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川普減稅的前途 比里根更凶多吉少

[複製鏈接]

5950

主題

8072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29030
仲國民 發表於 2017-12-5 09: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觀察者網/日期: 2017-12-04

美國所謂的供給學派鼓吹減稅可以刺激經濟增長,經濟增長以後稅收就會增加,所以不但不會有財政赤字,還會有財政盈餘。這是個神話,里根和老布希都試過,不僅沒有成功,還把美國經濟做空了。在里根總統任職期間,減稅幅度倒回去一半,美國聯邦政府財政收入大幅下降,國債增漲近三倍(從9970億美元升至2.85萬億美元),這導致美國從世界最大債權國淪為最大債務國,成為里根任期內「最大的失望」(greatest disappointment,里根語)。現在特朗普還要再次推行,相信會比里根輸得還要慘。
一、先要明白經濟增長的動力是什麼
首先,要明白經濟增長的動力到底是什麼。其實經濟增長的動力分兩種,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科學技術進步——科學技術進步以後,生產力提高,加上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物質生活的提高,生產又進而增加。但是,因為生產的增加是投資帶動的,所以中國增加的生產大部分不是自己消費,供出口,出口賺的錢再進行投資,因此才有中國經濟的高速度增長。
投資,方向要正確。比如中國前30年為了國防,不得不投資在軍工領域,軍工提高了中國的科技能力,但錢賺不回來,所以那時民眾勒緊褲腰帶,過得很辛苦;後來30多年,中國打開國外市場,出口賺了錢,改進基礎設施,經濟得以高速增長。兩種都是投資帶動,但是投資在什麼地方是有講究的。投資在可以擴張市場的地方,老百姓生活就能改善;投資在剛起步的基礎工業、軍工等領域,民眾生活實際上改善不大,但是國力得到了增強。
而發達國家情況就不同了,現在的美國、歐洲國家早已不是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初期時的樣子。比如說美國,當年投資修鐵路,帶動經濟高速發展,而投資帶動的時候,因為沒有競爭能力,所以搞保護主義,這一情況持續到二戰前。
二戰以後,美國經濟發展速度降下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美國大量投資科研,用于軍工打仗,但打仗只燒錢不賺錢,不能增加生產。生產增加部分,靠消費拉動,但是西方經濟增速也由此越來越慢,因為消費增長受西方福利負擔牽制。福利包袱越大,社會越平穩,但是發展速度越慢。
所以大蕭條開始,美國羅斯福總統就改變了政府先前採用的「看不見的手」的政策——若市場繼續主張「看不見的手」,是沒辦法擺脫經濟危機的。因此,羅斯福政府借戰爭的機會大規模投資基礎設施,包括美國的高速公路都是那時候修的。勞保福利制度則是借越戰的機會建起來的。美國同時打越戰和搞社會福利,然後持續出現貿易逆差,美元和黃金在1970年脫鉤了。
從1950年代到1980年代,整個西方國家(包括英美在內)的趨勢都是一樣的,都是增加累進所得稅。從富人那裡掙錢補貼窮人,所以福利是擴大的。在這段時間裡,西方社會之所以穩定,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依靠很高的所得稅來補貼福利。
而里根搞減稅,主要措施有兩項:第一項,把最高的個人所得稅,從70%降到50%,然後降到38.5%;第二項措施倒是有效的,把稅收的檔次從十五個等級減為四個等級,這受到很多人歡迎。但是他減稅的經濟效果怎麼樣?第二年,美國政府的稅收就下降了6%,經濟立刻陷入衰退。從1980年代以後,美國越減稅,福利越困難。
這裡面就講到為什麼減稅在美國不會有好效果。
一說減稅,首先是政府稅收減少;政府稅收減少的話,財政赤字增加。財政赤字增加靠什麼辦法解決?以前國民黨靠印鈔票,通貨膨脹;美國不願意通貨膨脹,就借債。政府借債,企業也借債,推高利率;利率一增加,全世界熱錢往美國跑,買美元;美元升值后,出口商愁了,進口商高興了,所以進口貿易大幅度增加;進口貿易大幅增加以後,美國製造商的東西賣不出去了,製造業乾脆就移到日本、東南亞,後來移到中國生產。
所以,美國製造業的外移,是里根搞減稅造成財政赤字和債務增加,推高美元的結果。現在特朗普也要搞這個,結果會是一樣的。有美國媒體做了數據預測:減稅造成的經濟成本是10年內財政赤字增加1萬億美元以上,收益的60%給了1%的家庭。經濟增長率在1.5%左右徘徊,難達2%,特朗普許諾的4%沒有可能。股市會出現泡沫,美元會走強,投機資本迴流,但阻礙製造業迴流。

各國稅負比較
二、改革的順序很重要
中國也有很多人呼籲減稅。其實,中國和西方不同,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稅收制度不健全。中國個人所得稅收的很少,不佔主要地位;而在西方國家,個人所得稅佔大頭,企業稅佔小頭。所以特朗普如果給企業減稅,企業也不一定會增加投資,還要看國內環境怎麼樣;但如果是減個人所得稅,唯一的結果就是削減社會福利,增加社會矛盾。
而中國現狀如何?中國政府現在要縮小貧富差距、城鄉差距,大規模增加社會福利——如農村醫保、養老保障等,再加上先前的一胎政策導致人口老齡化形勢嚴峻,中國的福利開支急劇增加;福利急劇增加,如果不同時加稅,中國政府的債務就會快速增漲;債務增漲以後很有可能走上西方老路,沒有錢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沒辦法投資新技術,結果失業率增加,就業困難,和現在西方一樣,經濟增長速度每況愈下。
中國若真要減稅,只能是改稅制。中國現在改革增值稅,負擔還是在企業身上,原因是企業稅好收,個人所得稅不好收。如果真想給企業減負,讓企業創造就業,應該是減少企業所得稅的同時大大增加個人所得稅,以及徵收房產稅、財產稅。這樣一來才不會出現財政赤字,才能夠縮小貧富差距。如果在擴大福利開支的同時,減少企業所得稅,又不增加個人所得稅和房產稅,那麼中國將來恐怕走的道路就和西方一樣,以犧牲經濟增長為代價。
所以,改革的順序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到底是什麼?除了大家都已經知道的漸進改革、雙軌制以外,我認為還有一條——中國改革先幹什麼后幹什麼比西方聰明得多。
改革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良性循環,就是:第一步棋下對了,初戰贏了,經濟增長;經濟增長,老百姓一高興,消費增加;消費增加促進生產。西方的問題出在哪兒?奧巴馬上台的時候,有人請我去做講演,給奧巴馬政府提建議。我就說,「你學中國經驗,第一條就是先增長后改革。」
中國怎麼做到先增長?
七十年代,中國經濟非常差,如果像東歐一樣先放開市場搞國企改革,中國經濟馬上就垮了——國企改革改得非常晚,難以改動。所以,中國先放開最容易的包產到戶,然後放開農村集市貿易。養雞幾個月就可以下蛋,養豬也不到一兩年,農業生產周期短,所以農業先發展;農業發展起來,農民收入提高了,著手蓋房子;蓋房子得花幾個月到一年,建築材料需求也導致鄉鎮企業的發展;鄉鎮企業發展,解決大量就業問題,農民工還進城了。
所以,中國是在鄉鎮企業發展起來,解決了大量就業問題的時候,又開放深圳特區。深圳特區引進新技術,沿海就有經濟增長點。沿海增加的稅收的錢可以拿來補貼內地的改革,所以才一點點放開國企改革。沿海的國企改革改好了,才一點點放開內地這個生態的建設。因此,中國一步步棋走的都是良性循環。
而奧巴馬,第一步棋就走錯了。我給他們建議美國先推動經濟增長再施行改革,他們說找不到經濟增長點。綠色能源周期很長,投資太陽能成本很高,都不賺錢。而奧巴馬要得到老百姓的擁護,於是先搞醫療改革,給窮人們擴大醫保。在經濟蕭條的時候擴大醫保,增加財政負擔,導致財政赤字更嚴重了。財政赤字,政府發債借來的錢卻根本不投資,拿去救助大企業,可大企業拿到救助也不增加生產力,救助銀行,銀行拿了錢不信貸,只炒高股票市場。
特朗普比奧巴馬高明,明白中國經濟增長的經驗就是先搞基礎設施建設,不然矽谷研發好了,要生產時速度根本比不上深圳——深圳的基礎設施、產業集群比美國生產效率高多了。所以,特朗普第一要搞的事情就是建設。沒錢怎麼辦?不在國外支持人權運動,削減軍費不再打仗,省下來的錢可以投資建設。但這兩條立刻把美國左右派全得罪了。
首先,特朗普想緩和與俄羅斯的關係,收縮軍備競賽,把錢省下來,但這樣就得罪了軍火集團,所以大鬧「通俄門」,說他是叛徒。特朗普為討好軍方還得增加軍費。增加軍費不僅把救災的錢搞沒了,還把未來用於支持減稅的錢也搞沒了。
其次,前文有述,減稅就是減福利,所以整個民主黨堅決反對。但特朗普為了討好共和黨的多數,就得先通過減稅而不是先搞基礎設施。這樣一來,財政赤字增加。我估計,這一兩年內美國一定會加稅。當年裡根和老布希都這樣子的,以為減稅能帶來經濟增長,減少財政赤字,結果經濟增長慢,財政赤字增加;財政赤字增加以後,入不敷出,一兩年後又得加稅。加稅以後,美國製造業回來的可能性更小了。
這裡面就體現了中國制度和美國制度的差別。
中國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所以可以有長遠眼光,不用考慮任期,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的計劃都可以做;美國總統任期四年,最長做八年,短期政治沒可能做長期的基礎設施投資規劃。這也是美國沒辦法跟中國競爭的原因之一。更別說歐洲國家,政府弄得不好的話才幹幾個月。
再者,中國共產黨代表各個階層的利益,所以可以在黨內進行協調,沿海和貧困地區可以互相幫助;而西方所謂的議會制,每個利益集團都堅持自己的利益,根本就沒有妥協餘地,所以議會裡經常出現「死結」。改革要適量調整時,主流經濟學追求「帕累托最優」(簡而言之,雙方都不損失),這樣的事情是不會有的——富人要減稅,窮人要增加福利,這是天上掉餡餅。
三、辯證施治
另外,還有很重要的原因,企業的所有制「結構」有著很重要的關係。現在美國眾多大企業已沒有大股東了,股東很分散,老闆多是加州公務員退休基金會、德克薩斯教師退休金會等基金會。基金會的主要目標是是增加福利和分紅,因此就給CEO一個合同,要求後者在任期內讓股票價值升高,這樣就可以拿個大紅包走人。
特朗普原來有一個商界的諮詢委員會,問他們「如果給你們減稅,你們投資嗎」,沒有人回答。道理很簡單,減了稅後,企業可以有三個選擇:第一,給工人漲工資,但這對資本家、股東沒什麼好處,真要給工人漲工資,就是民主黨希望的拉動消費,而不是給富人減稅,共和黨和大財團都不會幹;第二,投資研發和基礎設施建設,這對企業有好處,但是也不一定肯干,因為可能是下一任的CEO賺好處,自己任內見不到收穫;第三就是大家都會幹的,拿這個錢分紅,或者把股票買回來,拿大紅包走人,而這對企業和國家都沒好處。
當然,也有一個說法:如果給小企業減稅,老百姓的消費增加,那我多開餐館多僱人,經濟就會因此繁榮,失業率也會下降。然而,給小企業減稅,但整個大環境不好,退休金都在削減,你選擇在家自己做飯,還是出去吃餐館?現在不少中國人在街上吃餐館,美國人多是在家裡自己做,就因為手上的錢少了。
所以,講「減稅就一定會刺激就業投資,促進經濟增長」,這是一個片面的思維。在不同國家,效果不同。這點我倒建議大家讀讀《黃帝內經》,《黃帝內經》都比美國經濟學思維有辯證法。同樣是經濟不好,到底是屬於「氣虛」,還是「火旺」,不同的原因,辯證施治的處方是不一樣的,不能說所有人服用瀉藥或補藥。而西方經濟學線性思維,按中國人的說法,一根筋,最後只會讓事情變成惡性循環,而不是良性循環。
奧巴馬搞醫改,共和黨反對,民主黨強行通過,選票上去了,當了兩個任期總統,但是經濟效果很差,所以總統任期還沒完,民主黨在各個州的議席就丟掉了。現在共和黨搞稅改,又是共和黨單方面表決,一個民主黨議員都不贊成,相信未來經濟效果也一定是極其糟糕的,你看好了,共和黨一定會丟選票,甚至丟掉在兩院的優勢,最後改革又改不成了。至於特朗普能否度過「通俄門」,不被彈劾,繼而四年後連選連任,我看更玄。
四、應對之道
特朗普的成就在於簡化稅制,但依前車之鑒,未必能促使美國製造業迴流。若投機資本迴流推高美元,只要中國不幹盯住美元的傻事,也不買美國國債,才會大大增加和美國討價還價的籌碼。
要知道,美國如果財政赤字繼續增加,又沒有足夠多的資金買美國國債,利率將會升高,股市必然下跌,最終導致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沒有中國合作的話,極有可能難以奏效,美元地位會更加動搖。
美國若要求中國投資美國基礎設施,中國就可以提條件,如要求美國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放寬對中國的高科技產品出口等,否則寧可投資巴西和墨西哥等拉美國家,增加他們對美國的競爭力,以達到牽制美國的目的。
美國如果用台灣和南海問題逼中國在貿易和金融戰中讓步,中國可以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如加強和美國傳統盟國土耳其、沙特的經濟合作,加強和俄羅斯、烏克蘭、伊朗的互信,包括重啟東北亞貿易自由區的談判。日本經濟界眾多人士早就在東南亞金融危機后明白,日本經濟只有搭中國而非美國的便車,才有出路。韓國經濟界也早有此共識。
安倍經濟學的破產和美國在朝核問題上虛張聲勢的失敗,尤其是美國在全球化層面的退卻,讓西歐東亞美國的傳統盟友都心虛了。特朗普玩商業交易噓聲恫嚇的遊戲,若沒有經濟實力和國內政治的支持,嚇不了任何人。特朗普最後自救的希望,和中國合作比和其他國家交易、在國內國際舞台上運作的希望大得多。
簡單概括,特朗普稅改凶多吉少。中國改革開放,走自己的路。有媒體認為,特朗普稅改的國際影響堪比1980年代美國逼日本簽下的「廣場協議」,這純屬異想天開。美國當今的實力,連俄羅斯、德國都壓迫不了,還想用國內搖搖晃晃的稅改逼中國讓步?相信國內一些經濟學家盲目崇美的情結,和西方唱衰中國的觀察家一樣,終會受到歷史的教訓。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9 16:5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