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跟道家學大氣,跟佛家學靜氣,跟儒家學正氣

[複製鏈接]

398

主題

687

帖子

1872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7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芸熙 發表於 2017-10-30 10: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氣,所謂元氣;中國人最重視的精神之一,也是氣,所謂人活一口氣。養氣,是中國人最重要的修養工夫。中國文化儒釋道三大家,也無一不著力於養氣工夫。主要養的氣雖有差異,卻都是根本之氣,源頭之氣。養好這三氣,靜可守一心之妙,動可達天地之奧,行可成中正之道,乃成大人。

跟道家學大氣



道家的特質,就是「大」,眼界大,氣象更大,直至大象無形、大音希聲。這種眼界與氣象來自何處?來自將眼光投向天與地,將洞察直抵道與氣。合之,才有了內斂其內的大道,與顯明其外的大氣。

於是老子才看到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才推導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才鄭重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這一切,都由一句話來貫通——「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概括成一個詞,便是大氣。


怎樣才能學到道家的這種大氣呢?要以大道為心,以自然為意,以日月為雙眼,以天地為視野。別怕高不可及,說白了,就是以大觀小,以全看缺。在做人做事、看待問題上,只要能力求更有高度、更加整體,不狹隘、不偏頗,便已經是在抵達大道、通往大氣的路上。

跟佛家學靜氣



靜,對立面是亂;亂的根由,是欲。佛家能入靜,就是因為能夠無欲。無欲是因為看得透,看透的便是《金剛經》里那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人生如一夢,諸事皆夢境,如《永嘉大師證道歌》中所言:夢中冥冥有樂趣,覺后空空無大千。因為看得透,便能放得下。



所以夢窗禪師說:眼中有塵三界窄,心頭無事一床寬;衡山上有首詩也說:何事人間頻乞食,此心已是負煙霞。學會無事,正是靜心的最好法門。

跟儒家學正氣



儒家講正氣,何為正氣?於造化,便是充塞天地間的至大至剛之氣,文天祥《正氣歌》中所以說: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於人,便是光明正大、剛正不屈之氣,文天祥《正氣歌》所以又說: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這就是孟子「浩然之氣」的含義,天道在其中,人道也在其中。


如何養呢?氣概浩大的孟夫子也明白跟我們說了:夫志,氣之帥也……夫志至焉,氣次焉。——志,是氣的統帥,志向著哪裡,氣就跟隨到哪裡。養氣,先要立志;立什麼樣的志,就會養什麼樣的氣;要養浩然之氣,必靠浩然之志。浩然者,盛大也。所以元代王冕說: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正氣滿乾坤;西晉楊泉言:一身正氣為人師,兩袖清風能生威。



綜上:養好儒釋道這三氣,則萬法不亂心,萬物不遮眼,萬事不礙行。那麼天地之間,又哪裡不是通途呢?

398

主題

687

帖子

1872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72
沙發
 樓主| 芸熙 發表於 2017-10-30 10:59 | 只看該作者
養好儒釋道這三氣,則萬法不亂心,萬物不遮眼,萬事不礙行。那麼天地之間,又哪裡不是通途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6 14:2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