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地震后收到的第一條微信,我永遠捨不得刪除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來源 | 槽值(ID:caozhi163)

  昨晚發生的最令人悲痛的消息,莫過於四川九寨溝的七級地震。

  地震已造成多人傷亡,在去世的市民中,有一對來自湖北武漢的夫婦。

  他們帶著孩子一家四口前往九寨溝自駕游,就在地震當晚,當他們的車行至神仙池酒店附近時,被巨石砸住,孩子的母親當場被落石砸中身亡。而孩子的父親,則在臨死前砸碎了車窗,並將正在上六年級的孩子推了出去。

  在這種直面生死的關頭,不會有什麼力量,比父母親推出孩子的力量更強大和沉重。

  

  四川九寨溝地震現場

  驚魂一刻過後,很多親歷地震的人在朋友圈報平安,但最關心你的人可能反而看不到這些訊息。

  曾經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話:你永遠不知道,你走了之後,家裡的菜有多簡單。

  就像我永遠不知道,對話框里短短的一行字,背後是多少擔憂和關心。

  今早給一名在四川念書的好友打電話問情況,絮叨了半天,聊到了以前曾經歷過的一場地震。

  那會兒他剛到四川讀書,一次凌晨的小型晃動讓他驚慌不已,千萬種情緒湧上心頭,給一直喜歡卻沒有得到回應的姑娘發了一條消息:此刻正地震,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見到你,只想發個消息,希望你一切都好。

  後來晃動停止,他才跟著早已習慣了晃動的本地同學進屋睡覺,又給姑娘發了個消息解釋,還發了個朋友圈說自己一切安好。隨後關機睡覺。

  早上醒來,開機後手機一直震動,他驚喜地以為是姑娘關心他。等看到20多個未接電話,幾十條微信、簡訊都是來自爸媽,一下就慌了。

  「我回撥過去,電話響了不到一秒鐘,就接通了,想必當時他們一定急壞了,手機就拿在手心呢。接通后,我媽說的第一句話是『寶貝兒你還好吧,要不你趕緊先回來家裡吧,別在那裡待著』。」

  「我愣了一下,然後才反應過來。

  原來,我把他們屏蔽了,他們並沒有看到我那條報平安的朋友圈。」

  「我朋友圈裡的所有好友都知道我沒事,除了他們。他們甚至都不知道有屏蔽這回事,更不會像我的男朋友、女朋友們那樣,嚷嚷著我為何對他們設置分組可見。

  

  地震現場照片|央視新聞

  「凌晨看到地震的短訊,聯繫不到我,他們就慌神了。那個時候,我有點兒難過。危難關頭,我只牽挂自己喜歡的姑娘,卻忘了最著急的兩個人是爸媽。像個哈巴狗似的愛慕著姑娘的時候,不覺得自己卑微,可看到父母這樣用力地愛著我,我都替他們感到心塞」。

  你以為父母正在漸行漸遠,可他們卻一直努力向你靠近。

  「後來,我和那個姑娘在一起又分手,已經再無聯繫,但父母發給我的那幾十條微信,卻永遠捨不得刪除。」

  

  微信記載了太多人愛我們的方式。

  昨晚地震后,網友這樣留言:

  「天下最關心的人就是你的父母,我出差到地方,我媽就打電話,旅遊下飛機接第一個電話就是媽媽,她嘴上說關心她孫女,其實關心還是她兒子。」

  「昨晚感覺到震感后抱著寶寶穿著拖鞋就往樓下沖,竟不知自己原來可以跑的那麼快,心裡就一個念頭:我的寶寶還那麼小。」

  也有人為了更大的責任,選擇拯救更多的家庭。

  

  @代立安C:「九寨溝所有人都想出來,可是我爸卻是不得不進去。」

  

  

  即使在瑣碎的日常生活中,爸媽也留下了太多讓我捨不得刪除的聊天記錄。

  在我做公眾號之前,我媽幾乎不關注訂閱號,微信全部的存在意義,除了跟我聊天打電話,就是用來發紅包搶紅包。

  後來不知道從哪兒聽說點開看一篇文章可以加人氣,她的「工作」重心就變了:

  一有新文章就點開看,就算是看不懂也一定要翻到最後點個贊,有時候我明明是開車寫文,她還不遺餘力地往各種長輩群、朋友圈裡轉發。末了還不忘驕傲地補一句:「這是我閨女寫的!」

  

  我既尷尬又感動。

  好害怕她的親戚、同事們把她拉黑,又默默想大概只有親爹媽才這樣支持女兒吧。

  另一位寫科普文章的作者在群里說,有一次回家她看到她媽媽戴著老花鏡,往一個厚厚的筆記本上寫東西,還以為高中輟學的媽媽準備重返課堂了,仔細一看,裡面全是抄錄的他的文章,邊頁寫滿了筆記,一頁頁紙上註釋密密麻麻。

  她問她媽媽,你抄這些做什麼?

  她媽媽抬起頭,表情認真得像小學生:「看到你每天拿著手機點點點,媽想知道你每天在看的是啥。」

  要知道,她平時寫的文章,都是那種參考文獻列一大串,行文像論文的風格,每天發到群里,我們這些作者都看不下去。

  一個幾十年沒有讀過書的老太太卻臉貼著筆記本,一絲不苟地摘文章、寫註釋、做筆記,只為與她離家在外的女兒,創造一點微弱的情感聯繫。

  

  即使在朋友圈,父母也一直在用笨拙的方式愛著你。

  有時候太忙,忙到不想跟任何人聯繫。朋友都已經把我加入到約飯黑名單了,爸媽每天還是不停地給我發著信息。

  

  端午節是他們先提醒我要好好吃飯

  

  每天關心我有沒有吃飯、有沒有乖乖睡覺

  

  我提到過的好多東西他們都在關注

  

  她其實一個人在家,但說得很輕鬆 | 來源微博

  

  看過一個笑話。

  媽媽問小明:「你今年幾歲啦?」

  小明說:「我今年三歲啦。」

  媽媽又問:「那爸爸幾歲啦?」

  小明說:「爸爸也三歲啦。」

  媽媽很奇怪:「爸爸為什麼只有三歲呢?」

  「因為爸爸是在我出生那一天才變成爸爸的呀!」

  一百來字的對話,看得我差點要哭。

  我們經常討論,個人性格多多少少受到了「原生家庭」的影響,懦弱源於打擊式教育,狂躁是因為模仿雙親,不會過婚姻生活是上一輩帶來的陰影,思維不開闊則源於窮養。

  但很多時候又忽視了,他們也是在我們出生那一天才開始學習為人父母,沒有人給他們培訓上崗,也沒有人告訴他們「合格的」父母應該是什麼樣子。

  他們摸索前行的樣子,看上去不那麼標準,有時候又太小心翼翼,讓人心疼。

  馬薇薇在《奇葩說》里講過一個故事:

  「我們幾個辯手住在北京,一起租房子住。那次我爸媽來我家的時候,不敢住我家。」

  「他們說,我們薇薇,從小就不習慣跟別人一起住,如果我們這次住了她家,那下次邱晨爸媽來也住她家,玄毅爸媽來也住她家,薇薇會被煩死了。我們不住她家,我們住酒店。我相信我爸不住我家是真心的,但這種真心,我就這麼坦然接受嗎?」

  

  有句很有名的話,說的是,當你愛上一個人,會感覺既有了軟肋,又有了鎧甲。

  父母愛你的方式也是這樣,有時候是膽怯,有時候是張揚。

  朋友說,考研的時候與男友異地戀,每日打電話,山盟海誓,蜜語甜言。一周年的時候,精心準備了禮物,寫了好長一封情書,算計著日子郵寄給他。

  後來,兩個人在一起生活,有天心血來潮收拾衣櫃的時候,發現那封曾用盡溫柔辭彙的信,完好無損地躺在角落,好像,被打開過,又好像,許久沒被打開過。

  可高三那年伏在媽媽病床前寫的那封信,她媽媽一直保留到現在,白色的紙已經泛黃,摺痕淹沒了字跡,但信里的每一句話媽媽都記得。

  媽媽們都有個通病,只要你取得了一點小小的成績,哪怕在別人眼裡根本不算什麼,她就滿世界宣揚,直到你感覺尷尬,阻止她為止;

  媽媽們都有個通病,只要你在朋友圈流露出一點負面情緒,她就會馬上打電話過來問個沒完,直到你忍無可忍,把朋友圈負能量的內容都屏蔽她為止;

  媽媽們都有個通病,只要你說了哪樣菜好吃,她就頻繁地煮那道菜,直到你厭煩地埋怨了為止。

  其實她這輩子,就是在拚命把你覺得好的,給你,都給你,愛得不知所措了而已。

  

  她一直擔心我會身體不好

  

  李健談起過和父親的一件事:

  他的父親是患癌去世的,生病那會兒要上廁所的時候,幾乎都無法步行,實在不行了,李健就背著爸爸去上廁所,扶著他去。

  爸爸在彌留之際,對他說了一句話:「原諒爸爸。」

  李健和姐姐湊錢給父親交手術費,「當時我的歌唱事業沒有什麼大的起色,他一直擔心我的生活」。父親覺得是給兒子增加了負擔,現在連上廁所都還要兒子背兒子扶。

  這句話成了至今最讓李健難過的話。

  「我知道,父親是怕麻煩到我,所以最後他對我說了一句,『原諒爸爸』,這句話對我來說,一直是很難過的一件事,我覺得他對我太客氣了。我覺得父子之間怎麼能用原諒呢?這完全是我應該的事。」

  

  李健在節目中翻唱《父親寫的散文詩》

  龍應台《親愛的安德烈》里的那段話我現在已倒背如流:

  「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著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

  在這短暫的緣分里,你把最好的給了我,我也想把最好的給你。

  

  一次討論表白的話題,有讀者在後台這樣留言:

  「當我心無牽挂的時候,貧窮對我來說只是晚上吃饅頭與吃牛排的區別,無損我的快樂,可當我愛上一個人的時候,我才深深的感受到什麼是貧窮所帶來的自卑。」

  很多人都說,努力是為了夢想,為了未來,為了更好的自己。

  我覺得我努力是為了當下。

  是為了我媽在超市貨架上駐足不前時,不用因為價錢便宜去買高仿上當;

  是為了我爸在出門待客時,不用因為省一點錢還穿著十年前的舊衣服;

  是為了在面對疾病的時候,不用因為經濟原因被迫放棄更有效的療法;

  是為了能有最大的餘地為他們選擇更舒適更有尊嚴的人生。

  人生的每一劫,都讓我更清楚地意識到,我不只是為自己活著。

  因為我想要的,我父母在用儘力氣給我實現,他們想要的,我也想幫他們實現。

  *本文系網易新聞《槽值》欄目出品,公眾號:「槽值」(ID:caozhi163),微博@槽值。情感八卦吐槽,能走心也能講段子的槽值小妹,有著乾淨的面容,淡定的談吐,優雅的品味和適度的單純,既能提筆把文造,也能教你把妹撩。關注槽值,遇見有趣的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2 20: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