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熊蜂為何無法交配、乃至瀕臨滅絕?因為它們太胖了……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4-13 05: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J.Weston Phippen 果殼網

  作者:J. Weston Phippen

  翻譯:球球

  編輯:小Alice呀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前,銹斑熊蜂(Bombus affinis)遍布中西部和新英格蘭地區的28個州。接著,它神秘消失了。在幾十年內,90%的銹斑熊蜂在生態上咻地一下不見了。更令人不安的是,幾種其他與銹斑熊蜂親緣關係很近的熊蜂也不見了。現如今,已經幾乎沒聽說過有誰看到一隻銹斑熊蜂了。上個月,它成為了首個登上美國本土瀕危物種名單的蜂類。

  

  銹斑熊蜂在美國本土被列為瀕危物種。圖片來源:wnmufm.org

  發生了什麼?

  瀕危的罪魁禍首:

  熊蜂微孢子蟲導致的發胖

  殺蟲劑、氣候變化、棲息地遭破壞、競爭壓力或者以上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都可能是它們消失的原因。最近,昆蟲學家在研究熊蜂身上發現的一種寄生真菌,名叫熊蜂微孢子蟲(Nosema bombi),隨著研究的深入,他們越來越擔憂。

  一些針對這種寄生生物的最有見地的研究出自北猶他的詹姆斯·斯特蘭奇(James Strange)的實驗室。詹姆斯·斯特蘭奇是一名昆蟲研究學家,他為美國農業部工作。最近,斯特蘭奇研究了銹斑熊蜂的近親——西部熊蜂(Bombus occidentalis),他在實驗室培育了蜂群,使出渾身解數把它們養得健壯,然後用寄生菌感染它們,使得雄蜂浮腫到不能生育。

  

  詹姆斯·斯特蘭奇正在評估一隻蜂后的健康程度。圖片來源:phys.org

  一隻熊蜂蜂后后可以不需交配就能生出雄蜂。但是她的卵必須受精才能生出雌蜂。這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雄蜂整天遊手好閒不幹活,得靠雌性——工蜂去覓食才能維持一個蜂群。於是,在交配籠中,斯特蘭奇將一隻蜂后後放在一頭,另一頭是一隻感染了微孢子蟲的雄蜂。該雄蜂已經徹底被這種真菌感染,真菌在雄蜂的肚子里安營紮寨,而孢子「瘋了一般地增殖」,斯特蘭奇如是說。

  真菌在雄蜂器官之間的軟組織中膨脹,直到熊蜂的身軀太過於豐滿,都不能彎曲它們的下腹來與蜂后交配了。無法受精的話,蜂后只能生出更多雄蜂。而沒有雌性,將來的蜂群只能挨餓。

  這對蜂類是毀滅性的,同時對科學家來說是費解的,因為最奇怪的是:熊蜂微孢子蟲已伴隨熊蜂好幾百年。

  

  圖片來源:graystock.info

  「我們還是不知道為什麼真菌問題會從不怎麼嚴重變成了對於某些蜂真的很糟糕。」斯特蘭奇告訴我。

  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會決定銹斑熊蜂能否得以延續。而且因為這是首個在美國本土得到聯邦保護的蜂種,不論昆蟲學家提出什麼解決方案,無疑都會影響環保者保護其他授粉者的方式,這其中甚至包括蜜蜂,類似的神秘的相繼死去的情形也同樣摧殘著它們。

  就蜜蜂而言,據估計,去年美國的蜜蜂數量減少了44%,且這是由某種尚不明的蜂群崩潰紊亂症(colony collapse disorder)引起的。關於蜜蜂為何會離開貌似健康的蜂巢再不回歸有幾種理論,有些理論包括了疾病和寄生蟲的傳播,這和可能讓銹斑熊蜂身處絕境的原因相似。因此許多昆蟲學家和自然資源保護者並不把保護銹斑熊蜂看作保護一個物種的戰鬥,而是規模大得多的、拯救所有授粉者的戰役的開端。從未有人嘗試規劃這樣的一個保護計劃,而且它又會帶來一些新的問題。當下最令人困惑的還是:如果熊蜂微孢子蟲真是銹斑熊蜂及其近親衰落的罪魁禍首——它難道是突然變得如此致命的么?

  蜂類共同為世界上約30%的食物(作物)授粉。其中大部分由蜜蜂完成,這也是為什麼關於蜂類大規模死去的新聞和恐慌集中在歐洲蜜蜂身上(雖然它們並非美國本土物種)。

  熊蜂不產蜜。美國約50種熊峰主要為野花授粉,銹斑熊蜂也是其中之一。銹斑熊蜂的背上有一塊銹色的斑塊,這是這個物種的熊蜂所特有的,它也由此得名,不過大體上它有著熊蜂的普遍特徵:它們比蜜蜂要滾圓,它們的身體被一層厚厚的絨毛覆蓋,而且它們是少有的幾種能調節體溫的昆蟲之一。這些特徵讓它們能夠生活在高海拔的高山環境,由此它們對那裡的植物和動物至關重要。

  

  圖片來自:caudatART

  而熊蜂還有另一個特點:每年由上百隻熊蜂組成的整個蜂群幾乎都會死去。

  每年早春,蜂后從地下幾公分鬆軟泥土之下的冬眠洞中鑽出,找個廢棄的老鼠洞、一棵死樹、甚至一堆修剪下來的草屑開始建立起她的蜂群。她收集花粉,建造巢房並在裡面產滿卵。第一批出生的是之前已經受精的工蜂,它們尋找食物,建造蜂群,直到生存活動在夏末之時轉變為擴張需求。此時,蜂後會生下蜂群中負責繁殖的成員:更多的蜂后和雄性熊蜂。雄性會離開蜂群尋找其他蜂后,再不歸來,冬天降臨之時,除了蜂后,其他熊蜂都會死去。

  

  早春,蜂后開始築巢。 圖片來源:all-that-is-interesting.com

  這本身就是個微妙的平衡。而由於過多的雄蜂感染了真菌,身體因充滿孢子而臃腫不堪不能交配,銹斑熊蜂和幾種親緣接近的熊蜂都接近滅絕。富蘭克林熊蜂(Bombus franklini)已經有近十年沒人見過了,我們認為它現在已經滅絕了。

  養殖商業化

  和熊蜂的衰落

  實際上自從歐洲殖民者飄過大西洋把蜜蜂帶來,蜜蜂在美洲的商業養殖就開始了。但是熊蜂的大規模養殖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才開始。熊蜂是唯一一類體型足夠大、翅膀的肌肉足夠有力,能夠為西紅柿黏黏的花粉授粉的蜂類。二十年前,授粉業把幾千隻東方熊蜂(Bombus impatiens)蜂后運到歐洲養大,然後再運回來送到美國各個農場和溫室。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昆蟲學家羅賓·索普(Robbin Thorp)和伊利諾伊大學的西德尼·卡梅隆(Sydney Cameron)注意到了該商業化的時間線與幾種熊蜂衰落的時間吻合到了可疑的程度。

  很多科學家認為在那段時間興起的新煙鹼類農藥是罪魁禍首。「但人們只是做些關於熊蜂在美國全境衰落的寬泛的聲明,並對其原因作出猜想,」卡梅隆這麼告訴我。殺蟲劑對蜜蜂肯定不好,很多昆蟲學家認為殺蟲劑會削弱免疫系統、損害蜂后的生育能力。但如果殺蟲劑是唯一的原因,卡梅隆說,那所有的熊蜂和蜜蜂都會遭到相似的破壞。所以撇開熊蜂微孢子蟲假說,卡梅隆調查了八種熊蜂,並從博物館調取樣本,其中最久遠的樣本有一百多年歷史。

  

  新煙鹼類農藥被認為是罪魁禍首。圖片來源: compoundchem.com

  她發現檢驗過的物種中,有四種在過去的二十多年內就消減了多達96%,並且,雖然類似品種的真菌一直都存在,這四種死傷最慘重的熊蜂種類有較低的遺傳多樣性。這些蜂很有可能從未暴露在如此高濃度的熊蜂微孢子蟲之下。當熊蜂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商業化的時候,養蜂人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讓這些從美國採集后蜂后打包送到歐洲倉庫的蜂后蜂後接觸到了這種真菌。和真菌一起被養大的熊蜂們渾身澆滿了寄生菌,成為了超級攜帶者,還有一種可能是憑藉多代都生存在同一屋檐下,病原體的基因組成發生了改變,它變得更致命,對某些品種尤為危險。

  當養蜂人把蜂群運到美國來為這裡的糧食作物授粉的時候,被感染的熊蜂傳播了寄生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一個古老的問題了:滿載疾病的殖民者踏上新大陸,傳染了當地土著。

  保護熊蜂

  從合理使用殺蟲劑開始

  如果當真如此,這意味著好幾種可選的熊蜂保護方案。過去最有成效的策略會包括一些計劃,其重點在於讓蜂類的棲息地變得健康,這其中包括種植熊蜂取食的花和植物——當年,為了給單一作物的農田騰出地方,我們開發了許多土地,野花也被刨了;如今,又輪到我們亡羊補牢。

  

  這些農田也應該停止胡亂噴洒殺蟲劑,據斯考特霍夫曼·布萊克(ScottHoffman Black)說,他是扎西斯社團(The Xerces Society)的執行理事,扎西斯社團是一個無脊椎動物保護團體。布萊克告訴我,即使沒有來自害蟲的直接威脅,大農場在許多情況下會用殺蟲劑噴洒種子、土壤和作物。他稱之為預防法,或者「萬金油」方法。這一方法可以追溯到新煙鹼類殺蟲劑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發展起來的時候,它作為一種「包治百病」的、對哺乳動物和鳥類都安全的殺蟲利器,被殺蟲劑產業所推崇。新煙鹼類殺蟲劑確實對哺乳動物和鳥類比較安全,但是對昆蟲就不一定了。這些殺蟲劑可溶於水,可以被作物吸收,被花粉吸收,它們與蜜蜂和熊蜂的死亡、蜂后降低的生育能力、還有整體上下降的昆蟲健康水平都有著關聯。歐洲和加拿大已經限制了它們的使用,但是美國還沒有出台此類規定,布萊克將此歸咎於殺蟲劑行業的遊說能力。

  

  扎西斯社團作為一個無脊椎動物保護團體,正在推動殺蟲劑的合理使用。圖片來源:xerces.org

  「我們的農民中有很多人能懂,」布萊克談到他的組織推動農民使用更精準定向的殺蟲劑的行動時說。「他們理解如果我們破壞了農場周圍的環境,他們可能也得不到他們要的利益。」

  一些企業的農場正在開始採納扎西斯的計劃,比如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它正在投入百萬元來改變它使用殺蟲劑的方式。不過授粉昆蟲的衰落不只是一個農村問題或者企業問題。在郊區,每畝土地中的殺蟲劑更多。戶主們從大賣場購回殺蟲劑的時候基本上都不知道自己在幹嘛,結果就過度噴洒了。

  規範蜂類活動,防治寄生菌

  至於熊蜂微孢子蟲,同我交談過的昆蟲學家都認同的一個方案,便是聯邦政府必須規範蜂類活動。不是針對蜂本身,而是針對養蜂人。現在美國農業部監管著蜂類的國際進口,而且州與州之間也需要開展同樣的監管。養活增長的人口的需求,讓農業生產的規模超出了野蜂的授粉能力,所以既然美國農民出租蜂群來授粉,那我們必須更關注什麼蜂被送到了哪兒。理想上來說,這會限制商業蜂在本地蜂群地盤的活動。不會再有歐洲工廠培養的東方熊蜂被漂洋過海送到美國,再從賓夕法尼亞州送到加利福尼亞州。

  這會很難的,弗吉尼亞大學環境科學系的教授泰·羅爾斯頓(T'ai Roulston)這麼告訴我,因為「我們沒有任何管理野生昆蟲疾病的歷史經驗」。

  

  可能是熊蜂微孢子蟲的傳播已經超過了人類能夠干預的程度。如果確實如此,那科學家只能寄望以下幾個事情了:

  其一,現存的銹斑熊蜂蜂群已有了對熊蜂微孢子蟲的基因抗性,這就是它們現在還存活著的原因。

  其二,昆蟲學家能培養圈養的抗寄生蟲的銹斑熊蜂。如果成功了的話,那就像環保者對加州兀鷲所做的,昆蟲學家就能把健康的熊蜂送回它們原先的棲息地了。

  

  1987年,美國捕獲了所有存活的野生加州神鷲,送進了動物園,總計22隻。1991年,隨著種群恢復,加州神鷲又被重新放歸。到2008年12月,有327隻存活的加州神鷲,其中半數以上為野生。這是美國迄今以來最昂貴的物種保護工程。Image Source: Chmehl

  有些科學家認為這樣做越界了。它似乎是一種過度干涉。但是即便能這麼做,羅爾斯頓告訴我,他也懷疑有沒有人做得到。「能做這件事的人不多,」他說。接著過了一會兒他想起了一個人。

  詹姆斯·斯特蘭奇,羅爾斯頓說,那個北猶他的昆蟲學家,「要是有人在嘗試,那十有八九是他了。」

  因此我問斯特蘭奇,他打算嘗試嗎?

  「我什麼都願意試試。」他局促不安地一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8:0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