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的喝湯群眾可能都知道鳳姐,但有幾個知道周有光先生呢?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1-20 03: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端木賜香

 上帝說要有光,於是有光就去裊 

  都是被鳳姐攪和的,居然一直沒時間說有光——周有光先生。

  中國的喝湯群眾可能都知道鳳姐,但有幾個知道周有光先生呢?

  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2017年1月14日),江蘇常州人。

  有人說,周有光的一生,可分為三個階段,50歲之前是經濟學家、金融學家。50至85歲是語言文字學家,人稱現代漢語拼音之父。85歲以後是文化學者,之所以說85歲以後是文化學者,就在於這個思想犀利、為人通達的老頭,根本不知道還有退休這麼一回事,同事也不好意思說他該退休了,覺得好象攆老頭走似的。一直等到人事處送給他一個離休證,他才知道自己好幾年前就該離開了。而他所謂的離休,就是把辦公室轉回自己家中而已,從此,就不再做專門的文字研究了,而是有什麼看什麼。香港的、美國的朋友,來的時候就送書給他,歷史問題的書,文化問題的書。朋友們送什麼他就看什麼——其實不看書,以老人年輕時的學歷及一輩子的閱歷,也是十足的文化學者了。

  喝湯群眾都喜歡喝鳳姐的雞湯,毒雞湯,沒有營養的假冒偽劣雞湯。真想喝湯,無毒,且有豐富營養的,當是周老煲的湯哈。

  周老一生,第一是知識分子的獨立、清明與智慧;第二是為人的從容與年齡的長壽。

  有關知識分子的獨立,周老自己做到了,並教育身邊的後生晚輩也要努力做到,他說:「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在任何時代都要獨立思考,這也是我的老師教我的。人家問我,你有什麼建議,我說就是要提倡獨立思考,這一條非常重要。」

  有關知識分子的清明與智慧,蕭功秦老師在「正確認識世界與中國——周有光先生一百一十二歲壽誕座談會」上的談話最合吾意,他說:「我覺得周先生身上一個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身上的常識理性。所謂的常識理性,就是擺脫意識形態教條,擺脫宗教狂熱與浪漫主義的信仰教條,用經驗理性來判斷問題並作出選擇。……我覺得,在周老身上,冷靜務實的常識理性與知識分子的人文理想精神之間,保持著極為可貴的平衡。一個知識分子如果只有單純的理想精神,而沒有常識理性來平衡,他只會是一個激進的浪漫主義者,如果只有常識理性與經驗主義,而沒有理想精神,這樣的知識分子就缺乏大見識,大目光,缺乏智慧,學理上也行之不遠。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來說,他的那種清明的常識理性,知識分子的理想精神,家國情懷,就形成他獨特的人格的魅力。」

  我能說,蕭老總結的,就是我現在一直倡導的理中客么?

  有關為人的從容與長壽,老先生給大家留下諸多豐富的湯料。

  首先說年齡。袁偉時老師八十歲大壽時,宣布自己從此進入八零后隊伍了。袁老這樣說,已經夠意思了,沒想到周老更有意思。他乾脆跟人宣布,活到八十歲時要重新開始計歲。也就是說,81歲對他來講就是1歲,82歲就是2歲……人家問他多大了,他說才1歲,頭髮掉完了,他跟人說頭髮還沒長出來呢……於是這老頑童一直活到112歲生日過完,才走掉。生前經常給人開玩笑,上帝把他給忘了。其實,不是上帝忘了他,而是他自己,忘記了年齡吧。

  其次說從容。很多人調侃周老是四朝元老,一生中經歷了晚清、北洋、民國和新中國四個階段。所以我一直認為,對這樣一個睿智而長壽的老人而言,他看到的,經歷的,感悟的,比歷史所能記載的更多。周老曾調侃,一百多歲的自己都經歷過什麼?當是三次破產啦。幼年時期,太平天國打到他家,曾祖父自殺,家產被搶奪一空;青年時期,抗日戰爭爆發,他和家人遠走他鄉逃往重慶,戰爭結束后,發現家已不存在了;文革結束后,他從下放的寧夏五七幹校回到家時,發現家又沒了——周老從勞改場放回來是1972年,臨回前被告知,你是社會的渣滓,廢物,沒有用處,回家后不要亂說亂動。等回到家,才發現房子都被佔了,他還樂呵呵的給太太張允和講勞改場的故事,說1971年9月13日,林彪死了,勞改場召集他們開會,誰曾想大雁排著隊從天上飛過,並集體大便,結果就他一個人戴了草帽,其他人全部澆了鳥糞。他給允和講,講得樂死了,允和也跟著樂壞了。

  最後,我們說說周老的婚姻吧。眾所周知,周老所娶的太太,可不是一般的女人,而是安徽合肥——肥西張家的閨女。一提肥西張家,大家都知道那意味著什麼,張家老爺子,乃僅次於李鴻章的淮軍二號人物、曾代理直隸總督、最後做到兩廣總督的聲名赫赫的張樹聲。

  光聲名赫赫不算嘛,我這裡想說的是家風與門風,教養與學養。張樹聲本人是秀才充軍,一生忠勇無敵,奮戰在平擊太平軍和捻軍的第一線,被政府授予「卓勇巴圖魯」稱號,之後由武轉文,一步一步走向了封疆大吏之列,臨死前還在給皇上口述奏摺,「上念君恩之高厚,下為時事之艱難,焦灼五中」,為此他給皇上提出了「育才於學堂,論證於議院,君民一體,上下一心,務實而戒虛」的富強之術,死後皇帝贈謚為「靖達」……史景遷夫人金安平把張樹聲這種憂國憂民的胸懷稱之為合肥精神……等到張樹聲長門長孫這一代張武齡的時候,他也想繼承祖父的合肥精神,他發現,祖父做兩廣總督時就發現西學優於中學,給光緒皇帝上書,申辦西式學校、開設新式課程並邀請外國人來做老師。張樹聲上書中是這樣說的:「泰西之學覃精銳思,獨辟戶牖」。「戶」是門,「牖」是窗子。張樹聲當是希望整個大清打開門窗。沒成想,打開門窗的過程中,大清消失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天下這麼亂,不好平,咱先齊家吧。於是張武齡把這種合肥精神更多的傳承為教育——他從落後的合肥老家出走,舉家遷往上海,再蘇州,他自己拆資辦學,成為民初著名的教育家,自己門下眾多的子女,更是被他調教得,被人稱為「流動的斯文」。如果把這「流動的斯文」概括到他的四個女兒身上,那麼可用葉聖陶一句話來概括,葉聖陶說:「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張家四個才女:張元和(1907-2003),四姐妹之長,崑曲清唱專家;張允和(1909-2002)四姐妹之二,上海光華大學歷史系畢業生;張兆和(1910-2003),四姐妹之三,中國公學大學部外語系畢業生;張充和(1914-2015),四姐妹之四,北大學生,后在耶魯任教。

  這四個才女,老大嫁的顧傳玠(1910-1966),蘇州人,崑曲小生。原名顧時雨,后改名顧志成。老二嫁的周有光(1906-2017),常州人,經濟學家、語言文字學家、文化學者。老三嫁的沈從文(1902-1988),湖南鳳凰縣人,著名作家。老四嫁的傅漢思(Hans H.Frankel, 1916-2003),德裔美籍猶太人,著名漢學家、耶魯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教授,精通德語、法語、英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漢語等多國語言。

  四個才女中,周有光娶的老二。這應該是四組幸福的家庭中,最幸福的一對了吧?虛歲80歲的允和1988年寫了有關戀愛的《溫柔的防浪石堤》,這個時候,戀愛中的男主已虛歲83歲了,但還是嬌羞得不行,不讓允和發表,紅著臉跟人說:「多不好意思!」

  這一對璧人,除了非常時期,一生70年的婚姻,從未互相離開過。每天上午下午各有一次只屬於兩個人的喝茶時光。茶由張允和親調,上午九時半,喝紅茶奶粉,下午三時半,喝咖啡奶粉,雷打不動,誰也干擾不了他們的神仙時光。

  1933年4月30日,這一對璧人結婚了。相對於張家閨女的身家與門第,家道業已敗落的周有光還是有些憂慮。婚前跟允和寫信說:「我很窮,怕不能給你幸福。」沒想到,張家二閨女給夫婿回了一封十張紙頭的信,只有一個意思:「幸福是要自己創造的。」

  確實,周老一輩子的漫長記憶,當是允和帶給他的幸福婚姻了。婚前,允和的奶媽拿著允和和有光的生辰八字找算命先生合婚,合的結果是每個人都活不過三十五歲。嚇人吧?不但算命先生這樣說,家裡人也有議論,允和本來就瘦弱,當時有光身體也不大好。結果呢,這一對幸福的璧人,女主活了94歲,男主活了112歲。

  他們的婚姻有沒有陰影呢,也有,但都是外界強加給他們的。比如文革中,兩人的情書就被人搜走了。允和給周有光的情書中說,有一個我們都熟悉的人默默喜歡我十幾年了,現在向我表白呢。請你猜猜他是誰。然後周有光跟允和回信,猜是W君、H君,還是C君?結果被搜走信的革命同志,當成是特務代號和密碼了……情書被搜走,隱私被公開,並且要求說出W君、H君,C君都是誰,差點就把允和氣垮了。但老太太還是挺過來了。

  現在,可以公布一下這對璧人的核心湯料了。允和有一個「三不」原則——不拿別人的過失責備自己,不拿自己的過失得罪人家,不拿自己的過錯懲罰自己。周老有一個「三自」政策,即自食其力、自得其樂、自鳴得意。

  親們,這才叫有料的雞湯吧?

  由於研究合肥四姐妹,還有朋友許諾,以後有機會,領我去拜訪周老,並且請他給題個字呢。哪成想,老人就走了呢?

  上帝說要有光,於是有光就去裊——在那裡,他終於可以和夭折的女兒、先他而逝的兒子、一生摯愛的妻子,團聚了。祝福他們一家子!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0: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