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為什麼《龍的傳人》不如《小草》?

[複製鏈接]

554

主題

562

帖子

3573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57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曾節明 發表於 2018-6-10 01: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為什麼《龍的傳人》不如《小草》?




八十年代有一首平凡而美麗的歌,唱遍了大江南北,其後甚至傳遍了日韓和東南亞,那就是音樂劇《芳草心》的插曲《小草》,《芳草心》於1983年由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創作,作曲者王祖皆、張卓婭,原唱房新華,卻都象小草一樣默默無聞。
在《芳草心》一劇中,劇中人芳芳為了鼓勵王剛活下來,在醫院前的草坪上唱出了《小草》,那和著木吉他如清泉般叮咚的旋律飄出的,是:

「沒有花香,沒有樹高
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
從不寂寞,從不煩惱
你看我的夥伴遍及天涯海角
春風啊,春風,你把我吹綠
陽光啊,陽光,你把我照耀
河流啊,山川,你哺育了我
大地啊,母親,把我緊緊擁抱」


據說1988年4月,殷秀梅在老山前線慰軍時,也唱起了這首《小草》,竟唱得當時駐老山的成都軍區第十三集團軍三十七師的成千上萬解放軍官兵潸然淚下,淚濕草綠色的軍服。

然萬分可惜的是,1989年五月,北京示威的學生卻莫名其妙地沒有唱《小草》,而在侯德健的帶領下唱起了《龍的傳人》,這次解放軍沒有流淚,而是瞄準唱歌的人扣動了扳機。

為什麼了《龍的傳人》不如《小草》呢?因為《龍的傳人》的中華民族主義,在當時只能感動海外華人,國內的華人歷經共產黨民族虛無主義四十年的熏陶,漢民族情感已經很淡,民族凝聚力已經很弱,在八十年代胡耀邦「全盤西化」和趙紫陽「河殤」的氛圍中,自然不足以打動國人,實際上,《龍的傳人》當年連示威學生自己都打動不了,打動的恐怕只是侯德健個人——自己都感動不了,又如何感動解放軍呢?
對解放軍來說,「龍的傳人」太抽象。

而《小草》卻唱出了八十年代普通草根的心聲,散發著八十年代的大陸淳樸的泥土氣息,而這種聲音和氣息,和解放軍是渾然一體,血肉相連的。
試看當時解放軍中的絕大多數官兵,哪一個不是一棵一身草綠的小草呢?
所以,只有《小草》般的歌聲,才能消弭以農村青年為主體的解放軍,對當時的「天之驕子」——大學生的嫉妒心,因為《小草》的歌聲,能夠引發解放軍的強烈共鳴,也因此,它就可以瓦解「戒嚴部隊」的軍心。

連選歌都選錯了,由此可見「六四」運動的失敗,誠乃天意!
由此也可知:歷史其實是由偶然構成的,多個偶然構成了一個「必然」。什麼是「天意」?偶然就是天意。





曾節明 2018.5.28戊戌丁巳庚申于晴熱紐約州下午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1: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