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明初反腐:朱元璋屢施重典重刑

[複製鏈接]

243

主題

303

帖子

1439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43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雲端樹 發表於 2017-9-13 21: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明初反腐:朱元璋屢施重典重刑
正是因為這樣「接地氣」的經歷,使他對貧民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對貪官污吏恨之入骨。朱元璋深知,曾經叱吒天下的前朝大元,之所以那麼快土崩瓦解,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官吏普遍貪污腐化。因此,朱元璋在明朝建立之初就特別重視廉政建設。
明初,朱元璋用重刑反腐,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亦顯罕見。
  黃袍加身之後,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沒有忘記他的苦出身。十七歲時,還被人叫著朱重八的他便失去了父母和兄長,過著乞討為生的叫花子生活。正是這樣「接地氣」的經歷,使他對貧民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對貪官污吏恨之入骨。朱元璋深知,曾經叱吒天下的前朝大元,之所以那麼快土崩瓦解,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官吏普遍貪污腐化。因此,朱元璋在明朝建立之初就特別重視廉政建設。
  戴著枷鎖的王朝
  明初的官場,充分貫徹了「治亂世,用重刑」這個基本原則。對於犯下貪污罪行的官員,朱元璋嚴厲懲處絕不手軟。由他親自主持制定的《大明律》中,特別將有關贓罪條文單獨列出,並且明確規定,官員受贓數目達到八十貫(一貫相當於銀一兩),就要處以絞刑。他還頒布了具有法律效力的《大誥》三編和《大誥武臣》,開列了一些從重懲治貪污官員的典型案例,讓大小官員以此為戒。
  完善且行之有效的監察體制對約束官吏起到了較好的作用。在中央,有都察院負責糾劾「壞官紀者」,還有獨立於都察院的六科給事中以稽查百官之失。地方上,既有提刑按察使司對地方官員進行監察,又派出巡按御史考察府州縣官。此外,國家還賦予地方士民直接進京陳事或將危害地方的貪官污吏拿送至京師的權利,並規定地方不許阻攔。  
  這一系列政策措施,從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明朝在開國年間吏治較為整肅廉明。然而,隨著農業和手工業的逐步恢複發展,商品經濟日趨繁榮,人們不再滿足於糊口度日,開始追求現實的享樂,並嚮往奢侈安逸的生活,整個社會攀比之風盛行,拜金主義大行其道。與此相應,官場中的風氣也每況愈下。為保住官位和謀求升遷,下級對上級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送禮行賄,公然進行。在平時,官員特別是京官,盛行將葉子金夾在書冊中賄送,美其名曰「書帖」、「書帕」,往往於相見揖讓時,「口敘寒暄,兩手授受」,人稱「世風日偷,如江河日下,不可止矣」。另也有學者指出,明代官員的俸祿標準較低,正一品官員的年俸祿只有1044石,正七品知縣的年俸祿只有90石,為官員貪婪腐化提供了借口。
  漸漸地,朱元璋悲哀地發現,他一向推崇的酷吏重刑法寶不再有效,血雨腥風中,十五萬顆貪官的人頭落地,卻依然擋不住他的官員「前腐後繼」。殺到後來,京官上朝前,皆像赴死一樣和妻兒訣別,囑託後事。下班回家,慶幸又多活了一天。最盛時,官員戴枷坐堂,面刺金印,堂外剝皮楦草,前任貪官的皮囊在風中搖曳。
  這樣戴著枷鎖的王朝豈能長久?鬱悶的朱元璋,瓦刀臉上掛滿了問號。
  出淤泥而不染
  到了明中後期,官場已徹底成為貪污的淵藪,腐敗的巢穴。此外,由於法網日弛、監察失效、考課舞弊等原因,使得明初嚴密的監察體系逐漸失去了效果,貪污腐化的趨勢愈發不可逆轉。大明王朝,已經走過了富有朝氣、蓬勃向上的壯年時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敗。
  然而,也有那麼一些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的人,保持著一身清廉之氣,希望以一己之力挽狂瀾於既倒,拯大廈之將傾。
  路迎就是這樣一位清官。路迎是山東汶上人,正德三年(1508年)進士。他在湖廣襄陽知府任上,嚴格約束衙門中的胥吏,並堅決打擊地方上對小民作威作福的豪強,治績為當時人所稱道。後來,路迎又先後出任松江知府和淮安知府。淮安地處南北要衝,南北往來官員的接待費用以及運輸北上物資所需的各項雜費,都向當地的民眾攤派,而這些款項的很大一部分,都落入了衙門書役以及驛站官員的腰包。小民負擔沉重,苦不堪言。路迎裁革各項浮費,節省了許多有名無實的開支,減輕了當地百姓的負擔。淮安人民感恩功德,專門建立祠堂為他祈福。
  由於治績突出,路迎被升為浙江按察使。嘉靖十三年(1534年),路迎到嘉興府視察,知府照例向他饋送銀兩。路迎不但將饋贈原封不動地退回,還在嘉興知府的禮單后寫道:「此物奚從來,奈何污我?」該知府隨後也因為考績為「不謹」而被罷免。同年,路迎升任都察院僉都御史,巡撫邊境重鎮宣府。當地軍士驕橫,往往虛列名籍,冒領、侵吞邊鎮錢糧。路迎仔細核對軍士名單,嚴厲打擊將領剋扣士兵錢糧以及冒領、貪污軍餉的行為,不到兩年的時間,邊政肅清。
  最有名的清官
  要論明代的清官,最有名的當然是海瑞。
  海瑞,字汝賢,海南瓊山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舉人。他幼年生活困苦,深悉民間疾苦。在擔任浙江淳安知縣時,海瑞只吃粗米,且命老僕在官署空地自種蔬菜以供日常食用,為母親過壽,他特意買了兩斤肉,以至成為傳遍街頭巷尾的「重大新聞」。萬曆初,首輔張居正特意派巡按御史查察當時賦閑在家的海瑞,御史只見粗茶淡飯,居舍蕭然,不由得嘆息而去。
  海瑞馭下甚嚴。他嚴令下屬不許以任何形式貪污受賄。在淳安任知縣時,就曾立下規矩,如果有人用錢物到衙門打點關節,無論數額多少,行賄者和受賄者都要被處以枷號兩個月的處罰。超標招待過境的官員和使節是當時危害甚大的一種行賄方式,海瑞則力圖整治這一風氣。還在他擔任淳安知縣時,巡鹽都御史鄢懋卿出巡,此人表面上要求地方一切從簡,其實所到之地,極盡搜刮之能事。在即將經過淳安時,海瑞特地上一稟帖說:「傳聞所至與憲牌異,欲從憲牌則懼招尤,欲從傳聞則恐違憲。下邑疲敝,未知所從。」鄢懋卿見到稟帖,一笑置之,最終繞道而過。
  他還將嘉靖朝以後官場貪污盛行、民生凋敝歸因於懲處貪官污吏的刑罰太輕,為此他上疏懇請萬曆皇帝恢復太祖時枉法八十貫論絞的祖制,甚至認為應該對貪贓枉法之徒重新使用剝皮楦草(明初酷刑,剝下人皮,用草填充之)的酷刑。  
  海瑞的所作所為,對於當時貪污、奢侈盛行的風氣,還是起到了一定的震懾作用。隆慶三年(1569年),海瑞以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因為忌憚海瑞的威嚴,當地有貪腐劣跡的屬吏大多自行辭職離開。在當地監督織造的中官甚至因為海瑞的到來而減少了自己出行時的僕從,平時生活講究排場奢華的豪強將朱紅大門臨時塗成黑色。
  最為人稱道的是海瑞卒於官署后,遺物只有俸金八兩,葛布一端,舊衣數件,靠朋友們湊錢才為他入殮發喪。目睹這一切的時人朱良感慨道:「披鱗直奪比干心,苦節還同孤竹清。龍隱海天雲萬里,鶴歸華表月三更。蕭條棺外無餘物,冷落靈前有菜羹。說與旁人渾不信,山人親見淚如傾。」
  「三字經知縣」徐九思
  《明史•循吏傳》記載了這樣一位深受百姓愛戴和傳頌的地方官代表,他就是句容縣知縣徐九思。
  徐知縣是江西貴溪人,雖官位不高,但剛正廉潔,愛民如子。在徐九思剛出任應天府句容縣知縣時,有一個狡猾的縣吏,拿一份空白文書來偷蓋縣印,徐九思發現后,要依法對其予以重懲,衙門裡的眾官員為其求情,但他秉公執法,不為所動。從此,句容官場風氣為之一變。
  徐九思到句容不久,同僚及當地百姓就逐漸了解到他的「愛民三字經」,即「勤、儉、忍」。「勤」,就是勤於公務,為避免縣吏在徵稅催賦、僉派徭役時營私舞弊,徐九思先是了解鄉民的貧富狀況,然後再依據實情分配徭役,平衡賦稅的輕重,查實豪強隱佔的賦額,不再轉嫁到貧困戶頭上。
  「儉」,就是節儉裕民。徐九思要求自己「不嗜肉,惟啖菜,佐脫粟」,他在縣衙的園圃里種上蔬菜瓜果,飼養了家禽,還把園中的水池改建為魚池。園中的收穫不僅改善了縣吏的生活,而且節省了縣衙的招待費。目睹當時貪腐盛行、奢靡成風的情形,食不甘味的他苦思冥想,居然想出了這樣一個創意——命人在縣署前的石屏上刻畫了一棵青菜,居中題詞:「為吾赤子,不可一日令有此色;為民父母,不可一日不知此味。」兩邊配上一副對聯:「方丈石牆為戶屏,一絲畫菜為官箴。」以此自勉也警示他人。這塊被稱作「菜銘碑」的石屏與立於衙署大堂前的戒石碑,赫然成為句容縣衙獨特的風景線。
  「忍」,就是忍讓不爭。徐九思告誡自己安於清貧,不爭名利,不與貪官同流合污。但是他的忍是有原則的,他對自身的名利可以「忍而不爭」,對於百姓的利益,則絲毫不忍不讓。句容曾遭大旱,官府開倉發糧賑災。按照舊例,應當將救濟糧全部平價出售,糧款上繳。徐九思認為,災年中真正受難的災民早已無錢,平價之糧對於他們猶如市價,而有錢的豪民富戶卻乘機搶購囤積。為此他向上官據理力爭,並根據實際情形進行改革,將撥下的救濟糧,一小部分以市價出售,以歸還官倉;其餘大部分糧食,他親自監督,在縣衙前施粥,救助饑民,使有錢者無空子可鑽,無錢者卻能真正受惠。
  榮膺「三字經知縣」稱號的徐九思,在句容知縣任上整整九年。離任時,每天都有大批民眾前來與他道別,致使其行程延遲了一個多月。全縣民眾自發為他建立生祠,將他當作神靈來供奉崇祀。「方丈石牆為戶屏,一絲畫菜為官箴」這幅對聯也流傳至今,成為清正廉潔的格言。
  大明曆經276年,不乏這樣清正廉潔的官員,雖然受時代和政治體制的限制,他們無法也不可能改變其時政治腐化、吏治敗壞的大局,然而,他們與腐化風氣相抗衡的錚錚傲骨以及對當時和後世社會的警醒卻是不容忽視的。在中國的傳統時代,法令制度發揮效用的空間相比於今天要大大壓縮,而且已有的法令制度又受制於皇帝的主觀意志,並依其需要隨意變更。這樣,就給社會治理帶來了隨意性、主觀性和不穩定性。官員個人的人格品質、能力和意志等,就很大程度決定著國家政治和地方管理的好壞。因此,清官們在社會治理、社會穩定以及為百姓謀利方面功不可沒,僅以封建制度的衛道士來評價他們是有失公允的。
  當然,清官絕不僅僅意味著不貪污、不愛錢,這隻能稱為廉吏。察吏安民,興利除弊,謀求百姓的利益,推動社會的進步,才是官員的基本職責。那些歷史上流芳百世的「清官廉吏」,在自身奉公守法、安貧樂道的同時,更為人看重的是為官一任,有所作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8 08: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