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扛過1400年8場地震,趙州橋究竟有什麼過人之處?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7-8-13 03: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7-08-12 13:02:34 來源: 澎湃新聞(上海)

  鄭子寧

  饒是早有心理準備,真正來到趙州橋下時,任誰也很難不為其氣勢所震撼。

  在我頭頂,二十八道拱圈飛躍洨河而過,無數巨石嚴絲合縫,形成了跨越洨河的37米巨拱。

  此前一天,我已經為京西名橋,金代石橋盧溝橋的壯觀所傾倒。那十一道聯拱撐起了長達幾百米的橋面,連接了舊稱盧溝的永定河兩岸。這也是舊時北京向西南方向的最主要通路。而沿著這條路繼續往南下去,經過保定石家莊,就到了趙縣。

  

  盧溝橋跨永定河兩岸

  天才的傑作

  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現在是一座普通甚至稍顯破敗的縣城,雖然距離省會石家莊僅有40公里,但是省會的繁華似乎對這裡幾乎沒有影響。縣城的面貌彷彿仍然停留在了上世紀90年代。年輕人紛紛奔向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尋求發展機會。

  我跟隨別克「寰行中國」文化之旅來到趙縣時,是在近四十度的高溫下,略顯失修的街道上人煙寥寥,似乎無甚可觀。河北中南部是中國發展最早的區域之一,古代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縣也設得多。延續到今天,各縣普遍面積狹小。今天的河北南部雖然不復往日繁榮,縣區密集的傳統卻沒有改變,區區675平方公里的土地和其上生活的55萬居民並不足以讓趙縣在當代中國經濟版圖上佔據重要地位。

  當今的河北中南部有如趙縣一般貌似普普通通的縣為數眾多,但是它們過往的輝煌卻留下了無價的瑰寶——定州有古代中國最高的塔,曲陽有巨型元構北嶽廟,省會石家莊旁的正定,更是坐擁四座古塔,半座唐代鐘樓和天下聞名的隆興寺。

  

  正定縣隆興寺摩尼殿,四面抱廈,建築形制在日本較為常見,在中國僅存這一例

  在這一干縣城之中,趙縣則以石頭出名,全縣有三處古代中國的石質建築——趙縣陀羅尼經幢,永通橋和俗稱趙州橋的安濟橋。

  在運河的作用變得越發重要前,河北地區的主要城市都集中於由關中向北京方向的交通要道上,這條要道沿太行山東麓北上,一路經過邯鄲、邢台、正定、保定直到北京。無論是從北京南下中原,還是從山西東出太行,這條南北向的交通大動脈都是必經之路。從太行山脈向東穿越華北平原的諸條河流在滋養著燕趙大地的同時也阻礙著南北交通。如用渡船過河則速度慢,還要受到渡船承載力制約,修建橋樑也就成為自然的選擇。

  中國石橋眾多,然而多數人所熟悉的石橋是所謂小橋流水人家中的明清江南風格石橋,它們一般有一個高高的半圓形拱,陡峭的橋面上鋪設台階以方便行人登橋,橋頂則似乎天然應該有個撐著油紙傘的江南姑娘在望著烏篷船駛過僅容一船通過的狹窄橋洞。

  這樣的拱橋並不適合趙州橋所處的環境。

  趙州橋地處陸路交通要道,要在寬度達到30米以上的洨河上修建高拱,則上下橋必然得經過陡坡,給過往車輛造成極大麻煩。更為要緊的是,洨河兩岸的土質以沙土為主,修建高拱石橋意味著兩側橋腳會承受更大的重量,在鬆軟的沙土地,這樣的重量會讓橋樑發生嚴重沉降,最終導致橋樑變形坍塌。

  

  趙州橋的拱圈以縱向形式修築,降低了修建難度,代價是犧牲了橫向的穩定度

  如何穩定地築拱一直是中國建築技術的一大短板。中國古代建築材料使用一直以木料為主,對石料性能和力學的掌握較為薄弱。中國東漢時期墓磚上就有石拱橋,然而羅馬石拱橋至今尚存900餘處,中國同時代的石拱橋已經幾乎看不到。眼前的趙州橋已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早的石拱橋。

  然而趙州橋卻在石拱這個中國建築技術的弱項上取得了世界性的突破。

  趙州橋的設計者,工匠李春將石拱設計成弓形的坦拱,橋面坡度平緩,還解決了沉降變形問題。平坦的弓形拱意味著拱高和拱跨之比已經低於1比5,對拱圈承載能力和穩定性是極大的考驗。

  李春創造性地採用了在大拱肩上設置四個小拱的手法。降低了橋身自重,增加了泄水面積。跨度長達37米弧形的主拱得以穩固千年不倒。大拱上設置小拱的做法,更是世界橋樑史首創。

  

  趙州橋橋面平緩,適合行車

  在小拱和拱頂填石的幫助下,趙州橋的拱軸線和恆載壓力線極其接近,拱券橫截面基本均受壓力或極小壓力,符合十九世紀才形成的彈性拱理論中拱的理想狀態。在一千多年前的隋朝,李春能夠憑藉自己的經驗和智慧修成趙州橋這樣科學的石拱橋,堪稱奇迹。在趙州橋落成至今的近一千五百個年頭中,當地共發生了八場大地震,古代繁華的趙州城早已化為烏有,趙州橋卻依然巋然屹立。

  不僅如此,趙州橋在工程難度如此巨大的情況下,仍然留足了富餘能力。明朝末年,已經使用了千年的趙州橋二十八道拱券中西側的五道發生坍塌。兵荒馬亂下無人有餘暇主持修復。一般的橋發生如此大的問題很有可能當場徹底毀損。

  儘管如此,趙州橋在拱券殘缺,力學結構發生改變,剩餘拱券扭成S形的狀況下還硬是撐到了清朝乾隆年間的修繕。在此期間,這座偉大的石橋以殘缺之軀承載兩岸交通達百多年之久。恐怕連李春自己也不可能料到他的傑作竟會如此堅固。

  

  趙州橋處宋碑,從唐朝到現在,這座石橋始終為人稱讚

  趙州橋修建之後,直到新中國成立,中國人再也沒有修出跨度超過趙州橋的石拱橋。西方拱橋造橋技術不斷進步,中國的拱橋在跨度上卻彷彿進入了停滯時期,再也沒有如李春那般的工程師敢於嘗試跨徑如此巨大的石拱了。但對趙州橋的設計者,偉大的土木工程師李春,我們除了知道他的名字以及他和李通等工匠共同設計建造了趙州橋外一無所知。這座宏偉的橋樑連接了洨河兩岸,也讓李春青史留名,卻也暴露了中國古代對工程師的不重視。

  拜別趙州橋后,行程轉而向西,寰行中國車隊穿越了太行山,進入山西境內。

  封閉的環境何以造就匯通天下的夢想

  被高山環繞的山西向來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地理單元,八百里巍巍太行是山西的天然屏障,在保護山西免受戰亂波及的同時卻也讓山西對外交通極為不便。

  太行山山勢高峻,建國后鑿山修路尚且困難重重。今天在高架橋和隧道的幫助下,車隊通過太行山時,雖然道路兩側懸崖峭壁高山深谷依舊,但是坐在昂科威中,只要不望向窗外,和在平地行車幾乎感覺不出區別。

  

  沒有現代高架公路,這條路極難行走

  但是這條從河北邢台直插山西晉中的路線對古人則絕不可能走通。在中國古代漫長的時光中,古人要想從東面進出山西只能選擇太行山脈中的八條豁口,即太行八陘。正如河流上的橋樑溝通了兩岸一樣,太行山中八條相對容易通過的山口也溝通了封閉的山西和外界。

  車隊的目的地是山西平遙。

  封閉而相對安全的環境讓晉中各縣的歷史傳承具有驚人的連續性。平遙這座晉中名城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保留完整的清朝古城格局自是所有進入平遙的人都不可能忽略的,只是很少有遊客會意識到,平遙這個看似普普通通的名字背後有著多麼悠久的歷史。

  

  平遙鎮國寺大殿是中國屈指可數的五代建築之一

  平遙本稱平陶,北魏太武帝時,徙漢平陶於舊京陵縣城之西,並因犯了太武帝名諱改名平遙。平遙城北有建於五代的鎮國寺大殿,城南雙林寺從宋到金的塑像保留兩千餘身,城內的文廟建於金代。本地人說話時那難懂的平遙方言承襲了唐五代西北方音。跟中國很多雖有千年歷史,卻極難找出像樣的歷史遺存的城市相比,平遙古城無疑是難得的異數。

  不過,對絕大多數遊客來說,平遙的主要賣點仍然是平遙古城。

  

  鎮國寺內的五代塑像,依然唐風濃郁

  近年中國古鎮遊方興未艾,平遙古城可算是古城旅遊的發源地。時間的推移讓古城游的流行風尚變幻莫測,平遙卻始終緊跟潮流屹立不倒。在平遙古城中,其他古鎮流行的商業形態一概不落。街旁小店中,編著無數根小花辮的年輕姑娘擊打非洲鼓的聲音震耳欲聾。平遙牛肉鋪、刀劍鋪等當地特產店鋪的吆喝聲此起彼伏,酒吧一條街的霓虹燈放肆地閃著粉紅嫩綠的光。最離奇的是,麗江特色的寸氏銀鋪和江南才有的芡實糕也成了平遙古城的特產。

  

  平遙古城是「古鎮「旅遊的先行者

  對於一座一度繁華落盡的晉中小縣城,現在大概是平遙歷史上經濟最活躍的時刻之一。不過,在幾百年前,平遙人從事的行業可比現在全民投入旅遊事業要多樣得多。

  「我們山西人安土重遷,平遙、祁縣、太谷這三個地方的人又特別戀家。但是沒辦法,山西缺水,窮。所以不得不外出做生意,最終成就了十大商幫之首的晉商。「負責講解的小伙是土生土長的山西人,身材不高,膚色黝黑,說話客氣有禮。

  此行的主要目的地是中國最早的票號,開設於平遙的日升昌。

  「光緒帝給日升昌賜了匯通天下的匾額,讚揚日升昌票號業務覆蓋範圍廣,匾就掛在日升昌的後院。「在講解聲中,我看到了展館里的一張地圖,票號總部設在平遙,分部達於中國幾乎所有重要的商業城市,從天津到廣州、上海到昆明,甚至海外都有日升昌的分號。

  所謂票號,即是以匯兌為主要業務的金融機構。在一處分號存入銀兩取得的匯票可在其他分號承兌。以避免實際銀兩產生的諸多風險。票號則收取匯費當作主要收入來源,後來也逐步擴展到賺取存貸款息差。清朝各地銀兩成色略有差異,需要進行折換,而在折換過程中票號往往也能牟得微利。

  

  著名的「匯通天下「匾額

  票號的出現讓晉商勢力迅速崛起,偏遠的平遙短短几十年內一躍成為中國的金融中心。甚至一度代理國庫。與朝廷和官員的緊密聯繫成為山西票號最重要的特徵,票號承匯賣官鬻爵捐款,承辦京餉匯兌。官款匯費利潤極為豐厚,每千兩可收40兩。巨額利潤則用來行賄。官員們又把非法搜刮來的財產存入票號以達到洗錢目的。

  然而,與文藝復興時期起義大利發展出的現代金融體系相比,票號終究是落後了一個時代的產物。票號放款重信用而輕抵押,不立合同,清末兵荒馬亂下呆賬死賬層出不窮。票號集中式的經營讓深居山西內陸的大掌柜對外地分號實際情況缺乏掌握,無法及時做出有效反應。雪上加霜的是,晉商賴以生存的商貿路線也出了問題。

  晉商一向利用山西地利壟斷內地對蒙古的貿易,並通過蒙古與俄國進行貿易。然而中東鐵路的通車讓俄國對華貿易轉移到了東北地區。鐵路運費低廉速度也快,走西口的晉商毫無招架能力。與此同時深陷內陸的山西票號掌柜們思想保守,遲遲不肯接受新觀念將票號改組為現代銀行。最終,隨著紅頂晉商在民國時期衰退,平遙的票號也敗給了現代銀行。

  

  山西向西是晉陝大峽谷,黃河奔流而過

  沒有了票號帶來的滾滾財源,封閉的晉中一帶迅速衰落下去,平遙卻也因沒能趕上中國大拆大建的風潮因禍得福將古城保留了下來。古城滿街的票號、鏢局、大院一如前清,熙攘的街道熱鬧程度堪比任何一座大城市,只是錯失的機會卻再也難追回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13:4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