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天再借五百年」一般被人用來形容有志帝王未竟的人生理想或政治夙願,這種呼喚的基調是「歌功頌德」,但這種理想主義映襯的則是一種惋惜、悲情的色彩。被極端保守派批為「帝王總統」的奧巴馬離任時55歲,這在美國來說依然是比較年輕的政治年齡。由於民主黨在國會和白宮的慘敗,奧巴馬的告別多少也有這種色彩。
芝加哥告別演說現場觀眾再次喊出「再干四年」
但是,在1月10日芝加哥的告別演說中,奧巴馬體現出了「識大體、顧大局」的一面,承諾致力於實現權力和平過渡,並繼續宣傳自己的進步主義政策,強調了美國「民主」各大要素。開場和結束,奧巴馬感謝美國人民,感謝支持他的人,讓他一路走來,激勵他勇往「前進」。「yes,we can」(我們能做到)變成了「yes,we did」(我們做到了)。
全程至少在四處諷刺當選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比如不應該離間不同族裔,不應該在虛擬世界(推特)和「人民」對話等。
總之,奧巴馬離別之言,將自己的進步主義展現得淋漓盡致。但是,演說背後依然難掩其離任時的悲情色彩。
十年前的一位年輕有為的參院政治新手,經過八年的執政生涯歷練,蛻變成為一名深思熟慮的成熟政治家。無論是內政上的經濟復甦、醫療改革、金融監管、教育革新、新能源戰略、槍支管控,還是外交上各個歷史性協議的達成或象徵性步伐的邁出,奧巴馬都展現出了作為一名非洲裔總統的政治家氣質。
希拉里敗選讓奧巴馬進步主義政策難以延續
但是,他八年的變革並不算完全成功,一方面是美國自身的體制性因素,政治及社會氛圍的裂變,導致他的施政停滯不前;另一方面,通過特朗普的當選,美國選民又對奧巴馬執政判下「生死符」,他任內多項舉措面臨被廢除的命運。
2012年成功連任后,奧巴馬在國情咨文中自信地說:「我以後再也不用競選了」,預示自己可以甩開膀子幹事了,結果是他的確幹了很多事情。2016年為希拉里助選期間,或訪問鄰國加拿大議會期間,奧巴馬都受到「再干四年」(four more years)的讚譽。
去年12月,特朗普當選,奧巴馬轉攻為守,竭力維護自己的執政功績。他甚至說:「如果我能競選,可以贏得特朗普」,暗示自己當年的選民聯盟尚未瓦解。1月10日芝加哥演講現場,聽眾再次喊出「再干四年」(four more years)。
但是,特朗普的當選讓他的這種自信心或公信力大打折扣。
奧巴馬攜家人同副總統拜登夫婦告別政治舞台
希拉里敗選引發的遺憾不同於當年柯林頓的副總統戈爾敗給小布希,不同於克里挑戰小布希失敗,更不同於老布希連任競選敗給柯林頓。老布希在里根政府後期就已開始積累權威,他的接班也保障了里根八年保守主義政策的延續。但這一幕在奧巴馬-希拉里身上沒有上演,民主黨政策的延續性就此戛然而止。
由於特朗普的當選,奧巴馬任內取得的「進步」得不到延續,政績得不到鞏固,這是美國政權更迭導致的戰略和政策不延續、不連貫。
奧巴馬的遺憾還體現在:他要和自己的國際同事們說再見了。
在芝加哥的告別演說中,奧巴馬只提到兩個「對手」(rival)國家:俄羅斯和中國。中俄正好是奧巴馬眼中挑戰美國領導力、改寫國際秩序的國家。但是,奧巴馬任內並未出台有效戰略,遏制中俄挑戰勢頭,反而在發展大國關係層面栽了跟頭,被國內批為軟弱。奧巴馬的「全球領袖」光環因此黯淡無光。
或許他真的很羨慕他眼中的習近平、普京等專制統治者,可以「有足夠的時間和條件」將自己的宏圖大略漸進式、有節奏的推行下去。但他又不能這麼說,這麼做,因為他是民主政治傳統的掌舵人。
加上近來俄羅斯被指干涉美國民主選舉,以及特朗普對民主價值觀表現出的不懈姿態,都讓奧巴馬有一種捍衛民主體制的迫切感。
所以,芝加哥告別演說,奧巴馬凸顯一個主題:兩黨團結、全國團結,「重建」(rebuild)和捍衛「美國民主體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