物出口的2.6%。另外國內學者和媒體一直提到香港轉口貿易問題,根據筆者查到香港政府統計處統計,2017年中美經香港轉口貿易總額為3507億港元,其中美國通過香港轉口中國大陸的為732億港元,約合94億美元。而中國大陸通過香港轉口美國的為2775億港元,約合356美元。金榮燦所述美國通過港澳轉口中國大陸商品有1000億美元,顯然是缺乏根據的。而按照中國海關的統計公布,2017年中國貨物貿易出口總額15.33萬億元人民幣,進口總額12.46萬億元人民幣,其中對美國的出口佔19%,從美國進口佔8.35%。另外有媒體報道2017年美國對華服務貿易順差為541億美元。2017年中國全年GDP達到827122億元,,進出口佔33%,其中出口就佔了19%,對美出口佔了4.25%。2017年中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80萬億元,其中出口貿易止跌回升,對中國全年經濟增長貢獻較大。有學者認為,一旦中美貿易實現平衡,中國沒有對美貿易順差,將拉低中國經濟增速1.6個百分點。沒有美國市場,中國想尋找其它替代市場並不容易,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2017年美國是全球第一大貿易赤字國,大概有8000多億美元貿易赤字;第二位英國有1991億美元;第三位印度有1489億美元,其他國家均不足1000億美元。由於2017到2018年中國樓市普遍上漲,出現全民買房的火爆現象,中國大陸的房地產市場吸納大量資金,可以說提前透支了未來幾年的居民消費,也佔用大量企業用於擴大再生產和投資資金。如果沒了對美貿易順差,在政府投資效應越來越低的今天,如果消費再不振,將給中國經濟的增長帶來嚴重影響。
     如果中美全面貿易戰確實無法避免,中國也並非沒有籌碼。首先,據林毅夫在香港受訪時表示,美國過去出現龐大的貿易逆差並非由其他國家造成,主因歸咎於美國政府和家庭的過度借貸及消費所致。美國打擊中國製造業和對美出口,只會使這些被徵稅商品轉移到其他國家製造,總體上無助美國貿易赤字消減。一旦中美全面貿易戰不能有效消減美國龐大貿易赤字,必將增強美國國內反對貿易戰的呼聲。其次,由於中美貿易存在巨額順差,雖然中國難以對等額美國商品徵稅,但中國可能從在華美國企業、美國債券、貨幣匯率等方面,採取多種反制措施。據美國經濟分析局(BEA)統計,美在華子公司2015年銷售3558.4億美元,中國在美子公司銷售220.88億美元。在跨國公司層面,美對中實現順差3337.52億美元。根據美國著名晶元公司高通公司2017年財報,其65%的收入來自中國市場。對於美國製造業的核心汽車業來說,中國市場撐起通用和福特兩大汽車巨頭的半壁江山,沒了中國市場,美國汽車業有可能徹底衰落。如果中美貿易戰全面升級,不但救不了美國製造業,而且會沉重打擊美國農業、汽車業和高科技行業。同時,中國還可以打擊美國的服務貿易,動員國民抵制美國貨和美國影片,中國已經成為全球電影票房最高市場。有著強大競爭能力,並肩負轉播美國文化和價值觀重任的美國影片在中國電影市場上已經佔據了很大份額。另外,根據美國商務部統計,2016年中國抵美遊客達300萬人次,創造55.4萬個美國工作崗位,每天在美國消費達9700萬美元,2017年估計可達到400萬人。2016年超過35.5萬中國學生在美留學,為美國帶來159億美元經濟效益。所以中國可以限制到美國旅遊和留學等,這種手段中國之前就對日本和韓國使用過,而且效果明顯。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全面反制措施完全可以打痛美國。另外,中國之所以和美國有如此巨大貿易順差,實際上包含韓國、日本、台灣對中國的部分貿易順差,美國在打擊中國的同時,實際上也打擊韓國、日本、台灣。再者,雖然目前美國國內打貿易戰共識較高,但由於特朗普政府主動發起的貿易戰包含著遏制中國崛起的險惡用心,中國作為被動接受貿易戰一方,容易形成同仇敵愾的堅強意志。中國人民對於中美全面貿易戰所帶來的副作用,會比美國民眾更能忍受。如果中美貿易戰升級為全面貿易戰,將會引起美國國內分裂。首先特朗普政府內支持和中國打全面貿易戰的只是少數極右翼分子,像美國財政部長努姆欽這些理性派就反對打貿易戰。其次特朗普政府的這些主戰派,其發起貿易戰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遏制中國崛起,而支持局部貿易戰的部分美國民眾和企業,其目的是為了消減貿易赤字和促使中國更加開放,全面貿易戰並非其所願。一旦中美全面貿易戰損害美國經濟增長和跨國公司的利益,顯著增加美國民眾的消費支出,反對打貿易戰的輿論就會出現反彈。另外,特朗普畢竟是個政治素人,在貿易戰中犯了戰術錯誤,其不但向中國打貿易戰,而且也向盟友打貿易戰,俗話說「好漢難敵眾拳」。如果特朗普聽從財政部長努姆欽的建議,同意中國和解方案,其它歐美國家,包括日韓將不得不跟隨中國向美國妥協。
     第三、中美雙方達成和解。雖然特朗普政府糾集美國一群極右翼分子,但畢竟最終決定權的還在特朗普本人。特朗普見利忘義、見風使舵的商人本性還是會在關鍵時候顯現出來,這點從班農等一系列高官的出局,以及「金特會」一波三折和最近所謂「零容忍」移民政策的及時調整,都可以清楚看出來。一旦中美局部貿易戰或者全面貿易戰不能立見成效,國內反對聲音過大,中美雙方達成妥協的可能性就會升高。根據最新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的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哈塞特(2018年7月9日)接受美國電視台採訪時說,如果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開始像發達國家一樣行事」,美國將考慮不再堅持貿易戰。如果哈塞特講話代表特朗普政府,筆者認為這是特朗普政府考慮妥協的積極信號。同時筆者也認為,目前中美貿易戰有從局部貿易戰升級為全面貿易戰,甚至發展為中美兩國全面對抗的風險,哈塞特的建議也不是不能考慮和接受的。當年,中國是以發展中國家身份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經過多年發展,中國成為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最大受益者,目前中國企業在各個行業的競爭能力令人驚嘆。中國主動放棄發展中國家身份,同意遵守世界貿易組織發達國家標準,不但有助於避免中美全面貿易戰,也有助於國內的改革開放,還有助於歐美國家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2 12:0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