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梁思成:中國建築的九大基本特徵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4-22 05: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的建築體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數千年文化史中一個獨特的建築體系。它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世代經驗的累積所創造的。這個體系分佈到很廣大的地區:西起蔥嶺,東至日本、朝鮮,南至越南、緬甸,北至黑龍江,包括蒙古在內。這些地區的建築和中國中心地區的建築,或是同屬於一個體系,或是大同小異,如弟兄之同屬於一家的關係。

  

  中國建築的基本特徵可以概括為下列九點。

  (一) 個別的建築物,一般地由3個主要部分構成:下部的台基,中間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狀伸展的屋頂。

  (二) 在平面布置上,中國所稱為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這種建築物以及一些聯繫性的建築物,如迴廊、抱廈、廂房、耳房、過廳等等,圍繞著一個或若干個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在這種布置中,往往左右均齊對稱,構成顯著的軸線。這同一原則,也常應用在城市規劃上。主要的房屋一般地都採取向南的方向,以取得最多的陽光。這樣的庭院或天井裡雖然往往也種植樹木花草,但主要部分一般地都有磚石墁地,成為日常生活所常用的一種戶外的空間,我們也可以說它是很好的「戶外起居室」。

  (三) 這個體系以木材結構為它的主要結構方法。這就是說,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橫樑,成為一副梁架。每一副梁架有兩根立柱和兩層以上的橫樑。每兩副梁架之間用枋、檁之類的橫木把它們互相牽搭起來,就成了「間」的主要構架,以承托上面的重量。

  兩柱之間也常用牆壁,但牆壁並不負重,只是像「帷幕」一樣,用以隔斷內外,或分划內部空間而已。因此,門窗的位置和處理都極自由,由全部用牆壁至全部開門窗,乃至既沒有牆壁也沒有門窗(如涼亭),都不妨礙負重的問題;房頂或上層樓板的重量總是由柱承擔的。這種框架結構的原則直到現代的鋼筋混凝土構架或鋼骨架的結構才被應用,而我們中國建築在3000多年前就具備了這個優點,並且恰好為中國將來的新建築在使用新的材料與技術的問題上具備了極有利的條件。

  (四) 斗拱:在一副梁架上,在立柱和橫樑交接處,在柱頭上加上一層層逐漸挑出的稱作「拱」的弓形短木,兩層拱之間用稱作「斗」的斗形方木塊墊著。這種用拱和斗綜合構成的單位叫作「斗拱」。它是用以減少立柱和橫樑交接處的剪力,以減少梁的折斷之可能的。更早,它還是用以加固兩條橫木接榫的,先是用一個斗,上加一塊略似拱形的「替木」。斗拱也可以由柱頭挑出去承托上面其他結構,最顯著的如屋檐,上層樓外的「平坐」(露台),屋子內部的樓井、欄桿等。斗拱的裝飾性很早就被發現,不但在木構上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並且在磚石建築上也充分應用,它成為中國建築中最顯著的特徵之一。

  (五) 舉折,舉架:梁架上的梁是多層的;上一層總比下一層短;兩層之間的矮柱(或柁墩)總是逐漸加高的。這叫作「舉架」。屋頂的坡度就隨著這舉架,由下段的檐部緩和的坡度逐步增高為近屋脊處的陡斜,成了緩和的彎曲面。

  (六) 屋頂在中國建築中素來占著極其重要的位置。它的瓦面是彎曲的,已如上面所說。當屋頂是四面坡的時候,屋頂的四角也就是翹起的。它的壯麗的裝飾性也很早就被發現而予以利用了。在其他體系建築中,屋頂素來是不受重視的部分,除掉穹隆頂得到特別處理之外,一般坡頂都是草草處理,生硬無趣,甚至用女兒牆把它隱藏起來。但在中國,古代智慧的匠師們很早就發揮了屋頂部分的巨大的裝飾性。

  在《詩經》里就有「如鳥斯革」「如翚斯飛」的句子來歌頌像翼舒展的屋頂和出檐。《詩經》開了端,兩漢以來許多詩詞歌賦中就有更多敘述屋子頂部和它的各種裝飾的詞句。這證明屋頂不但是幾千年來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並且是我們民族所最驕傲的成就。它的發展成為中國建築中最主要的特徵之一。

  (七) 大膽地用朱紅作為大建築物屋身的主要顏色,用在柱、門窗和牆壁上,並且用彩色繪畫圖案來裝飾木構架的上部結構,如額枋、梁架、柱頭和斗拱,無論外部內部都如此。在使用顏色上,中國建築是世界各建築體系中最大膽的。

  (八) 在木結構建築中,所有構件交接的部分都大半露出,在它們外表形狀上稍稍加工,使其成為建築本身的裝飾部分。例如:梁頭做成「桃尖梁頭」或「螞蚱頭」;額枋出頭做成「霸王拳」;昂的下端做成「昂嘴」,上端做成「六分頭」或「菊花頭」;將幾層昂的上段固定在一起的橫木做成「三福雲」等等;或如整組的斗拱和門窗上的刻花圖案、門環、角葉,乃至如屋脊、脊吻、瓦當等都屬於這一類。它們都是結構部分,經過這樣的加工而取得了高度裝飾的效果。

  (九) 在建築材料中,大量使用有色琉璃磚瓦;盡量利用各色油漆的裝飾潛力。木上刻花,石面上做裝飾浮雕,磚牆上也加雕刻。這些也都是中國建築體系的特徵。

  

  這一切特點都有一定的風格和手法,為匠師們所遵守,為人民所承認,我們可以叫它作中國建築的「文法」。建築和語言文字一樣,一個民族總是創造出他們世世代代所喜愛、因而沿用的慣例,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臘、羅馬體系創造了它們的「5種典範」所謂5種典範即通常所說的塔什干、陶立克、愛奧尼克、科林斯、混合式等5種柱式,成為它們建築的法式。

  中國建築怎樣砍割並組織木材成為梁架,成為斗拱,成為一「間」,成為個別建築物的框架,怎樣用舉架的公式求得屋頂的曲面和曲線輪廓;怎樣結束瓦頂;怎樣求得台基、台階、欄桿的比例;怎樣切削生硬的結構部分,使同時成為柔和的、曲面的、圖案型的裝飾物;怎樣布置並聯繫各種不同的個別建築,組成庭院;這都是我們建築上兩三千年沿用並發展下來的慣例法式。無論每種具體的實物怎樣地千變萬化,它們都遵循著那些法式。構件與構件之間,構件和它們的加工處理裝飾,個別建築物與個別建築物之間,都有一定的處理方法和相互關係,所以我們說它是一種建築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檁、門、窗、牆、瓦、檻、階、欄桿、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戧獸、正房、廂房、游廊、庭院、夾道等等,那就是我們建築上的「辭彙」,是構成一座或一組建築的不可少的構件和因素。

  這種「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時也有極大的運用的靈活性,能有多樣性的表現。也如同做文章一樣,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許多體裁,有多樣性的創作,如文章之有詩、詞、歌、賦、論著、散文、小說等等。建築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題,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宮殿、廟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軒、一樓。文字上有一面橫額,一副對子,純粹作點綴裝飾用的。建築也有類似的東西,如在路的盡頭的一座影壁,或橫跨街中心的幾座牌樓,等等。它們之所以都是中國建築,具有共同的中國建築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為它們都用中國建築的「辭彙」,遵循著中國建築的「文法」所組織起來的。運用這「文法」的規則,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極不相同的「辭彙」構成極不相同的體形,表達極不相同的情感,解決極不相同的問題,創造極不相同的類型。

  

  這種「辭彙」和「文法」到底是什麼呢?歸根說來,它們是從世世代代的勞動人民在長期建築活動的實踐中所累積的經驗中提煉出來的,經過千百年的考驗,而普遍地受到承認而遵守的規則和慣例。它們是智慧的結晶,是勞動和創造成果的總結。它不是一人一時的創作,它是整個民族和地方的物質和精神條件下的產物。

  由這「文法」和「辭彙」組織而成的這種建築形式,既經廣大人民所接受,為他們所承認、所喜愛,於是原先雖是從木材結構產生的,它們很快地就越過材料的限制,同樣地運用到磚石建築上去,以表現那些建築物的性質,表達所要表達的情感。這說明為什麼在中國無數的建築上都常常應用原來用在木材結構上的「辭彙」和「文法」。這條發展的途徑,中國建築和歐洲、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築體系,乃至埃及和兩河流域的建築體系是完全一樣的,所不同者,是那些體系很早就捨棄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磚石為主要材料。在中國,則因很早就創造了先進的科學的梁架結構法,把它發展到高度的藝術和技術水平,所以雖然也發展了磚石建築,但木框架還同時被採用為主要結構方法。這樣的框架實在為我們的新建築的發展創造了無比的有利條件。

  如同語言和文學一樣,為了同樣的需要,為了解決同樣的問題,乃至為了表達同樣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時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辭彙」和「文法」來處理它們的。簡單的如台基、欄桿、台階等等,所要解決的問題基本上是相同的,但多少民族創造了多少形式不同的台基、欄桿和台階。例如熱河普陀拉熱河普陀拉系指今河北省承德市普陀宗乘之廟。的一個窗子,就與無數文藝復興時代的窗子「內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辭彙」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這樣一句「話」說出來了。又如天壇皇穹宇與羅馬的布拉曼提所設計的圓亭子,雖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體裁的「文章」。又如羅馬的凱旋門與北京的琉璃牌樓,羅馬的一些紀念柱與我們的華表,都是同一性質,同樣處理的市容點綴。這許多例子說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築手法,建造出來各種各類的建築物,就如同不同的民族有用他們不同的文字所寫出來的文學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樣。

  摘自:《大家小書 拙匠隨筆》作者/梁思成 北京出版社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8 07: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