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古代的兵馬俑怎麼來的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5-16 06: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丨赫拉克(中央民大,歷史研習社專欄作者)

  昨天在北京街頭逛了2個小時,我想我可能知道古代的兵馬俑怎麼來的了。

  

  霧霾成為北京人民揮之不去的一個噩夢,時不時讓大家灰頭土臉一番。能救民於濃霧中的,只有來自北方的強冷空氣了。霧霾這個詞語貌似是近幾年才在大眾傳媒上頻繁出現。但霧霾其實自古就有,而且在地域分佈上與今天相當接近,只是在頻率和危害程度上有很大差異。

  

  被霧霾籠罩的故宮

  古代什麼樣的天氣叫霾?

  「霾」字最早可見於甲骨文,也就是說,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有文字的時候就已經有霾的出現了。後來的《詩經》中,霾更是成為了一種物象。例如《國風·邶風·終風》里,就有對於霾的記載。

  終風且暴,顧我則笑,

  謔浪笑敖,中心是悼。

  終風且霾,惠然肯來,

  莫往莫來,悠悠我思。

  終風且曀,不日有曀,

  寤言不寐,願言則嚏。

  曀曀其陰,虺虺其雷,

  寤言不寐,願言則懷。

  這個時候的霾的意思和揚沙天氣類似,用這種塵土飛揚的環境,來表達作者的思緒。到了東漢時期,霾就不僅僅是指沙塵暴了,意思上又有了其他的變化。在《說文解字》等著作中,都介紹霾是風雨土也,大風后細碎的落塵土。在劉熙所著的《釋名》中,「霾」字又有了新的解釋:晦。霾也就專指天氣昏暗、空氣渾濁,空氣中懸浮著塵土粒的天氣現象。這種叫法已經比較接近現代霾的含義了。看現在的戶外環境,霧霾天的幾個特點還真是千年未變。

  古代的霾不像現在這樣被籠統成為霧霾,而是被分為很多種,例如陰霾、霾晦、煙霾、霾霧、塵霾、霾天、雲霾、霾風、霾暗、黃霾、旱霾、沙霾、噎霾、黑霾和雨霾等。稱呼雖然有很多,但是意思上其實都差不多,語義上十分相近。

  古代的霾多不多?

  在傳世的二十四史和清史稿里,有大量的風霾記錄,隨著歷史的演進,霾的嚴重程度和人們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時間越靠後,風霾的頻率也就越高。

  

  二十五史中的風霾記載逐漸增多

  可以看出,有關霾的記載集中於明清兩朝,這一時期總體上統一安定時期較長,文人墨客的關注點除了政治大事之外,對於這些天氣情況也多有涉及,同時又有很多筆記小說流傳下來,讓這些霾記錄留存在了這些人的作品里。

  二十五史中,距離我們最近的《清史稿》裡面的霾記載最多。例如在雍正元年(1723年),北方大部分地區陷入了風霾之中:

  「雍正元年三月,青州風霾。四月初七日,獻縣風霾晝晦;恩縣夜起大風,飛石拔木,有頃黑霾如墨,良久復變為紅霾,乍明乍暗,逮曉方息;泰安大風霾晝晦。十一日,高密、高苑大風霾晝晦。十七日,邢台、元氏大風霾拔木。八月初八日,掖縣大風霾晝晦。」

  可以看到,清代中後期霾的力度絲毫不亞於現代。那個時代的霾往往是和沙塵暴一起襲來的,一旦霾興起,不僅白天不見日光,天空還有可能變成五顏六色的。自秦漢到明清,霾的區域基本上就是歷朝歷代的統治核心區和人口密集區。有大量人口聚居的地方,必然是炊煙裊裊,一幅興旺景象。二十五史中,霾的發生地點也大多集中在各個政權的都城,霾的分佈從秦漢的河南、陝西兩省,到明清時廣泛分佈於中國,記載的北限、南限不斷擴展,北到白山黑水,南到五嶺之南,尤其是人口密集的東部沿海地區,幾乎每月都會出現霾的天氣情況。當然,無論是頻率還是危害程度,還遠不能和今日相比。

  

  清代的霾區和今日的霾區高度重合

  霾在何時有了巨大威力?

  到了近代,霾這種天氣不再僅僅被當做一件新鮮事來記載了,這種天氣狀況的危害也逐漸被人們認識。清末洋務運動后,中國開設了一批近代工業企業,由此造成的工業污染開始顯現,霾的成分變得越來越複雜,煤在這一階段的廣泛應用更是加速了霾的轉型,原有的塵霾風霾逐漸轉變為現代的霧和霾。

  到了現代,中國氣象局在2010年對霾有了新的定義:霾是一種大量極細微的干塵粒等均勻地浮遊在空中,使水平能見度小於10km的空氣普遍混濁的天氣現象。而干塵粒的大量出現,就是源自於我國的工業化過程,距今不過是幾十年的歷史。近幾年中國經濟高速發展,霧霾的頻率和有害程度也在劇烈增加,有些城市甚至出現了全年霧霾的情況,污染之嚴重,亟待解決。

  

  蘇聯援華的156項工程,加快了中國的工業化進程

  總體說來,古時候的霾和今天的霾還是有所差別。古代的霾的成分不像今天這樣有幾十種有害成分,也不存在現在這樣的烈度和廣度(不說古代,即便現代的老年人,小時候的記憶也多是藍天白雲)。因而,古人對於霾的天氣基本無感,很少會將這種天氣與健康問題相掛鉤,因而,古代中國也幾乎沒有對這種天氣現象的解決方案,一般都是順其自然。所以在霧霾的問題上,我們還真的很難從老祖宗那裡去吸取經驗,還要吸取西方治理經驗,照顧經濟現實,走一條適合的治霾之路。

  參考文獻

  1.王湉湉:《風霾與霧霾:試論中國歷史時期的「霾」》,天津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6年4月

  2.張超:《古代「霾」認知體系的建構》,《理論觀察》,2015第8期

  3.牟雪江:《霧霾「覆兮覆轍兮」歷史不只是有著驚人的相似面》,《中國石油企業》, 2015年第5期

  4.任琳:《人類歷史上的幾次「霧霾戰」》,《世界知識》, 2016年第3期

  5.張德二:《中國三千年氣象記錄總集(2013年增訂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13年版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6 23: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