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為什麼不要隨意評價別人?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4-13 04:3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 | 又又(悅讀特邀作者)

  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好了,別人的生活咱們就不要插一腳了。

  ——小悅

  

  1.

  前不久,一條標題為「小婉君金銘低調現身機場 星光黯淡無人識」的新聞登上了熱搜榜,內容大概是昔日的童星金銘,一頭短髮素顏低調現身機場,身邊無助理,自己一個人辦理拖運手續,在人群中穿梭卻沒什麼人認出來。

  消息一出,很多網友紛紛嘲諷金銘,說她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甚至有人說她是「傷仲永」的代表,一直在走下坡路,當年是家喻戶曉,而如今是泯然路人。

  然而,真實的金銘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優秀得多,長大后的她一直以學業為重,放棄就讀藝術類院校的機會,考進了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是典型的學霸。大學畢業后才重返演藝圈拍戲、演話劇、做主持人,而且她始終都在強調自己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文藝工作者。

  其實,所謂的紅與不紅都是媒體的過度解讀,演戲也好,主持也罷,僅僅是一種工作而已,金銘自己本人根本不存在網友口中所說的長大後轉型失敗的困擾,那為什麼一眾吃瓜群眾卻要為了金銘的「不紅」而痛心疾首呢?

  我想那是因為我們都太喜歡先入為主了,太喜歡用自己的衡量標準去衡量別人的生活規則,太喜歡用自己的認知經驗來丈量別人情感態度。

  我們總是在不經意間去評價別人的生活,隨意揣度別人的好壞。而這種做法,無論對人還是對事,都不會帶給我們正確的判斷。

  2.

  一個具有良好修養的人,往往都是具有很高情商的人,他們非常懂得尊重別人,不隨意揣度別人。

  他們往往目光長遠,有閱歷,格局大,成熟且有充實的內在,不需要去通過貶低別人和賣弄自己來彰顯人性的高貴,他們更懂得「感同身受」和換位思考,懂得尊重別人的不易和努力,就像美國著名慈善家肯尼斯·貝林一樣。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美國慈善家肯尼斯·貝林路過舊金山灣區時,突然發現自己的錢包消失不見了。助手著急地說:

  「一定是上午步行經過伯克利市的貧民窟時弄丟了,這可怎麼辦呀?」

  貝林無奈地說:

  「只能等撿錢包的人聯繫我們了。」

  兩個小時后,助手失望地說:

  「算了,別等了。我們本來就不該對貧民窟的人們抱有希望。」「不,我想再等等看。」貝林平靜地說。

  助手很不解:

  「錢包里有名片,如果撿到者想歸還,打個電話只需要幾分鐘,可我們都等一下午了,顯然他們並沒有歸還的打算。」

  貝林不置可否,依然堅持等下去。

  天快要黑時,電話突然響了起來,是撿錢包的人打來的,要他們到一個叫做卡塔街的地方來取錢包。助手小聲嘀咕:

  「這會不會是一個圈套?也許他們想要敲詐或者勒索?」

  貝林並沒有理會,而是馬上驅車前往。

  到了約定的地方,一個衣衫襤褸的男孩朝他們走了過來,很顯然那是一個貧民窟的孩子,而他手裡拿著的正是貝利丟失的錢包。助手接過錢包,清點后發現裡面的錢居然一分都不少!

  「我有一個請求,」男孩猶豫著說,「你們可以給我一點錢嗎?」

  這時,助手大笑起來:

  「哈哈,我就知道他們一定別有所圖。」

  貝林打斷助手的話,微笑著問男孩想要多少錢。

  「只要一美元就夠了。」男孩不好意思地說。「我走了好久才找到有公共電話的地方,可是我身上沒錢,現在我需要支付剛才打電話的一美元。」

  看著男孩清澈的眼神和純真的笑容,助手羞愧地低下了頭。貝林則激動地給了男孩一個擁抱。隨即,貝林改變了之前的慈善計劃,轉而出資在伯克利市建了好幾所學校,專門招收貧民窟里沒錢上學的孩子。

  在開學典禮上,貝林動情地說:

  「不要妄自揣測別人,我們需要騰出空間和機會,迎接一顆純潔和善良的心。而且,這樣的心最值得我們為之投資!」

  3.

  讀完這個小故事,我們在讚美貝林良好的修養時,很多人肯定會痛罵那個助理,狗眼看人低,低估了小男孩的人品,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又何嘗不是和他一樣呢?

  當我們發現別人的某種行為習慣和我們自己不同時,我們總是視角狹窄,心胸局限地站在道德的高點輕易去譴責質疑別人,以自己的經驗判斷對方的優劣,甚至對包括這個人的一類人下結論,貼上標籤。但其實我們卻根本不了解他們曾經有過怎樣的經歷,受過怎樣的傷害。

  不久前,網上有一個很火的關於「拒絕道德綁架」的視頻:

  一車的人都在指責一個看似健康的年輕人沒有為老人讓座,當他站起來時,人們才知道他沒有左腿;

  同學聚會所有的人都在勸一個同學不要不給面子喝了這杯酒,當他醉倒送入醫院時,人們才知道他酒精重度過敏;

  很多人都在譴責一個幫其他同學打水還要收費的孩子,當看到他一貧如洗的家時,人們才知道他需要自己賺取學費和生活費。

  其實這個視頻里出現的場景在我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我們往往不經過細緻地了解,深入的調查就輕易地對事情下結論,對人貼標籤,所以現在的網路暴力越來越多,輕者人肉他人,讓人不得安寧;重則讓人精神崩潰,抑鬱自殺。

  有時候,你隨意揣度的語言就是一把把鋒利的劍,殺人於無形。

  就像電影《搜索》里的葉藍秋一樣,生生被輿論壓得喘不過來氣,最終跳了樓。

  莊子說:子非魚,焉知魚之樂?我想加一句:子非他,焉知他之苦也?

  4.

  人的一生怎樣開始,無法被選擇,但我們每個人都有權利去選擇過怎樣的人生,幸與不幸,樂與不樂,永遠不需要別人去評價。

  所以,作為旁觀者,請記住生活是別人的,路是由別人自己選擇的。

  你不是別人,你不可能真正理解別人的生活,不可能真正了解別人的喜怒哀樂,更不可能真正對別人的人生感同身受。也許你所認為的幸福對別人來說是一文不值,也許你所認為的痛苦對別人來說是甘之如飴。

  我們需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對別人的生活指手畫腳,要尊重他人的決定。

  古人說:凡人之舉事,莫不先以其知,規慮揣度,而後敢以定謀。即便是如此,你如果不知道一個人的過去,就不要輕易評價,這樣得出結論,也有失公允。對待他人應該是不偏頗,亦不妄自菲薄。雖然這很難,但不是不可以做到。

  柴靜曾寫:

  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當我們追尋到全部真相,其實早就被那般真實震住,每個人都有不可與人言說的苦楚,他只是以一種頑強的生命形態展現在你眼前,這就夠了,唯有去理解,寬容,原諒,支持。

  願你明白,世間所有一切都來之不易,每一種生命狀態都值得被尊重。

  所以,永遠不要隨意揣度別人,這應該是你做人最基本的修養。

  作者:又又,悅讀特邀作者,一個喜歡用文字表達自己的小學語文老師,微博@又又0516。悅讀(ID: yuedu58),中國第一女性情感微刊,和小悅一起做高情商的女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3:1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