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雞湯都不給,眼淚已婆娑

[複製鏈接]

220

主題

505

帖子

1430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43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uorou 發表於 2018-6-27 17: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這樣一個到處都能陪你看海的季節里,在這樣一個潮濕到又開始拼褲衩和襪子數量的季節里。那些在埋頭看卷、開庭審理和撰寫文書之間來回奔波,早已累覺不愛的法官小夥伴,趁著去洗手間的短暫時間,趕忙掏出手機來,先看了一眼大盤,滿屏充滿生機的綠色,內心瞬間心如刀絞,要不是早上吃得飽,一口鮮血可能就要噴在手機屏幕上了。辛辛苦苦半年多,兩天回到半年前。算了,就當交學費了,對自己說,越是這種時候越要頂住,堅信未來會漲回來的,雖然,雖然回本的路好漫長啊。看不了大盤就再看看人民網吧,咦,有新聞,某省公司的大BOSS接受記者採訪。「嗯,一定有關於司改的最新指示,我來看看」。於是乎強忍住大腿的酸麻,堅持看完新聞,然後看完之後無語凝噎,起身洗手,看著鏡子里的自己,竟淚眼婆娑。唉,這就是傳說中的哭暈在廁所吧。

大BOSS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提出:「衡量司改成功與否的一個關鍵指標是司法公信力是否提升了,人民群眾越認可、信任,說明司法體制改革就越成功。要解決這個問題,一是處事公道,二是說話算數。處事公道要求司法機關公正司法,不能偏袒案件當事人的任何一方。說話算數是指裁判應當具有權威性和終局性。司法如果不能做到處事公道和說話算數,就無法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司法體制改革就是要解決這兩個問題。」

——這個觀點顯然是沒錯的,因為習大大也說過「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嘛。但這裡面其實還有個問題,要做到贏取人民群眾的信任,也是有個前提的,那就是要有一群身體健康、生活幸福、勇於擔當的人民法官。就像開餐館,要想吃貨滿意,吃的開心,最重要的就是讓大廚開心,有尊榮感。如果得罪了大廚,那結果可就真的呵呵了。

對於目前法院存在的問題,大BOSS認為目前法院內部存在一點「糾結」,是正常的。他給總結出了四個糾結點,平心而論,總結的還是很到位的,一針見血。但就是論述的時候太直白,導致部分喝慣了雞湯的法官同志看的時候激動不已,小心臟跳的噗噗的。

關於「員額制恐慌」。大BOSS認為「法官員額制的推行直指目前司法隊伍人數多、來源廣、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就是要把司法權集中到專業素質、政治素養相對較高的法官手中。只有走法官專業化、職業化的道路,才能把司法公正的基礎打牢。」

——這句話一下子就把未來不能進入員額的,現在還是法官的同志的臉給扇腫了,感覺就像是那張著名的媽媽打女兒的漫畫(畫面太美,請自行配上一聲「啪!」)

如果進入員額的就是專業素質、政治素養相對較高的法官手中,那沒進入員額的是不是就是那種......的法官呢,唉,可以預見員額的競爭將更加慘烈,這已經不僅僅是專業素質的問題,而是上升到政治素養的問題了,必須要努力啊!

對於「行政職級依賴」。大BOSS認為「過去,法官都是有行政級別的,法官等級和行政級別一一對應,推行法官的單獨職務序列改革,法官薪酬待遇、職業保障不再與過去的行政級別對應。這讓一些人感到不適應。改革強調法官單獨職務序列,本身的涵義就是去行政化,有利於體現司法職業特點,有利於在拓寬上升通道的同時獲得相應的職業保障,有利於建設政治素養好、專業素質高的職業化司法隊伍。」

——其實吧,這個職級依賴症跟行政化關係真的不大的,對職級的依賴說到底就是對待遇的依賴嘛,誰讓過去待遇都是跟行政之際掛鉤的呢。如果以後進入員額的法官的待遇比沒進入員額的高了很多,可能行政職級依賴症就變成員額依賴症了吧,由此推理,進員額將成為未來法院小夥伴的終極目標了,而且沒有之一。

針對「不現實的高薪期待」。大BOSS認為「近年來,社會上「漲工資」的呼聲越來越高,法院內部一些同志甚至認為改革就是提高待遇。我們更應看到,法官的職業尊榮感不是靠提高待遇獲取的,更多的應該是來自於我們內心對法官職業的認同和對公平正義的追求。」

——在整篇文章中,這段話的殺傷指數可能是最高的,全五星!的確,法官的職業尊榮感不是靠提高待遇獲取的。但同樣可以確定的是:不提高待遇,目前的法官小夥伴是難以獲得職業尊榮感的。法院的小夥伴們,學識淵博,具有多年審判經驗,帝都的律所都開出20萬底薪,3年配車、5年送購房首付的待遇了,如果還要讓他們靠著內心對法官職業的認同和對公平正義的追求,這個就有點太那啥了。到底是那啥,你們都懂的。

改革,必然會調整利益格局。但怎樣調整,調整誰的利益,調整成什麼樣的格局,才是大家更為關心的。正如上次發文所說「多發幾根雞腿,少灌幾碗雞湯」一樣,基層的主力軍,所思所想,遠沒有那麼高大上,甚至顯得有點low。當然,這也不能怪他們太現實,畢竟,他們就活在這現實之中。

利用媒體發聲是好事,表達觀點、傳遞思想。但同理,怎麼表達、如何表述,也需要好好研究。尤其是在這樣一個自媒體如此發達、信息傳遞速度如此之快的時代。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5: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