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挖耳屎不好,可我就是管不住這雙手啊!

[複製鏈接]

3159

主題

5478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21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寒冬開梅 發表於 2017-9-21 08: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Eric Boodman 發表於  2017-09-19 11:05

  (妲拉/譯)耳屎有其作用。古代的一些醫生會把耳屎當成舒緩藥膏用來塗抹傷口,還有一些醫生認為耳屎的味道可以幫助他們診斷病情:一位醫生曾經寫道,耳屎變甜意味著病人命不久矣。直到今天,醫生們依然認為耳屎是最天然的肥皂,它能幫助我們清理耳道里死去的皮膚細胞和碎屑。

  可是,儘管耳屎——或者說得學術一點,「耵聹」——有這麼神奇的用途,我們依然千方百計想把它從耳朵里挖出來。為了掏耳屎,再尖的東西也有人敢往耳朵里塞。

  

  掃描電子顯微鏡下沾著耳屎的棉簽。圖片來源:Steve Gschmeissner/Science Source

  「我見過的東西超乎你的想象:髮夾、鉛筆、鋼筆,」當我問起人們會用哪些奇怪的東西來掏耳朵,麻省眼耳醫院(Massachusetts Eye and Ear)耳鼻喉科醫生戴維•榮格(David Jung)博士說,「我聽到過一些建築工人說,『用指甲,輕點兒就行』。這些全都是我親眼見到、親耳聽到的。」

  如果你正在考慮清理自己的耳朵——無論是輕是重——美國耳鼻喉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Otolaryngology)修訂版的指南會告訴你:住手。就連棉簽也不行,無論它看起來多麼溫和無害。

  這條建議不算新鮮。早在1901年,《醫學簡報》(Medical Brief)月刊就曾提出:「若要移除耵聹栓塞,請盡量不要使用工具。非專業人士使用針、鉗子、鉤子清理耳道常會造成損傷。」

  

  一套17世紀的22K金個人護理工具,包括挖耳勺、牙籤和剔甲刀。圖片來源:Matthew S. Gunby/AP

  很少有醫學建議能夠歷經這麼長的時間而始終不變。現在,誰都知道我們不應該把異物放進耳朵里——榮格的病人在承認自己用各種東西掏耳朵的時候,總免不了有幾分羞愧,這足以證明他們知道自己不該這麼做。

  問題在於,人們總會明知故犯。新的指南引用了一項研究,它的標題是「喬斯大學教學醫院的醫學專業人士往自己的耳朵里塞過什麼東西」。這個研究發現,參與調查的該醫學中心工作人員中,有超過90%的人會用棉簽或火柴棍之類的東西來清理自己的耳道。

  「掏耳朵的感覺很棒,簡直是一種感官享受。你對這種感覺趨之若鶩,就像吸毒者和吸煙者一樣。」多倫多大學耳鼻喉科教授維托•福特(Vito Forte)博士主持的「OtoSim」公司主要生產耳科檢查的模擬設備,他這樣告訴我們。

  封閉的鼓膜位於耳道末端,在你咀嚼、說話的時候,肌肉和骨骼的運動會推動耳屎向外移動,最終自然掉落,以免影響你的聽覺。把棉簽或者螺絲刀塞進耳朵實際上是反其道而行之,耳屎可能會被這些工具推到耳道深處,有時候甚至會結成硬球。然後,你可能不得不求助於耳鼻喉科醫生,讓他們用微型吸引頭或者鳥喙似的鑷子幫你把它掏出來。

  掏耳朵的工具可能很小,但它帶來的影響卻不容忽視:2012年,美國醫保為超過100萬人次支付了近4700萬美元的耳垢球清理費用。當然,野蠻地掏耳朵肯定不是耳屎結球的唯一原因,但它的確是耳屎問題的顯著因素。

  

  至於那些民間清理服務,就更要小心了。圖片來源:Mark Masterton/youtube

  往耳朵里塞東西不光低效,而且危險。「雖然棉簽很軟,但耳道內部的皮膚非常脆弱,很容易被刮傷,」塞斯•施瓦茨(Seth Schwartz)博士是西雅圖弗吉尼亞梅森醫學中心的耳鼻喉科醫生,也是這份修訂版指南的第一作者,他表示,「刮傷會帶來劇痛,甚至發展成感染。而且你還有可能弄傷鼓膜。」

  他說,在這種情況下,有時候我們只能通過手術取出鼓膜,用患者的自體組織對它進行修補。

  新指南使用的語言和措辭更加平易近人,撰寫者希望這能幫助人們開始重視這條被忽略已久的醫學建議。

  但掏耳朵的壞習慣實在很難戒掉,也許它深植在我們的本能之中,就像使用工具一樣自然。福特曾經接到過多倫多動物園的求助,工作人員說動物園裡的一隻紅毛猩猩耳朵似乎有問題。最後醫生髮現,這隻紅毛猩猩撿了人們吐掉的口香糖,發現它還有黏性,於是把口香糖塞進耳朵,試圖把裡面的髒東西粘出來。

  真希望它能讀一讀這份指南。(編輯:odette)

  

  hmmmm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15: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