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民國太太的廚房》:食物是探尋過去歲月的一把鑰匙

[複製鏈接]

6224

主題

1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07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瘋瘋顛顛 發表於 2017-8-6 08: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瘋瘋顛顛 於 2017-8-6 08:14 編輯

  澎湃新聞記者 徐明徽 實習生 李嬌

  2016-08-19 10:36 來源:澎湃新聞

  康有為流亡之旅嘗過什麼美食?杜月笙最愛草頭圈子?錢鍾書的海外月子餐是什麼?宋美齡的沙拉和蔣介石的臭莧菜梗有著什麼花樣?朱自清是餓死的嗎?講究吃的張愛玲其實不會做飯?

  從《山河小歲月》講民國文人八卦,到談《金瓶梅》諸種吃食饌飲,李舒的新書《民國太太的廚房》依然另尋蹊徑,從「吃」入手,切入張愛玲、張大千、周氏兄弟等二十餘位民國時代文化大師的私生話,並忠實還原大師們的廚房、餐桌和點心匣子。8月17日上海書展開幕,李舒到書展跟讀者交流並接受澎湃新聞專訪,從個人機遇、材料考證、烹調經驗等方面談了民國大師的生活點滴。

  

  《民國太太的廚房》作者李舒

  魯迅住夏目漱石的房子

  食物是必須與人在一起的,因為承載的是記憶。

  啟功先生認為最好喝的飲料是雪碧,喝完一杯要用水涮涮,「不能浪費」。周有光則覺得,可樂雞翅是人類跨世紀的一大發明,比任何佳肴都要美味。

  賀友直抱怨現在外面賣的油豆腐線粉有股奇怪的油耗氣,從前遊樂場的油豆腐線粉和鴨血粉絲湯都極美味,現在有錢也買不到了。

  

  鴨油燒餅

  甘紋軒講嚴鳳英和她哥哥甘律之的往事,講著講著,忽然繞到她們姑嫂偶然吃到的路邊鴨油燒餅:「是嫂嫂先發現的,一咬一嘴油,我到現在都記得,舌頭被燙了!」

  夏衍的孫女沈芸說,「文化大革命」還沒有結束的時候,「二流堂」的那些「死不悔改的走資派」已經開始偷偷活動,大人們興奮地聊什麼,沈芸已經不記得,她只記得那隻燉得酥爛滑糯的白汁蹄髈,那是她人生的第一隻蹄髈……

  人與食物的關係,總是如此奇妙。明明前一秒還是愛恨情仇,后一秒倏然插入一碗昏黃燈光下的赤豆糖粥,就多了許多柔情。

  

  赤豆糖粥

  《民國太太的廚房》一書復原了24道菜的菜譜,李舒本人也實驗了很多次,而且在海外的考證也花費了很多時間及精力。在講座中,嘉賓張悅然言介紹說:「周作人在日本吃過的一種什麼糕點,李舒一定要去那家吃一下。住過的旅館,她也要住一下,並且一定要是那個房間,這個過程是很漫長的。」李舒以魯迅的一段經歷作答:「魯迅這一點和我差不多,因為他特別崇拜夏目漱石,所以他要去住夏目漱石住過的房子。夏目漱石住過的房子特別貴,但他們最後還是決定去住一段時間。然而夏目漱石房子那邊,吃得特別不好且貴。住了幾個月,住不下去了,就又住到小房子里。他們認為省下來的錢,可以讓他們在神保町青木堂的洋果子店裡吃牛奶凍。」

  為何會那樣密切的關注「吃」,特別是民國的吃?李舒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我認為食物有種巨大的力量。普通人一起聊,覺得有一點點疏遠,但是一聊吃,每個人好像都很有話題。吃的背後就是你童年的記憶、故鄉的記憶等等。可能我是這樣的,看所有的東西,都會對當中吃的東西更關注一些。

  「此外,由於我碩士研究的是民國時期的報刊,很小的時候又喜歡唱戲,因此認識很多老頭老太太,雖然他們會整天顛來倒去地講過去有多好,但他們也會教我很多現在看來一點都不過時的東西,包括怎麼吃西餐、沙龍的概念以及規範。」諸種際遇的結合,讓李舒對於民國以及民國的飲食文化產生了莫大興趣。而對方召麐的書寫更成為了創作《民國太太的廚房》的一種契機以及鋪墊。

  

  糖醋小排

  「我最早知道張大千,是因為方召麐,我第一本書是方召麐的傳記,那個時候老太太在香港,我在香港見過她一次,她那時已經九十幾歲。方召麐是張大千的弟子,她在香港的時候自己做飯做得特別好,她有一段時間跟張大千學畫,據方講其實等於到巴西去給張大千做飯。老太太是無錫人,所以做了很多無錫口味的菜,她原來很擔心,張大千是四川人,吃不了那麼甜的東西,但沒想到她做的糖醋小排張大千特別喜歡。

  當時我見過方召麐和張大千的一些往來書信,裡面寫到張大千會托方召麐帶一些吃的,還有一次張大千在信里跟方召麐說,『上次你教師母做油豆腐,但好像跟你上次做得不太一樣,你能不能再把方子寫一遍。』當時我就覺得這種細節是我們平時沒辦法在傳記里看到的東西,是以想寫一本書講歷史背後的東西,生活著的大師們。」

  

  魯迅做飯,而恨水愛玲不做

  通過此書,李舒想表達的是大師和尋常人無甚區別。 「我發現這些大師,像魯迅是一個很愛下館子的作家。像沈從文,不太愛下館子,吃得也很普通,最喜歡吃米線。」

  李舒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因為自己常常在家烹飪,所以能感覺到一個作家到底是不是會做飯,故而得出「魯迅做飯,而恨水愛玲不」這樣的判斷。

  「寫美食的作者有很多,我和他們最大的不同點在於——我是切切實實做飯的,所以有一個最大的特點是,一個作家到底做不做飯是可以看得出來的,比如說張愛玲,雖然有老人家跟我說以前真的有皮蛋炒雞蛋這件事(《半生緣》中世鈞到曼楨家,顧太添上了一道菜,即皮蛋炒雞蛋),但我自己實驗過,我還是認為張愛玲沒有做飯。」

  「但張愛玲在吃上是講究的。1950年她想寫農村題材的小說,報了一個旅行團去杭州旅遊。那個旅行團會帶大家到樓外樓吃團餐。最後一道是螃蟹面,這個面我也在杭州吃到過。每次我吃的時候都會想到,張愛玲真是很小姐作風,把螃蟹撈一撈,然後把面剩下,湯喝了。她說感覺所有人都在看著她,已經覺得自己有點不太適合那個氛圍了。從杭州回來沒有多久,張愛玲就出走了。我覺得她對吃是有要求的,從她吃螃蟹面上就可以看出來。但她確實不太知道下廚的門道。我記得她小說里寫得最好的一道菜是大蒜炒莧菜,描述莧菜的顏色。當然,我覺得她是對顏色非常敏感的作家,那道菜寫得特別好。我疑心,她會炒或者是看過姑姑炒,但其它方面,在別的文本上,我沒有覺得她有擅長做飯的感覺。」

  

  螃蟹面

  

  大蒜炒莧菜

  「又比如像張恨水,他寫《金粉世家》,裡面有很多菜,而且確實寫得很好,但是還是可以一眼看出他是不做飯的人,因為他不清楚火腿應該怎麼樣吃。但是相反,魯迅確實可能是一個做飯的人,因為他很明白買什麼點心、糖,怎麼樣做菜對身體好。通過全面的回顧,可以看出那些作家對吃是非常懂得的,那些作家其實對吃沒什麼感覺,有吃就好的。」

  「沈從文不太關注吃的東西,但是他對於他吃過的那些隆重的飯其實都會記下,這並不代表那頓飯吃得有多好,而是飯後面的情誼。比如他最潦倒的時候,郁達夫請他吃了一頓飯,而且剩下的錢給他了,沈從文把這件事記了很久,他很多篇文章里都曾提及。再有沈從文跟張兆和結婚的那一天,花了多少錢他也記得很清楚。但這不代表他對食物是在意的,他更在意那個背後的意義。」

  李舒寫民國人物在飲食上的諸般喜好,是想表現大師們很常人的那一面,但也並非想把他們就此標籤化。「比如說林徽因,一開始所有人都覺得她很仙、女神,但後來又有人對她有非議。然而你真正去看她的書信,你會覺得她真是一個有生活情趣的人,但她性格里有沒有讓人覺得不太舒服的一面,也是有的,比如她講話很快,不希望別人打斷她的話題,希望自己是話題的中心。但我覺得這都不要緊,這些都是林徽因作為一個人複雜的一面。我希望表現他們複雜的一面。」

  

  草頭圈子

  研究食物也是研究人

  李舒對《金瓶梅》中的飲食也頗有興趣,借《民國太太的廚房》談「吃」的機會,李舒亦和澎湃新聞記者談了談《金瓶梅》里的飲食文化。

  「我寫《金瓶梅》『吃』的連載專欄有一年了,之前我和一個朋友打了一個賭,朋友覺得《金瓶梅》裡面沒幾個菜,半年專欄就可以結束了,但現在已經寫了一年。」

  《金瓶梅》中的「吃」講究在哪裡?李舒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她曾採訪過賀友直,賀友直就直言不敢輕易畫過去的人,這些古人手上拿著什麼或者去吃些什麼都是有講究的。「《金瓶梅》雖然講的是宋朝的事,但它裡面很多都是明朝的東西,看上去是錯亂的,但其實是有意而為之的。比如西門慶家裡有很多江南的食物,這個在宋朝是不可能有的,因為宋朝的時候那條運河還沒有開通到山東臨沂,只有到了明朝才開通,西門慶才能夠吃到鰣魚、螃蟹,以及江南的那些水果。」

  研究食物也就是研究人,「食物只是一個媒介或載體,它背後肯定是和人相關的」。《金瓶梅》中有一回寫正月里潘金蓮、孟玉樓和李瓶兒三個人在房裡下棋,玉樓提議輸了的要出錢,而金蓮則講,「賭五錢銀子東道,三錢銀子買金華酒兒,那二錢買個豬頭來,教來旺媳婦子燒豬頭咱們吃。說他會燒的好豬頭,只用一根柴禾兒,燒的稀爛。」

  

  汽鍋雞

  「讓宋蕙蓮燒豬頭,出主意的是潘金蓮,出錢的是李瓶兒,但攛掇這件事的是孟玉樓。通過這個很小的一件事,各個角色的性格、地位纖毫畢現。而能做到讓女主角們吃豬頭這樣一件事情,也是《金瓶梅》的迷人之處。描述的美人不是大家閨秀,而是非常接地氣的美人。還有嗑瓜子,《金瓶梅》里不同的人嗑瓜子也是不同的樣子的。」

  李舒說:「在客廳談真學問,於廚房窺真性情。食物是探尋過去歲月的一把鑰匙,有了它們,我們和那些閃光的名字之間,彷彿有了一座橋。」

  飯在桌上,菜已出鍋,酒亦溫妥,等你來。吃貨們去書中尋找那些誘人的美味吧。

  

  責任編輯:陳詩懷

世人皆醉我獨醒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8 13: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