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烏有之鄉:三線建設的悲壯史詩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1-24 23: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李天石 烏有之鄉網

  拿到《工人》以後,一夜沒睡,一口氣把它讀完了。讀完之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除了為小說中的人物和故事所感動,還感到一種強烈的震撼。之後的很多天里,腦子裡一直浮現著書中的那些人物、場景和故事。於是又陸續買了十多本書送給朋友。我之所以如此欣賞這部小說,除了被它所感動,還因為我也和作者一樣,親身經歷過三線建設那一段歷史。
  在以往的文學作品中,很少看到描寫三線建設的作品。三線建設本身是在保密狀態下進行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那段如火如荼的生活卻真的漸漸被歷史淹沒了,成了鮮為人知的秘密。《工人》的作者又把它重新挖掘出來,活生生地展現在人們面前。《工人》是這段歷史的見證,是一曲動人心魄的三線建設的悲壯史詩。
  小說差不多用了一半的篇幅寫三線建設,一看到這裡,我立刻想起十二歲那年,跟著父母親一起從山東淄博來到甘肅隴西參加三線建設,想起賀敬之的長詩《西去列車的窗口》。當年我們也和作者一樣在課堂上背誦過這首長詩,一樣住著干打壘的房子,一樣帶著小板凳去上學,去看露天電影,一樣挎著油漆桶到工地上去撿煤核,一樣唱著《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去慰問戰鬥在一線的叔叔阿姨,其中也包括自己的父親母親。那時候父母親經常加班加點參加會戰,只比我大一歲多的姐姐領著我們弟兄三個自己升火做飯,自己補褲子補襪子,學校開運動會,沒有白球鞋,就用粉筆把籃球鞋塗白了充數。看到小說中一幕幕栩栩如生的畫面,彷彿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
  年輕的一代很多人不知道三線建設是什麼,是在怎樣的情況下進行的,因此有必要在這裡做一個簡單的介紹。通常我們把沿海、邊疆的省份和地區稱為一線,與這些地區相連的省份和地區稱為二線,三線則是指遠離海邊疆的內陸地區,其核心地帶就在四川北部和甘肅東南部。小說中的大川應該是指甘肅定西、隴西一帶,三線具體包括哪些省份和地區沒有嚴格的界定,但是與肅南、川北相連的青海、陝西、湖南、湖北、貴州等省份或這些省份的一部分地區都應該屬於三線。三線建設以軍工和國防工業建設為核心,也包括一些與國防有關的、需要嚴格保密的尖端科技企業。三線建設是我國工業建設的重中之重,從兩彈一星、航空航天,到常規武器和普通軍用物資的生產,無不和三線建設有關。
  三線建設的決策依據是:我們仍處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要時刻準備打仗,時刻防止美帝國主義、蘇修社會帝國主義入侵。毛澤東當年曾說過,三線建設搞不好,我睡不好覺,因此,「為了讓毛主席睡好覺」就成了鼓舞三線建設工人的一句口號,在三線建設工地上到處可見。
  三線建設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參加三線建設的工人至少有幾百萬,他們為共和國的國防工業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獻出了青春,獻出了子女,甚至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不少人犧牲在那裡,還有很多人終老在黃土高原上。沒有他們,就沒有共和國的今天。小說中的工人家屬「火車頭」、黨委書記劉天明就是犧牲在三線建設的工地上。小說中有一段朱鐵指揮搶救塌方的情節,類似的場面我曾親眼看到過,有一次施工把半個山體挖塌了,我們廠的廠長現場指揮搶救,和小說中的朱鐵幾乎一模一樣,他在部隊上是位團長,就用打仗的方法,把搶救的人排成一個個梯隊,逐個梯隊上前挖土,這樣才能發揮最大體能,但是那次塌方是整個山體垮了下來,把十幾個人埋在了下面,沒有救活一個。
  除了「讓毛主席睡好覺」這樣經典的口號,還有一個詞叫「干打壘」,這個詞對現在的人們來說也是陌生的。我們初到隴西時住的就是這種干打壘房子。干打壘不只是一種簡易住房的名稱,而是一種精神,三線建設就是靠這種干打壘精神完成的。那時的物質條件十分匱乏,像我家這樣父母雙職工的家庭很少,大部分是一個男人養活一大家子人,正像小說中描寫的那樣,家家都有五六個孩子,而一個七級工的工資只有113塊錢,(能夠達七、八級工的很少)如果取中值按平均四級工計算,一個四級工的工資才六十七八塊錢,這六十七八塊錢通常要養活六到八口人,平均一個人的生活費不到十塊錢。還有不少二級工,只有四十多塊錢的工資,也要養活家屬和三四個孩子。當時有一個很嚴重的58.2問題,即五八年以後入廠的職工除了正常轉正定二級工,十三年沒漲過工資,不光是他們沒漲,所有的人都沒有漲,不過是比他們早的有些人幸而提到了三級四級,因此還有55.2,56.2,57.2,他們年齡更大,生活更困難,有些人參加工作前就有了孩子,到了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家裡已經七八口人了還是二級工,可以想象生活有多麼艱難。但是工人們的精神狀態非常好,就是這種干打壘的精神,這種當家做主的豪情和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未來的美好憧憬支撐著他們,在那些荒涼得寸草不生的山溝溝里建起了一座座現代化工廠。他們得到的比起他們所貢獻的可以說九牛一毛、微乎其微。但是他們從來沒有抱怨過,不管生活有多麼艱難,他們始終是以主人翁的姿態出現,體諒國家的困難,相信會有一個美好的明天。他們相信黨,相信國家。很多人相信共產主義是真的,不像今天有些人那樣是假的。他們身上始終充滿著一種豪邁的、十分大氣的精神,就連到市場上買菜都很少斤斤計較地去和人講價錢,講得太苛刻了怕傷人家賣菜的,也嫌丟人。這種精神也構成了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們這個國家民族精神的主體格調。小說中有一個萬人誓師大會的場景描寫,幾千輛汽車排成方陣,各種重型機械也都擺在會場的四周,參加誓師大會的不光是工人,還有家屬和孩子,他們也是三線建設不可忽視的生力軍。會後,千軍萬馬開往工地,其壯觀程度不亞於天安門廣場的閱兵式。筆者就曾親眼目睹、親自參加過這樣的大會,當時作為一個小學生也是豪情滿懷。可惜的是今天我們已經把工人階級淡忘了,這種為國家為民族分憂的精神也被遺忘、被拋棄的差不多了。
  作者對三線建設的描寫大氣磅礴,寫出了千軍萬馬奮戰高原建設國家的宏大場景,也寫出了工人階級粗獷豪邁的精神面貌。而這些又是通過一個個典型人物來表現的。這些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使人看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而且,作者不是從概念出發,而是從生活出發去描寫工人,寫的是活生生的人,寫的是在百年歷史的風雲變幻中人性的扭曲和變形,以及人性本應具有的光輝。與以往我們在文學作品中見到的被拔高了的工人形象完全是兩回事。關於這些,讀者可以自己從書中去體驗,本文不再贅述。
  與三線建設有關的還有兩個非常重要的辭彙,一個是「五湖四海」,一個是「四海為家」。參加三線建設的隊伍是從五湖四海彙集來的,他們來自北京、上海、青島、淄博、哈爾濱、馬鞍山、南昌……大部分來自大城市,但是很少聽到有人抱怨生活艱苦,支撐他們的有精神方面的信念,也有物質方面的實際考慮。精神方面的有「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哪裡需要的哪裡去」、「我是一塊磚、任黨挪來任黨搬」等思想和理念,抱著這種信念來的大多是初高中畢業的知識青年,老一代實際的考慮更多一些,主要是工資比大城市高、物價比大城市低。這兩條對於日日柴米油鹽的百姓來說非常重要。「四海為家」不是一個停留在紙面上的辭彙,建築工人真的是以四海為家,建一個工廠往往需要三到五年時間,他們建完一處就要搬家,有些工種和崗位不停地調來調去,今天在這裡,幾個月後就不知被派到哪裡去了。所以總是居無定所,孩子們的教育因此大受影響,婦女們則不得不把家裡家外的事情全部承擔起來。小說中的母親為六個孩子操碎了心,顧了這個顧那個,心中唯獨沒有自己,工人的母親哪一個不是這樣呢!小說的主題歌《四海為家走天涯》非常形象地道出了三線建設工人的生活狀況,我把開頭和結尾兩段錄在下面:
  三月里黃河冰不化,
  高原上搭起腳手架,
  干打壘安下老娘親,
  建設三線建設我的家。
  ……
  臘月里黃河結冰茬,
  鎚子、斧頭肩上挎,
  上面派來了新任務,
  四海為家走天涯。
  這是當時三線工人生活的真實寫照,不說小說的情節,單是「干打壘安下老娘親,建設三線建設我的家」一句歌詞,就足以使人潸然淚下。
  改革開放以後,以鄧小平為代表的黨中央對國際形勢重新作出了判斷,認為我們是處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根據這一判斷,不得不調整原有的工業布局,三線建設紛紛下馬。一些工程停工了,一些企業轉型搞民用產品,企業垮了,很多為三線建設立下汗馬功勞的老工人(或者他們的子女)下崗了。小說中對下崗問題只寫了一章,而且遠遠沒有反映出工人下崗以後的悲慘遭遇,實際情況要比小說中反映的嚴重得多。這些工人不僅為國家的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為改革開放承擔了沉重的代價。我們不能忘記他們。
  三線建設並沒有白搞,幾百萬工人的血汗沒有白流,三線建設使我國的工業體系基本形成了規模,特別是為我國的國防軍事工業做出重大貢獻。為三線建設建起的鐵路、公路,橋樑、隧道、電網等等基礎設施,也使三線地區變得更加適合於建工廠,為內地的工業繁榮也為改革開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那段歷史漸漸離我們遠去了,那真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我是學習、研究歷史的,可我們歷史工作者又有人多少人去重視、去研究、去反映這一段真實的、永遠不應忘卻的共和國的歷史呢?!我們應當感謝小說的作者,用真實、生動的筆觸為我們記錄下了這段歷史,留下了一部帶有史詩意義的作品,否則,多少年後,人們可能無從了解三線建設的真實情況,更無從了解那時人們的思想境界了。(李天石 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教授)

11

主題

178

帖子

102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21
沙發
飛魚2008 發表於 2017-1-26 09:15 來自手機 | 只看該作者
老一輩們的奉獻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22

帖子

6408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408
3
foxxfam 發表於 2017-1-26 20:44 來自手機 | 只看該作者
四海漂泊下崗回家。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09:0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