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漢服文化現狀淺談

[複製鏈接]

4607

主題

1萬

帖子

4萬

積分

貝殼至尊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4005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ylelong 發表於 2017-8-8 19: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近年來,漢服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許多的青年人本著復興漢族傳統服飾的信念投身到漢服文化產業中來。隨著漢服愛好者人數的增加,影響範圍的擴大,這個圈子的各種思想魚龍混雜,不管是對外還是對內都摩擦不斷,甚至以此為基礎產生的一些偏激的思想直接導致了外界人士對漢服文化的抵觸。

回歸到最基礎的最原始的端頭,漢服愛好者們只是想通過對漢服的宣傳和推廣來達到「使漢民族有衣可穿」的目的。最直接的借鑒就來自於日韓。眾所周知,和服和韓服都是對漢服的本地化改良,也算是改良版的漢服。現如今,中國的傳統漢民族服飾幾近消失,而日韓兩國卻始終保持著對本民族傳統服飾的傳承和保護。從這兩國來看,一件衣服是可以起到維護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作用的。


自漢服復興活動發展至今,反對者一直存在,他們最主要的論點就是漢服已經被潮流所拋棄,不在適應時代的發展。反對者中激進者甚至認為,主張復興漢服的人,是對封建舊習的崇拜,是歷史逆流。對於這種論調,自然是要受到漢服愛好者的反駁。這兩者之間的辯論似乎也日漸走向了彼此的極端。對於漢服文化的發展毫無益處。
要說對傳統文化的拋棄,可追溯到新文化運動的「打倒孔家店」;到了新中國建立,文革的出現無疑使中國傳統文化斷了層,中間斷裂出現的鴻溝使得我國的文化缺失。到了改革開放,在經濟利益的催動下一切東西都進入了功利化軌道,以物質成就為標準。對文化的保護從政府到百姓都不夠重視,社會文化盡顯薄弱。空虛久了必然就想要充實。到今日,隨這國際競爭的轉變,國際上對於文化軟實力逐漸重視,文化軟實力成為了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漢服,自然也重回人們的視野之中。


作為社會上最激情最蓬勃的群體,青年人顯然比以中老年人更願意擔負一個民族文化復興的重擔。這或者是漢服愛好者群體年輕化的原因之一。但是,也正是由於群體的年輕化,許多不夠成熟的言論和理念自然會受到社會中流的批駁。這是阻礙之一。
確實,現在漢服的愛好者幾乎已經遍布了全中國,四處都能發現「同袍」。他們穿漢服工作、學習、活動,出入各個社會場合,且自詡為「漢服復興者」。雖說有些許的人試圖用激進的言論來表達自己對漢服復興的訴求,但是更多的人把這當成是個人愛好,儘力去影響小範圍的人來了解漢服、接收漢服。後者這樣溫柔的宣傳遠比前者好,前者只能引起大眾的反感,反而不利於漢服文化的發展。 有人會說,漢服生活化是作秀。這種論調確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要知道,任何一種內容都需要形式來承載,漢服承載的應該是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以漢服為外表,充實古典文化的內里。

其實,最好的榜樣還是來自於日韓,中國的漢服復興也可以依國情照日韓。實在的,漢服寬袍大袖不方便現代生活,不適應高速的經濟發展,期望讓漢服全民生活化是極其不現實的。若是以此來作為漢服復興的追求,必定會落空。所謂時代發展,就是要拋棄不適應變化的生產生活的。但是,作為優秀的傳統物質文化,漢服不應該得到如此的冷遇。漢服復興要理智,更要冷靜。漢服復興的內容應該是使漢民族人人能夠認識漢服、了解漢服,能夠在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身穿我們的傳統服飾,知道自己姓甚名誰,來自何處,以此為基來重拾傳統漢文化,展現華夏千年文化魅力。

蘇樹芳 華服會

生活是我們自己創造的,幸福是我們對生活的感受。今天我們的生活如何,感受如何,取決於我們自己用什麼樣的眼光和態度來看待這個世界。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image. Images may be subject to copyright. Learn More
周末魚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6 12: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