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獲得年薪百萬之前,他們都做什麼工作?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3-21 03: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他們年薪從100萬至1000萬不等,每天開著好車從聯洋仁恆河濱城出發,一路駛向陸家嘴最體面的寫字樓,坐擁各種顯赫光環,執掌數以億計的人民幣,他們是滬飄,YP眼中的「高富帥」,基民與之相愛相殺的基金經理。
正因為有著基金經理——這種行業金字塔般的榜樣存在,年年高考填報志願,經濟、金融、都是大熱門,而不是上述專業畢業的飄兒們只能扼腕嘆息。但是,如果告訴你部分基金經理出道之前從事著與金融相差十萬八千里的工作,你是不是又看到了希望?
我不是勵志故事的創造者,我只是搬運工,來!在幹了這碗心靈「基」湯:
一、醫生
基金經理聽起來就像某種家養動物,要從育苗時期就一點一點按照程序走,才能變成最終想要培育的物種。所以從其他行業跑過來的野生動物,沒有經過專業培訓就能上崗投資,則註定是傳奇。
在南方基金管理5隻基金的杜冬松,入行前曾是曾天津272 醫院外科主治醫師,後任深圳健安醫藥市場部部長、中新葯業成藥分公司學術推广部部長,終於,在2002年他富有想象力地跨入了金融行業,於同年4月至 2008年8月,歷任平安證券研究所研究員、醫藥行業首席研究員、行業部副總經理。隨後,2008年9月他加盟了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現任研究部醫藥行業首席研究員和消費組組長。
其實,醫生改行早已有之,首為魯迅:棄醫從文,次有郭沫若,棄醫從文,今有畢淑敏,棄醫從文,聽起來都是很窮的職業,可即便是改行成為醫藥代表、開藥店、賣器材,考公務員,還是和年薪百萬離得很遠,所以不得不佩服杜冬松的遠見,在十多年前就選擇勇敢跨界,最終收穫頗豐。
二、記者
還停留在文科窮三代,記者毀一生的怨念中你真的就是盧瑟了。當然,這是因為很多當記者的人,不免被打上新聞民工的烙印,即便轉行去了甲方,公關公司,生活還是只是勉強跨入中產階級,為將來苦苦打拚。還好溫拿從來都是解放思想,不拘一格尋找出路,就如下面這位前新華社記者轉行成為百萬富翁的故事,就給廣大同行樹立了一面鮮明的旗幟:
國泰金鹿保本混合基金經理——邱曉華,1997年7月至 2000年3月在新華通訊社遼寧分社任記者,2000年4月至2001年10月,他跑到英國去留學,就讀於英國巴斯大學管理學院。2001年10月至 2004年4月,邱曉華正式踏入金融圈,於北京首都國際投資管理公司任投資經理,后又在銀河證券做了3年的投資經理,2007年加入國泰基金,一步步從研究員做起,硬是坐到了基金經理的位置。
現在的他,早已年薪百萬,過上了優渥的生活。而他曾經的同行,在這寂靜的夜裡可能還在要不要收紅包這一新聞界的終極難題中徘徊猶豫。
三、講師
提起大學講師,不少人想到的是清貧兩個字。圈主記得七年前,北大副教授、《實話實說》前主持人阿憶在新浪博客中公布工資單,曾引起過社會極大的反響,博文里列出的4786元的工資收入,與北大的最高學府的名氣簡直無法匹配,令圍觀群眾大跌眼鏡:有這麼多的知識儲備,確沒能換來體面的生活,真是可惜。
當時阿憶的博文叫《無腦人,請你給俺指條出路,讓俺們都照著去走》,跪求大家幫他想個方法擺脫窮酸。雖然有名無錢他至今都好像沒找到想要的出路,但圈主知道有一名上海財經大學的講師,已經順利告別清貧,一躍成為有錢又有名高凈值人群。
1962年生的傅鵬博,現任興全社會責任的基金經理。但在若干年前他卻曾是上海財經大學經濟管理系的一名普通講師,之後他從象牙塔走入了金融圈,先後任申銀萬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企業融資部經理,東方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資產管理部負責人,研究所首席策略師,匯添富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策略師,最後到了興業全球當基金經理,目前百萬年薪的收入足以藐視曾經當年院系所有領導。
總結來看,上述年薪百萬的基金經理,出道之前都從事著與你我一樣平凡的職業,但是他們之間的共同點就是:抱持改變的勇氣,特別是從自己熟悉的工作躍入完全陌生領域的勇氣,這是普通大眾中罕見的優點。一旦成功,此前的經歷完全可以合併同類項了,誰還記得你曾是醫生、記者、講師,在我們心中你永遠是年薪百萬的成功人士,當然如果你搞老鼠倉了,當我沒說。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2:0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