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從「同仁堂阿膠事件」談DNA檢測方法——兼評方舟子《同仁堂阿膠是真是假?》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7-1-23 23:4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從「同仁堂阿膠事件」談DNA檢測方法——兼評方舟子《同仁堂阿膠是真是假?》

  發布日期:2017年01月23日       科學公園

  DNA檢測在食品、藥品的質量檢驗中正在發揮重要的作用。然而近些年來,由於少數使用者對它的適用範圍缺乏正確的認識,不能夠準確應用DNA檢測技術,由此產生的錯誤結論不僅嚴重誤導了消費者,甚至迷惑了一些知名的科普作家。

  

  (文/傻蛋吞椰酥)

  DNA檢測在食品、藥品的質量檢驗中正在發揮重要的作用。然而近些年來,由於少數使用者對它的適用範圍缺乏正確的認識,不能夠準確應用DNA檢測技術,由此產生的錯誤結論不僅嚴重誤導了消費者,甚至迷惑了一些知名的科普作家。一個典型的例子是2015年2月,美國紐約州檢察長根據DNA條碼檢測技術,指控美國幾大保健品生產商生產的諸多植物提取物類保健品中根本不含有其標稱的人蔘、銀杏等植物成分,責令相關產品下架。這一事件當時鬧得沸沸揚揚,國內很多科普作者據此教育讀者遠離這些保健品,例如著名科普作家方舟子就寫了一篇題為《保健品就是安慰劑》【1】的文章。

  然而很快劇情就出現反轉,被指控的這幾家廠商不僅很快地拿出第三方分析報告證明自己的產品質量合乎要求,而且指出由於植物提取物在生產過程中植物DNA被分離甚至破壞,DNA檢測技術並不適用於這一類產品。此事最終以紐約州檢方與相關保健品生產商達成和解,涉事的保健品重新上架銷售而告終,實際上等於承認紐約州檢察長最初的指控是錯誤的。雖然「保健品大多是安慰劑」這一說法並沒有問題,但引用此事作為證據顯然是不妥的。

  筆者在去年年初曾經在科普網站科學公園撰文《紐約州檢察長的錯誤》【2】,系統介紹了這次風波的前因後果和涉及到的專業知識,並且指出方舟子等科普作家在此事上的錯誤。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文章發表后,方舟子本人不僅沒有承認錯誤,反而百般狡辯,甚至給筆者以及科學公園扣上「給保健品廠商站台」的帽子。

  前不久,國內發生了DNA檢測鑒定出同仁堂的阿膠製品不含驢皮成分的事件,一時間又造成很大的影響,引發許多消費者對同仁堂的口誅筆伐。然而仔細分析不難發現,這次事件仍然暴露出許多媒體對於DNA檢測技術缺乏應有的了解。尤其是方舟子針對此事寫的《同仁堂阿膠是真是假?》一文【3】 (以下簡稱「方文」),繼續暴露出這位生物化學博士、知名科普作家在相關專業上的諸多短板。下面筆者就藉由方舟子的這篇文章簡單介紹一下這次事件中涉及到的對DNA檢測技術的一些誤讀。

  事件的開端是深圳市民曾先生向深圳市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送樣檢驗了同仁堂的食用阿膠,結果送檢樣品中沒有檢出驢或者馬的DNA成分,反倒檢出了牛和豬的DNA成分。

  這位「曾先生」全名曾照興,他並不是普通的「深圳市民」,而是一位職業打假人。深圳這約有2000多人的職業打假群體,名聲奇差,參見報道【4】和【5】。這些有嚴重製假和碰瓷嫌疑的 「職業打假」人並不具備送檢真實樣本的資格。然而即便是普通市民,這樣的程序也是有問題的。

  深圳的質檢部門至少要派自己的質檢員按程序取樣。根據質檢(QC)程序一般性要求,他們要在不通知同仁堂和舉報人的情況下,從不同銷售點抽取不同批次的樣品,使用驗證過的方法檢驗才能作為正式的證據。非正式程序收集的樣本只具有參考作用。

  不過相對而言,取樣程序的不規範只是次要問題,更重要的問題在於:DNA檢測技術是否適用於阿膠產品?

  方文稱「同仁堂對此回應說,DNA檢測技術不適用來檢測阿膠,因為驢皮經過了高溫熬制,DNA被破壞了,檢測不出來了。那麼為什麼反而能檢測出牛、豬的DNA呢?同仁堂說是樣品受了污染。」

  在被方舟子高度簡化后,這段話把同仁堂變成了不認帳的潑皮。但是,同仁堂的回應沒這麼簡單:

  「曾先生委託的檢測機構按照通常用於豬、牛、驢肉鑒別的行業標準(SN/T3730.4-2013、SN/T3730.5-2013、SN/T2051-2008)進行檢測,該檢測方式對阿膠並不適用。」【6】

  DNA檢測方法多不勝數,方舟子統歸為「DNA檢測技術不適用來檢測阿膠」,而不是指出具體哪一種方法,這不是一個生化博士應該犯的錯誤。

  樣本範圍是任何分析方法都要規定的。深圳市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用的這幾種方法一般用於生鮮和粗加工食品,對深加工食品並沒有細化的定義。所以在對阿膠這樣經過高溫加工的食品進行檢測時,一定要先對樣本範圍做重新驗證。北京青年報的報道中提到了這一點:

  「在公開的檢驗報告及檢測機構向食葯部門提交的技術說明中,北青報記者注意到,該檢測機構對DNA檢測結果進行了備註:「1.阿膠產品中的驢DNA成分經長時間加熱處理可能被破壞,未檢出驢DNA成分不代表產品一定不含驢成分。2.如需判斷阿膠產品是否涉及造假,還需尋求其他可行方法(如檢測特徵蛋白或特徵肽段等)進一步確定。」【7】由此可以斷定深圳市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並沒有驗證樣本範圍,其結果自然不是定論。

  對高度降解的DNA進行鑒定是個研究熱點,但在方法的可靠性上有諸多質疑。【8】目前仍然沒有一種公認的標準DNA檢測方法來鑒定阿膠的原料來源。這也是中國藥典2015版採用液質串聯法 (LC-MS-MS)來檢測阿膠蛋白質成分中特徵肽段的原因。這一點同仁堂的回應中也提到了【6】。在此次同仁堂風波之後,東阿阿膠剛剛又宣稱開發出了世界上首個準確的阿膠DNA實時熒光法,這還是一家之言,能不能改寫藥典還需要多重驗證。

  接下來方文通過對DNA檢測技術的介紹來試圖說明這一技術極為靈敏,完全有可能測出阿膠中驢的DNA. 然而這一段話讓人大跌眼鏡,毫無一個生化博士應有的專業水準:

  「現在用的DNA檢測技術是一種DNA擴增技術,叫做PCR技術,這是一種極其敏感的技術,理論上,只要存在一個DNA分子片段,都能經過大量的擴增檢測出來。比如說,用轉基因大豆提煉的食用油,是高度純化的,幾乎不含DNA了,但是用PCR技術仍然能夠鑒別是不是用轉基因大豆作為原料的。」

  一個化學分析方法一般由以下幾部分組成:樣本範圍,樣品製備,分析手段,試劑和儀器要求,操作步驟,數據處理和報告要求。通常所說的PCR只不過是樣品製備的過程,其作用是將微量的DNA目標序列大量複製,從而使其含量擴增到可以檢出的水平。要想得到測試結果,還必須有相應的方法對擴增后的DNA分子進行測定。

  還是舉上述植物提取物和阿膠的例子。紐約州檢驗植物提取物那次用的是指紋圖譜法,PCR擴增目標DNA上不同長度的片段后再用電泳分離形成的條帶來判斷草藥的種類,從而完成定性分析。而阿膠這次用的全是實時熒光法,針對驢馬牛各自獨特的DNA特徵片段設計引物和探針,PCR擴增成功的話每一次探針都會被降解釋放出熒光,所以此法雖然只有熒光強度做參考,卻是可以同時定性定量。

  光用PCR,沒有電泳和熒光等等, 自然是什麼都看不見 。

  方舟子關於食用油的說法也是錯的。科學公園主編魏昕宇曾經撰文指出,大量權威資料表明,食用油里的DNA並不是都能檢測出來【9】。例如在2014年,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基因工程與轉基因安全研究室主任、農業部轉基因植物環境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常務副主任盧長明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目前的技術水平,對大豆油進行轉基因成分檢測並不容易,結果也不夠理想」 【10】。甚至連方舟子自己在幾年前也不得不承認,檢測食用油中的DNA「實際上能否做到,取決於多種因素」【11】。

  在實踐性的化學分析實驗方法上強辯 「理論上,一個DNA分子片段,都能檢測」,如果放在實驗室里,會被人笑話的。

  在介紹完DNA檢測方法之後,方文又簡述了事件的後續發展:

  「後來,同仁堂又表示,已將同批次的食用阿膠送到第三方檢測機構進行DNA檢測,檢出驢DNA。這又等於承認了DNA檢測技術是可以用來檢測阿膠是不是含有驢DNA的,打了自己的臉,也打了為其洗地的科學公園的臉。這種前後矛盾的說法,反而讓人更加懷疑其中有詐」。

  這一段似乎很有道理,然而確是方舟子此文中最嚴重的失誤。上面提到過老方不提具體方法,而只是籠統的提「DNA檢測」。那麼DNA檢測方法只用一種嗎?不提那永遠數不清的引物設計,哪怕是DNA測序用的限制內切酶,已經商用的就好幾百種吧!【12】

  深圳市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的方法中,PCR擴增的是線粒體上特定的DNA片段。如果同仁堂後來使用的引物用在了熱穩定性更強的其它DNA片段上,那麼成功率肯定會提高。這沒看到具體資料所以沒法細說。而且同仁堂的方法是不是經過驗證, 每次都成功?筆者也不知道。但如前所述,DNA檢測手段也不斷在改進中, 深圳市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的方法不適用並不代表所有後來的方法也不行。

  而根據媒體援引的深圳市市場稽查局提供的複查結果,同仁堂阿膠製品含有驢成分,是合乎要求的,並確認了最初的DNA檢測方法不可靠。【13】

  同仁堂阿膠事件再次反映出許多媒體不僅對於DNA檢測這一類具體技術,甚至對整個分析測試和質量控制體系都缺乏正確的認識,因此造成了不應該的誤導。而受過多年生命科學正規訓練的方舟子在這件事上不僅沒有及時糾正媒體的誤讀,反而跟著一起犯錯,實在是不應該。

  *作者聲明: 本文只涉及對分析方法的介紹, 不涉及阿膠有無藥理作用的討論。

  (作者簡介:藥物化學博士,有多年從事藥物分析工作的經驗)

  參考文獻:

  【1】 方舟子 《保健品就是安慰劑》2015.02.13 《新華每日電訊》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5-02/13/c_133991491.htm

  【2】 傻蛋吞椰酥 《紐約州檢察長的錯誤》2016.02 科學公園http://www.ikexue.org/archives/38084

  【3】方舟子《同仁堂阿膠是真是假?》 2016.07. 新語絲

  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kexueshijie/ejiao.txt

  【4】陳雪檸《職業打假人今後或將不再受保護》2016.09.07 北京日報/中新網

  http://www.chinanews.com/m/life/2016/09-07/7996797.shtml

  【5】唐榮《深圳職業打假人總數超2000 惡意投訴曾惹惱外企協》2016.09.13 法制日報/中新網

  http://www.chinanews.com/sh/2016/09-13/8002281.shtml

  【6】一財網《同仁堂回應阿膠造假:DNA檢測方式不適用阿膠》2016.03.17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 ... xqnsty4441867.shtml

  【7】張小妹《同仁堂回應稱DNA檢測不適用於阿膠》2016.03.31《北京青年報》http://epaper.ynet.com/html/2016-03/31/content_190271.htm?div=-1

  【8】 Cheng X-L, Wei F, Chen J, et al. Journal of Analytical Methods in Chemistry. 2014, 764397;Yilmaz M-T, et al. Food Chemistry, 2013, 141, 2450–2458;Kumeta Y, et al.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2014, 68,181-185. Lv P et al. Z Naturforsch C2009 64, 581-589

  【9】魏昕宇《食用油中的DNA能檢測出來嗎?》2016.02.05http://www.weibo.com/p/1001603939082106440940

  【10】《盧長明:關於轉基因大豆和大豆油的幾個疑問》 http://wap.agrogene.cn/info-713.shtml

  【11】方舟子 《轉基因大豆油含有轉基因成分嗎?》http://xysblogs.org/fangzhouzi/archives/10668

  【12】Richard J. Roberts, Tamas Vincze, Janos Posfai, and Dana Macelis, Nuclear Acids Research, 2007, 35, D269-D270

  【13】 陳雪檸 《抽樣檢測結果公布:同仁堂阿膠未摻雜豬牛成分》北京日報 2016.08.31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2 20:5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