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男和四大丑男是誰?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來源:忻州身邊事  

  民國時期的四大美男子

  汪精衛

  

  落馬前的汪精衛外形俊美,目光如炬,炯炯有神,徐志摩這樣形容他;「他真是個美男子,可愛!適之說他若是女人一定死心塌地的愛他,他是男子……他也愛他!精衛的眼睛,圓活而有異光,彷彿有些青色,靈敏而有俠氣。」而且風度絕佳,溫文爾雅,李宗仁曾經說:「汪兆銘儀錶堂堂,滿腹詩書,言談舉止,風度翩翩,使人相對,如坐春風之中。」

  汪兆銘(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字季新,筆名精衛,歷史上多以「汪精衛」稱呼。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出生於廣東三水(現屬佛山市),汪精衛年少時期相貌英俊,被譽為民國四大美男子之一。汪精衛不但相貌英俊,還有青年時期為革命「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英雄歷史,因此人氣極旺。胡蘭成記汪精衛,說他北伐前在廣州每次演講,粵地女學生皆「擲花如雨」。那時的汪,乃革命元老、偶像明星。

  梅蘭芳

  

  梅蘭芳與汪精衛、周恩來、張學良並稱「民國四大美男子」,四人外貌各有千秋,但「文昌文曲天魁秀,不讀詩書也可人」的梅蘭芳,無疑是其中美得最為楚楚可憐的一個。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很快就風靡了整個江南,當時有句俗話:「討老婆要像梅蘭芳,生兒子要像周信芳」,「男子皆欲娶蘭芳以為妻,女子皆欲嫁蘭芳以為婦」,萬千寵愛加於一身。

  梅蘭芳不但面容秀麗,身材清朗,談吐有禮,尤其是那雙手,輕舞飛揚之間,隱約有著美女的纖纖蘭花指的神韻,教人如何不動心?他於1919年赴日本演出,期間引起轟動,有評論稱:「有此雙手,其餘女人的手盡可剁去」,可見梅蘭芳之妖嬈動人。

  豐子愷認為,按照西方的審美標準,梅蘭芳的身材和容貌堪與維納斯媲美,再加上他的婀娜手勢和動聽嗓音,簡直是上帝親手製造的一件「精妙無比的傑作」。

  張學良

  

  少帥的風流倜儻,連墨索里尼的女兒都對他一見傾心。

  張學良的父親張作霖是民國初年有名的草莽英雄,靠著馬上的本事於亂世之秋成為名副其實的東北王。大帥數度揮兵入關,挑起兩次直奉大戰,其目的是想問鼎中原,重溫所謂的「皇帝夢」。

  張學良晚年自己說:我的事情是到三十六歲,以後就沒有了,從二十一歲到三十六歲,這就是我的生命。生命只有二十一歲到三十六歲留於人世:人生最美好的年華,就象是花開最盛,日過午時,雲升峰巔,留給人世間只是那個風流倜儻的年輕英武少帥。這樣的收梢,蠻好。

  周恩來

  

  凡是與他接觸的人,都得承認他的風度與魅力,尤其是他的外交能力和處事能力。還是在南開讀書時,周恩來就曾反串扮演校園戲劇《一文錢》的女主角,並獲得了相當好的評價。

  周總理的風采絕對不是一個美字可以概括的。周總理生於南方但長於北方,這使得周總理之美皆有南方的俊秀和北方的英挺,南北皆融亦是周總理的性格特徵,收細膩和豪放於一體。

        來源:前文思沿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丑男

  1.晏嬰

  

  

  晏嬰多次以「省刑罰,則民不怨;薄賦斂,則民知恩」的道理規諫景公。 晏嬰以節儉力行著稱於世。他身為輔相,仍「食不重肉,妾不衣帛」、乘敝車、駕駑馬」,甘居鬧市陋室;妻老而丑,齊景公情願把年輕貌美的愛女給他,他都拒絕了。 晏嬰不僅竭力規諫國君,而且也要求下屬經常給自己提意見。有一個名叫高糾的在他身邊做官,一連三年沒有過失,晏嬰卻把他辭退了。別人勸阻時,晏嬰說:「我是個很平庸的人,經常會有這樣那樣的過失,可是高糾和我在一起三年了,卻從來沒有指出過我的過失,象這樣唯諾怕事的人是要辭退的。」 晏嬰能言善辯,是個傑出的外交家。他出使晉、楚、魯、吳、衛等國,每次都能不辱使命,不損國威地完成任務。「晏子使楚」的故事至今傳為外交史上的佳話。

  左思

  

  

  左思(約公元250年~公元305年)是西晉文學家。字太沖。臨淄(今山東淄博)人。左思少年時以才氣自負,他在《詠史》詩中,表達自己的志向: 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著論准過秦。作賦擬子虛。 邊城苦鳴鏑。羽檄飛京都。 雖非甲胄士。疇昔覽穰苴。 長嘯激清風。志若無東吳。 鉛刀貴一割。夢想騁良圖。 式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長揖歸田廬。 左思認為自己文韜能與賈誼、司馬相如媲美,武略可堪與司馬穰苴並論,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賓士天下。功成之日,不受封爵,隱退田園。但他的抱負落空了,西晉統治者認為他出身寒微,將他棄在一旁。 據《世說新語》記載,左思貌丑口訥。與左思同時代的潘岳是著名的美男子。《世說新語容止篇》記載:「潘安仁夏侯湛並有美容,喜同行,時人謂之連壁。」「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之。」 與此相對應,《世說新語》描寫左思:「左太沖絕丑,亦復效岳游遨,於是群嫗齊共亂唾之,委頓而返。」 左思雖貌丑,但極有才氣。《三都賦》與《詠史》詩是其代表作。 據《晉書》雲,左思少時學書與音樂不成,其父認為他笨,左思受到刺激,發奮勤學,歷十年而寫成《三都賦》。《三都賦》在京城洛陽廣為流傳,人們嘖嘖稱讚,競相傳抄,一下子使紙昂貴了幾倍。原來每刀千文的紙一下子漲到兩千文、三千文,後來竟傾銷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買紙,抄寫這篇千古名賦。洛陽紙貴這個成語就是由來於此!

  包拯

  

  包拯(公元999年—公元1062年),自希仁,蘆洲合肥人(安徽合肥),北宋天聖五年(公元1027年)進士。 中進士后,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遠去為官,直到雙親相繼去世,守孝完畢,才在親友的勸說下為官,期間長達十年之久,故以孝聞於鄉里。 宋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任天長(安徽天長)知縣,頗有政績。任滿后,調任知端州(廣東肇慶)。回京任監察御史里行,又改監察御史,為「言事官」,對處事不當,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進行彈劾。為懲治貪官,自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廿八月,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贓吏》,認為清廉是人們的表率,而天贓則是「民賊」。包拯七次上書彈奏江西轉運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蠍」,殘害百姓。並嚴厲批評宋廷的任官制度。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至三年間,包拯知諫院,曾三次彈劾外戚張堯佐,審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詐騙案,震動朝野。 包拯在歷官三司戶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間,先後出任京東,陜西,河北等路轉運使,每至一地,都以減輕民間負擔、改革弊政、發展生產為己任,提出了「寬民利國」的經濟思想。多次為了國家大事,說了皇帝不愛聽的話,論斥權幸大臣,請求罷去皇帝賜給親信官僚們的恩寵,一切改由主管機構正常渠道進行。他將唐朝魏徵給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寫出來,呈給宋仁宗為座右銘,時刻警惕,以國家大事為重。請求仁宗虛心納諫,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為主」,偏聽偏信,而要愛惜人才,除去苛刻,嚴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說,不隨意大興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採納施行。 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權知開封府,他於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離任,前後只有一年有餘。但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把號稱難治的開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條。敢於懲治權貴們的不法行為,堅決抑制開封府吏的驕橫之勢,並能夠及時懲辦誣賴刁民。 由於包拯在開封府執法嚴明,鐵面無私,敢於碰硬,貴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斂,聽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兒童婦孺們都知道包拯之名,親切稱呼他為「包特製」。開封府廣泛流傳著這樣的話「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用閻羅比喻包拯的鐵面無私。 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他官至樞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師吏民,莫不感傷,嘆息之聲,大街小巷都可聽得到。」朝廷贈官吏部上書,有「奏儀」十五卷傳於世。

  劉墉

  

  劉墉(公元1719年~公元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山東諸城人。生於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卒於嘉慶九年(公元1805年),享年86歲。他生於書香門第,長於顯宦之家。他的祖父是康熙二十四年進士,官至四川布政使。其父劉統勛官至東閣大學士。劉墉於乾隆十六年(32歲)中進士,官至東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 劉墉不僅是清朝乾嘉時期著名政治家,更是著名書法家和詩人,其書法貌豐骨勁,味厚神藏,超然獨出,自成一家,名滿天下;且又內通掌故,博通經史,詩文實為大家風範。劉墉與不老屯的關聯,就得從其書法和詩文談起。 清朝自康熙年間開始。在承德修建避暑山莊,作為皇帝政治活動的第二個中心。為了京師與熱河行宮間的方便,修建了京熱御道,築有行宮多處,其中御道密雲段就築行宮四座,在今不老屯境內楊各庄村還修人寓館,劉墉作為乾隆皇帝的寵臣。自然常隨皇帝往來於北京與承德之間,常在此寓館停留,在此所作、所書詩文頗豐,共分詩歌、札記、隨筆等179篇。主要描寫祖國山河壯美、生活感悟、人生隨想等。至今、這本《劉墉詩稿》手跡,經三代人珍存,收藏於密雲縣博物館。可以說,是不老屯地區的秀麗風景,觸動了劉墉的靈感,才有這傳世之作。而今誦讀之餘,覽華美篇章,觀精湛的書法藝術,透過歲月的印痕,觸摸那班駁的歷史印跡,劉墉在寓館青燈下伏案疾書的身影似盡展眼前,思古之悠情頓生。[1]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08:5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