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古代王室為防止假太監禍害後宮,成立女太監,可是比男太監更慘!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原創:中外歷史觀

  今天我們來講一段古代封建時期比較黑暗的事情,所以在講之前先給大家講個笑話,清朝期間禮部尚書紀曉嵐有急事要進宮面聖,但因紀曉嵐這個人平時性格比較直,而又言善詼諧機制過人,所以有時候說些對事不對人的話就讓一些同僚感到沒有面子,經常被戳到痛點,所以這天慌張的紀曉嵐面聖時就被傳話的太監擋了一道,便讓紀曉嵐講個故事逗自己開心,才能放他去面聖,雖然著急,但紀曉嵐卻冷靜了下,面露尷尬的笑著說了一句:「從前有個太監」,然後就欲言又止的沒了下局,這時太監急了,憋不住好奇的問:「那下面呢?」,紀曉嵐笑著說:「下面沒有了」。醒悟過來的太監,被懟的臉色很難看,於是沒招了只能放紀曉嵐去面聖。

  

  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古代太監(又稱:寺人,宦官,內官,內侍)的故事,其實早在商代就出現了寺人,為了保證皇族血脈純正,所以古代宦官制度發展最早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先秦時期,這類特殊人群(皇宮不允許皇族之外的男性存在)是最接近皇帝的人,最早是負責宮中雜役,但後來發展到本職傳達詔令,輔理書帖,能干預帝王的判斷,所以作為一種特殊的政治勢力,在歷史上對多數朝代都產生很大影響。並且宦官的權勢也是隨著朝代更替專權逐漸得到膨脹,歷史上著名的幾個宦官亂政例如:東漢張讓,顛倒黑白矇騙漢靈帝,斂財成習權傾朝野,最終導致京師動亂。唐朝李輔國,與唐肅宗皇后暗地勾結,權勢急速攀升,又設法推舉唐代宗繼位,但因驕橫霸道一心排除異己,最終被仇人殺死。此外還有北宋監軍誤國靖康之禍的「童大王」童貫。明朝「自閹入宮」王振,「立皇帝」劉瑾,「九千歲」魏忠賢,清朝「小安子」安德海,「佛見喜」李蓮英。

  

  當太監的人大多家道貧困,為了生存五六歲的男孩才身不由己斷其根吃國糧,但不可排除這類陰陽人的性格扭曲,宦官雖在古代是皇室必備的政策,但太監製度說實話是對人類尊嚴的侮辱,是中國歷史上醜惡的制度,其實最早期的太監是不用凈身的,但後來因為後宮娘娘實在是多,經常搞得雞犬不寧,所以後來才定規必須凈身才能進宮,因此這時期出現了許多號稱祖傳包閹「一刀切」行業,而且生意火爆。但畢竟是下死手的技術活而且技術落後,所以實際閹后的人多數還需要二次凈身,因此死的死廢的廢,能順利進宮的也是百人挑一。

  

  但是制度也有百密一疏的時候,有人就查出來一些未凈身走後門進宮的假太監,這在當時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所以在周朝至明朝這段時期,帝王和王后們為了加強對後宮的安全管理,又設立了女官制度(女史官,女罪侍),在《周禮·九嬪女史》就記載:「女史,掌王后之禮職。掌內治之貳,以詔后治內政,逆內宮,書內令。凡后之事,以禮従」,這類人分為兩種一種是掌王后禮職可參政的女官,一種是比宮中正式侍女地位更低的女侍從,例如東漢鄧太後身邊的班昭,武則天的巾幗宰相上官婉兒,唐代蜀中四大才女之一薛濤。這些人就屬於女史官。

  

  那麼女罪侍就非常悲慘了,這些人其實也是宮中侍女,但因犯錯誤,就被實行了「宮刑」,唐代《尚書正義》中就寫到:「婦人幽閉,閉於宮使不得出也」,其實也叫「幽閉」,當然不只是被關進冷宮這麼簡單,大部分犯錯(跟皇帝勾搭)的侍女都會在牢中受到毀滅性的折磨,在《明宮史》就有記載:「宮嬪有罪者,進內安樂堂」。而被「幽閉」后受刑有多可怕呢?其實堪比古代「凌遲」之刑,因為非人的酷刑和他們的地位極低所以歷史文獻上也很少記載這些受刑的宮女,她們最終都會讓這些宮嬪們遍體鱗傷失去做女人的權利直至生命終止或老去,少數幸運放出來的宮女,只能「凈身」后做更下級的侍女(女太監)。

  

  我國古代所創立的各種非人的酷刑,是在是讓人感到悚人耳聞耳聞心驚膽戰,不過這種酷刑存在的時間也長,很快被廢除了,辛亥革命后中國把這些封建時期的酷刑都廢除,如今女性地位也在提高,也算是一大幸事!而今天的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封建迷信不再能把人們左右,在泰國依舊很多迫於生活和生計的人在選擇做另類人,其實他們也是正常人,希望更多人能給他們同情心。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09:1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