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孫立平:極權主義誘惑每一個人

[複製鏈接]

984

主題

1084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治國之難,在於治吏;吏治之難,在於治腐。物慾無法根除,但腐敗

Rank: 5Rank: 5

積分
124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極權主義與專制主義的一個重要區別,是其擁有廣泛而深厚的社會基礎。這無疑是其力量的源泉。梁文道曾經提出一個問題:納粹人怎麼可能那麼成功?他認為唯一的答案就是,其實當時那個第三帝國裡面的人,尤其是少數德國人是真心擁戴他們的元首,真心相信納粹的。
    而最令人感嘆的是,極權主義造就了這樣的一種歷史奇觀:它的最狂熱的擁護者,最後也成了它的最深重的受害者;甚至在其成了受害者之後仍然是它的狂熱的擁護者。
    那麼誰是極權主義的社會基礎?
    極權主義的基礎是什麼?人們最熟悉的當然是阿倫特的觀點。阿倫特認為,極權主義的基礎就是無結構的群眾。極權主義不僅得到群眾空前的支持,而且這種支持有時甚至具有無私、超功利的特點,他們不但願意犧牲自己,而且願意犧牲家人和朋友。當然,從極權主義垮台的過程看,群眾對其的拋棄也是迅速的。按照阿倫特的分析邏輯,以利益為號召的動員只能是理性的而有結構的群體,而極權主義動員的則是缺乏自我利益意識的群眾。
    阿倫特認為,「群眾」是這樣的一些人,他們發現被自己的同胞拋棄,被社會孤立,跟其生活世界疏離,喪失了一個共同的世界,漂泊無根,甚至成為現實社會中多餘的人。正因為如此,他們希望跟某種永恆的、操縱萬事萬物的巨大勢力結合成一體,因為惟有攀住這股力量,他們才能感覺安全妥當。他們甘心為任何賦予他們在世界上以地位和「存在理由」的運動或意識形態服務,以便獲得起碼的「尊嚴」。在投身極權主義運動的時候,群眾感到自己成了「主人」,自己的價值得到了承認。所以阿倫特說,群眾所迫切需要的事,乃是意識形態提供給他們的最具抽象形式的勝利與成就之結局。
    但社會學家達倫多夫不同意這樣的分析。他認為,早期美國有著原子化的特徵,但美國既不是法西斯主義的,也不是共產主義的,而且任何時候都未因為受到誘惑想成為這兩種主義的國家。而革命前的俄國顯然也不是原子化的。達倫多夫認為,極權主義不會誘惑這類群眾,而是誘惑那些停留在新舊之間的半道上的人,那些人既丟失了舊東西,而又找不到新東西,而且也許基於這個原因,掉進了要把這兩種世界的最好部分結合在一起的虛假承諾的圈套中。極權主義的混合成分是不完善的現代精神、知識分子的背叛和一個領袖的蠱惑人心的花言巧語。
    達倫多夫繼續分析到,成為極權主義基礎的是這樣的一些人:他們在一種較為陳舊的結構中失去了自己的位置,卻未能在新的秩序中找到另一個位置;在這個意義上,他們是一些毫無地位的和失去根基的階層。之所以有誘惑,是因為人們在不確定的經濟前景中,希望擺脫一種不完善的資產階級社會的弊端。早期納粹黨的很多領袖就出身於無家可歸的家庭。他們的追隨者來自某些特定的下層群體,它們「從未為社會所整合」,後來也來自一些小的獨立職業者和小商人,這些人都為有組織的資本也同樣為有組織的工人深感不安。同時,也包括這樣的一些職員,他們在他們的要求和他們的地位之間被拉來拉去,搖擺不定。
    而哈耶克和波普爾等人的分析,則揭示了極權主義更深層的基礎。哈耶克指出,毫無疑問,不但在德國和其它地方為極權主義作準備的那些思想,而且極權主義本身的許多原則都已成為在很多其它國家裡產生日益增長的吸引力的那種東西。日益崇拜國家,傾慕權力,好大喜功,熱衷於使任何事情都「組織化」(我們現在把它叫做「計劃」)和「不能讓任何事情聽命於有機發展的簡單力量,」這樣的思維和邏輯,在很多社會中盛行。這是產生極權主義的深厚基礎。對此,哈耶克甚至用了「我們中間的極權主義者」的提法,用意在於提醒人們,極權主義就在我們的心中,就在一個正常社會裡無數人的思維中。
    有一位網友這樣寫道:有一次,我看到身邊農村窮苦的人們,生了很多孩子,我心裡就罵:你們養不活這些孩子,不能給這些孩子好的生活,為什麼還要生他們?你們不應該生!那時候我在讀大學,是個理想主義者。過後我就反思: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如果我有權力,是不是就要阻止他們生孩子?我憑什麼剝奪窮人生孩子的權力?剝奪窮人的天倫之樂?這個事件對我影響重大。我就是波爾布特。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波爾布特。當我看到BBC關於紅色高棉的紀錄片,一對中國北京情侶不遠萬里,歷盡艱辛,投奔柬埔寨,臉上洋溢著理想與希望的光輝時,再看到那些累累白骨,從心底里我就開始試圖原諒他了。其實,與其說作者在原諒極權主義的追隨者,不如說是在檢討自己身上的極權主義因素。
    更令人驚異的是極權主義受害者對極權主義死心塌地的擁護,以至於人們不得不將「斯德哥爾摩綜合症」這個概念移用到他們身上。
    1973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發生了一起銀行搶劫案,一名劫匪在持槍搶劫銀行時中了警方的埋伏,隨即劫持了一男三女,將他們扣壓在保管庫內。匪徒提出的條件是,釋放在押的同夥,保證他們安全出境,否則將人質一個個處死。經過六天的包圍,警方設法鑽通了保管庫,用催淚瓦斯將人質和劫匪驅趕出來,狙擊手同時作好了危急情況下擊斃劫匪的準備。然而,接下來發生的情況大出人們的意料,離開保管庫后,三名人質反而將劫持者圍了起來,保護他不受警方的傷害,並拒絕提供不利於他的證詞。一個女人還說她愛上了劫持者,等他獲釋后就嫁給他。這時候全世界都傻了,說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這時候這個病名就產生了,叫作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是很難進行充分解釋的現象。其中依賴與認同是最基本的因素。具體說,第一,對象是能掌握你生死命運的。第二,他身上有讓你能產生認同或吸引你的東西。第三,他對你有某種意義上的恩惠,特別是在可以處死你的時候沒有處死你。第四,他能夠控制你得到的信息。第五,現實的情境或他構建出的情境能讓你覺得你們是在同生死共安危。有人將其總結為下列的心理過程:被害的弱勢者在長期受到侵害他們的強勢者支配之下,最後終於放棄了反抗,轉而認同強勢者以期獲得安全感的一種心理轉變。受害者盡最大的努力不去激怒或挑釁加害者;而受害者這樣做的時候,也漸漸失去自我意識,直到完全接受加害者的觀點。假如受害者現在用加害者的眼光來看世界,他們就不再渴望自由,結果是當救援到來時,受害人可能會抗拒營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12: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