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個真實的孫中山

[複製鏈接]

3

主題

8

帖子

5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5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獨孤劍dugujian 發表於 2018-5-21 16:00 來自手機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孫中山,名文字逸仙,廣東香山人,(即今中山市)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對這位現代歷史上的偉人,各個階段、各種政黨評價不一,在兩岸的歷史定位和評價也各不相同。有時偏頗,有時互相矛盾,尤其在網友之中的評價和形象更是不盡相同甚至南轅北轍,這也顛覆了我一直認為的他是現代史上爭議較少的政治人物。的確在現在,他也是一位有著巨大爭議的政治家,那麼孫文到底是怎樣的歷史人物,他的歷史地位和功績該如何客觀正確的定位呢!本文將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孫中山。
孫中山的事迹眾人皆知,這裡就不多說呢,至於如何正確的評價孫中山,這就涉及到對整個中國現代史如何定位的問題,不容輕率更不能主觀。從國民黨時代到如今,孫文的形象一直是一代偉人、一代先賢。但近年來對孫的評價出現一些異議,這本來很正常符合學術客觀真實自由的原則,也無損於孫中山的形象及歷史地位。因為孫文也是人不是神,也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慾,喜怒哀樂,當然也避免不了錯誤和失敗,可是竟然出現一些顛覆、歪曲甚至是攻擊的言論和觀點,把孫從偉人抹黑成小丑,令人憤慨,這就不應該呢,而且非常好笑。試問一下持這種觀點的諸君,如果孫中山不是偉人是小丑,那麼中國現代政壇又有那個領袖是正人君子,恐怕大家都逃脫不了偽君子和小人的嫌疑嗎?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孫文在辛亥革命后的1915年,為了反袁而與日本簽訂了有損於國家主權的《中日盟約》,裡面有出讓包括滿洲權利在內的嚴重損害國家主權的條約,比袁世凱的《二十一條條約》還要賣國,據此認定孫文是賣國賊(這件事的真偽,尚無定論,需史界考證)我們不必諱言,這種行為在當今看來的確是不折不扣的賣國,如果是今人不但會被口水淹死也早已打倒在地, 但是我們該怎樣客觀的認識歷史上的人和事呢,又將怎樣看待孫的這一行為呢,首先筆者認為,對於已經日漸遠去的歷史不能簡單的以今人的價值觀和所處的環境來粗暴的對待。要不得出的結論就會很片面,甚至是顛倒黑白的。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抗金名將岳飛,千百年來都是無可爭議的民族英雄,可是近些年來,為了所謂的民族和諧竟說岳飛不是民族英雄。靠,我暈,要這樣說岳飛不但不是民族英雄,而且還是阻礙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小丑、不識時務者。因為照有些學者的觀點,56個民族一家親,都是我們的中華好兒女嗎,宋金戰爭是內戰,而且大金充滿狼性朝氣蓬勃,團結一致武力強大,而南宋羊性懦弱,貪污腐敗,民不聊生。這樣一來,岳飛抗金豈非是不識時務,拒絕融合抗拒統一看不清歷史發展方向?哇,真是笑死人呢,不;應該是憤怒,為了你們的功利需要,竟然可以顛倒黑白是非不分。的確歷史的發展確實是促進並實現了民族融合,最終形成了中華民族的現代國家觀念,這是十分重要也是無可爭辯的歷史事實,但是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嗎?我們拿今人的事實和觀點來套現古代,難道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嗎?當時的事實是宋金兩國,不但是國家民族之間的戰爭,而且還是文明抵抗野蠻的反侵略戰爭,理由很簡單當時女真族(滿人的前身)的金國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有別於中華的獨立國家,與現代的滿漢之間的關係絕對不可同日而語。對不起啊各位,扯了這麼多題外話,現在言歸正傳。那麼我們該怎樣看孫先生當年的這一令人爭議的行為呢?筆者認為這是中山階段性的思維方式,也可以說是一種策略。因為所謂的中華民族現代觀念是在民國成立后才形成的,民國前的中國是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國家觀念的。在統治者的眼裡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國家只是他們的私產,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打了勝仗以後所謂的康熙大帝反而慷慨的送給了沙俄大片土地,即然康大帝開了個好頭,從咸豐到慈禧後世的帝王們在國勢日衰的情況下又是割地賠款又是簽訂不平等條約,在他們眼裡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更跟小老百姓沒有絲關係,事實上也如此,感到痛心疾首的是民元以後的人及今人,而不是民智未開,民族未覺醒的當年老百姓,相反對當時的人民而言,皇上可以從漢人變為滿人而從滿人變為西洋人又有何不可呢,在他們眼裡,只不過換了一個納稅對象而已,這話雖然難聽確是事實。這一特殊的國情不能不對孫文及其革命黨人有所影響,在有些革命黨人眼裡,東北是高度自治地,中國只是它的宗主國。孫文等仁人志士固然可以超越這個時代,但也不可能完全脫離這個時代。當然私自秘密簽訂的所謂《中日盟約》那是民國建立后的事呢,與之前又有不同,又該作何令人信服的解釋呢 ?在中山及革命黨人心中清朝不但是封建愚昧野蠻落後的國家而且還是一個腐朽的種族政權,中山曾把清廷比喻作一堆垃圾,『有趣』的是跟現在影視書籍的捧清捧康(熙)現象形成鮮明對比,不知我們將]作何感想,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啊!好言歸正傳對<中日盟約> 筆者認為在中山心中,袁世凱及北洋軍閥的中國和清朝的中國都是要打倒的,他要忠的是他理想中的這個中國,為了達到這種目標即使不擇手段也在所不惜。換言之他愛的是父祖之國而不是他所要推翻的之國。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就是雖然民元後現代民族國家正在形成中但還未成熟,民族意識還未全面覺醒,在這種情況下他為了革命成功不則手段也就不難理解呢,民族全面覺醒和現代民族國家的形成大致是在五四運動~國民政府成立時期。事實上五四運動后中山看到了在人民中間的巨大力量,他不僅停止了這種活動,而且開始尖銳抨擊日本,和反帝和反軍閥、官僚一起成為革命的核心目標,這段時間也是他思想學說成熟的標誌,三民主義完全成為一種思想學說和政治制度的形成階段。關於這一問題大家可以去看看社科院專家楊奎松教授的《開卷有疑》,在這本書里楊教授已經作了具體客觀的解釋,相信大家看了會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04: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