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劉夢溪:反思傳統更應尊重文化的共有價值(二)

[複製鏈接]

713

主題

805

帖子

2161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1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森林木1 發表於 2018-2-24 09:4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鳳凰網《高見》:那麼,為什麼後來又有了國學這個概念出現?

劉夢溪:與社會的變革和挫折并行的,甚至在變革之前就已經發生的,是對傳統中國和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檢討。有人覺得是我們這個文化可能出了什麼問題,例如是不是由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基本綱常倫理束縛得太死?還是明清以後固化的理學傷害了人性?最後似乎歸結到禮教這個元兇上了,所以到晚清五四,群起而反對禮教。但是也有另外一種意見,認為不在於文化本身,而是由於西方太強,如果中國也那麼強,就不會發生這樣的問題,所以問題出在經濟和軍事。可是誰都無法否認,即使經濟和軍事,後面仍然有一個文化的問題,思想和制度是不能分開的。

至於國學,現在弄得很亂,把什麼都當作了國學。無論哪一門學問,一熱起來,就失去了本原,丟掉了真義。國學這個名詞,中國歷史上很早就有,《周禮》裡邊就有「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的記載。但這裡的國學顯然指的是國立學校,在這樣的學校里,樂師教舞蹈。此後兩漢、魏晉、隋唐到明清,國學的概念都無一例外是指國立學校。明清以後國立學校一般設在國子監,國子監出來的學生可以獲得監生的職稱,這個《儒林外史》寫得很清楚。地方的州學、府學、縣學,也有學校,但是州、府、縣學出來的生員,不能取得官職,只有到國子監這個學校畢業后,才能得到官職名位。當然隋唐開始的科舉考試製度,使得傳統社會的人才庫完善地建立起來。

所以今天講國學,首先一個區分,是要釐清傳統社會很早出現的國學這個名詞概念,和後來作為一門學問的國學,這是完全不能混淆的兩件事。就如同西方文化來了,於是相對應的開始了中國文化的探討一樣,西方的學問來了,才想到我們自己的固有學問。現代國學的概念,1902年應該是最早出現的一次。戊戌變法失敗了,康梁逃走了,當時梁啟超在日本。他們在湖南的改革走在了全國最前面,陳寶箴是新政的領袖,遭到革職永不敘用的處分后,回到江西,後來被慈禧賜死。而黃遵憲是廣東人,革職后回到廣東梅縣的老家。這個時候他跟湘政的同事梁啟超有通信,梁在1902年寫給黃的信中,提出想辦一個《國學報》,黃遵憲則說,這個時候辦《國學報》還不是時候。他們此時使用的「國學」的概念,顯然是把國學作為一門學問的概念,而不再是國立學校的意思。

鳳凰網《高見》:是的,「國學」一詞最早就是從梁啟超這裡發端的,他提出國學這個概念,是想區別於西方文化嗎?

劉夢溪:梁啟超在1902至1904年寫的《中國學術變遷之大勢》,也使用了國學的概念。他說:近來有人很悲觀,看見年輕人喜歡新學,吐棄國學,因此擔心國學會被消滅。梁啟超不同意這種意見,他說外學輸入獲得成功,恰好可以使國學增添活氣。可見國學作為一門學問的概念,從一開始就不是以反對外學而出現的。梁啟超這段話,行文中把國學與「新學」、「外學」相對應來使用。這讓我們想到1898年維新變法最高潮的時候,即那一年的五月份,湖廣總督張之洞發表《勸學篇》,在外篇的設學一節提出,學校的課程設置,應以「舊學為體,新學為用」。但1921年梁啟超寫《清代學術概論》,追溯晚清學術思想的變遷,他說自從張之洞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後,全國一時以為至言。他做了一個不自覺的轉譯,本來是「舊學為體,新學為用」,梁啟超轉移成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我們可以看出,梁啟超和黃遵憲講的國學,和張之洞講的舊學,以及梁啟超轉移后講的中學,大體上是同等概念。都是與西學、外學相比較的指中國固有學問的意思。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什麼都成了國學。最要不得的是將國學和從傳統文化混為一談,這種糊塗看法明顯把學問的研究對象和學問本身混為一談了。

至於當時討論這個問題使用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後來更變成了爭論不休的課題。在20世紀80年代的反思當中,李澤厚提出「西學為體,中學為用」。嚴復還講過,「自由為體,民主為用」。這是嚴復的思想,嚴復非常了解西方,一是因為他翻譯了很多東西,《嚴復集》裡邊有兩塊東西,一是他自己的文章,還有一塊是他譯的這些西方的典籍前面加的說明,以及他在翻譯當中對原文的改動,那就是他的思想,所以你要講嚴復的學術思想,必須把他的那些譯著也包含進去。這個體用問題到現在也沒解決,周策縱的《五四運動史》很有影響,我熟悉他,因為他也研究《紅樓夢》,他的詩也寫得很好,他曾經給蔣介石當過秘書,但是他後來不能回台灣,為什麼呢?國民黨失敗之後,蔣跑到台灣,他自己到美國留學去了,蔣非常憤怒,永遠不允許他回台灣了,他跟我講過這個事情。周策縱有一篇文章,《中外為體,中外為用》,他的意思說,中國可以為體,西方也可以為體,各有其體用。說中國有自己的體用,西方也有自己的體用,自然是對的,因為在哲學上,體用一源,顯微無間,這是中國思想里常講的話。以中國為體,以外國為用,體用分離,這個在哲學上有矛盾。中國和外國的不同的體用之間怎麼來交接,實際上交接點在於文化的價值論理。

鳳凰網《高見》:我覺得,嚴復說的「自由為體,民主為用」可謂一針見血,而周策縱先生的看法也很深刻。你對這個問題怎麼看?

劉夢溪:我的研究,這幾年有一點收穫,我得出一個看法,就中外不同的文化背景來講,在價值論理方面還是相同的地方多,這是人類的共同性和共通性的問題,你不能說西方就是另外一種人,中國是另外一個人,不是,其實都是人。都是人,它就有共同的地方,這就是《易經》講的,「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易經》的「同人」一卦,專門演繹的就是怎樣與人和同,而與人和同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基本思想。孟子說,口對於味、眼睛對於顏色,有同嗜焉。為什麼有同嗜焉?從審美的角度來講,你會覺得人與人之間經常有差異,但其中又有共通性,真正好的東西大家都喜歡。對這個思想闡述最完整的是錢鍾書先生,他在《談藝錄》的序言里寫道:「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我在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看到,溥儀的老師陳寶琛寫的兩句話:「文明新舊能相益,心理東西本自同」,表達的也是同樣的意思。人類當然有共同價值,所以我講六經的價值論理,我說這是中國文化貢獻給人類的共同價值。

百年以來對中國文化的反思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思想。五四前後,對中國傳統批評得非常嚴厲,可以講出現了整體性地反傳統的思潮,當時思想文化界的第一流人物都站出來反傳統,早期的共產黨領袖之一的陳獨秀是《新青年》雜誌的主編,他的態度是非常激烈的,他說如果你認為歐美文明是好的,你就不應該講中國文化也是同樣的好,二者必居其一,不能調和。胡適之也是新文化的領袖之一,他說他甚至主張全盤西化。但當別人批評他時,他說中國的守舊勢力太深厚了,我說全盤西化,一折中還是個中體西用,這是他的原話。我們了解大作家魯迅對傳統的批評態度,那是尤其激烈的。一個時期集中地反傳統的思潮對中國的傳統是有殺傷力的,因為按照傳統的傳承來講,一個需要有信仰的參入,還有一個它要得到群眾的擁護。如果一個傳統得不到群眾擁護的話,這個傳統的傳承是有問題的。但五四時期那麼多第一流的人物都站出來反傳統,直接結果是容易減弱群眾對傳統的擁護。為什麼?當時那些人物都是一時的文化典範,他們的影響力非常大。

鳳凰網《高見》:這是否與蔡元培執掌北大之後的一系列改革有關呢?

劉夢溪:1917年蔡元培到北大掌校,聘請陳獨秀做文科學長,聘請胡適之做文科教授,這兩個人一到,北京大學便成為新文化的搖籃。當然另一種聲音也有,有傅斯年的《新潮》,也有劉師培的《國故》,兩邊爭論得很厲害。所以蔡先生的兼容並包,真是好主意。今天檢討五四的反傳統思潮,需要注意一點,即那些激烈反傳統的人物,舊學的根底也很了得。

反傳統歸反傳統,同時也為文化傳統的傳承做了很多實事。魯迅不贊成國學的概念,說幾千年的歷史是吃人的歷史,他在《狂人日記》里就是這麼寫的;但他在整理古籍方面做了很多事,《嵇康集》就是他整理的,更不消說他的那些關於傳統思想文化的文章,像《魏晉風度和葯及酒的關係》。另外他寫過《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等著作。魯迅主張白話文,五四以後開啟了白話文的潮流,一直持續到現在,很多人沒有注意到,魯迅的文章里,文言的根底超過當時許多人,由於他有深厚的文言根底,很多文言文在他的白話文章裡面活了。讀魯迅會發現他的白話文很典雅,有學問。當時站在時代前列的這些典範型的人物,反傳統固然對傳統造成了殺傷力,減弱了民眾對傳統的擁護程度,但另一方面還須看到,他們反傳統也是事出有因,他們反對的是舊禮教,對古代的思想家,並沒有簡單地否定。

你看胡適寫了多少關於古代人物和古典著作的文章,都是正面發掘其精彩之處。由於人們提倡孝道,魯迅就寫《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重新看看,能說魯迅全然不對嗎?甚至你會覺得,他們在新舊道德上瑕疵都很少,像胡適的太太是個小腳,後來周質平先生的研究顯示,他在美國和韋蓮司有私情,可是大家並不因此責怪胡適,這很有意思。劉夢溪:反思傳統更應尊重文化的共有價值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02: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