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那些世界名畫,到底應該怎麼看?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2-30 06: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條生活館 外灘畫報

  當一幅畫放在你的面前,你能看懂嗎?

  

  喬治亞·歐姬芙作品:《罌粟花》

  當你有機會到歐洲旅遊,參觀那些著名博物館,和藝術家的真跡面對面時,能體會到其中的美和內涵嗎?

  別裝了,其實大部分時候,我們根本看不懂那些畫。

  有一位致力於藝術普及的法國藝術史學者弗朗索瓦絲·芭布–高爾,她專門寫了兩本書,就為了教人們如何看畫——

  《如何看一幅畫》和《如何看一幅畫II》。

  

  在她看來,每個人都能在畫中獲得一些信息,無論你是厭惡它,還是一見鍾情,都合情合理。

  看一幅畫,最重要的是,要完全相信我們自己的眼睛。

  考慮到人們常被這些名畫的光環晃暈,或被各種專業術語嚇呆,她採取了最簡單的表述方式,尤其注意減少使用術語。她唯一的目的,就是鼓勵看畫的人領會自己的感受力和聯想力。

  

  溫絲洛·荷馬作品:《夏夜》

  《如何看一幅畫》選取了36幅畫作,按照6大類,從整體構圖到局部細節,一一對照講解。

  《如何看一幅畫II》精選了68幅畫作,分為「自然的」和「人造的」2大主題,解釋畫中花鳥蟲魚等的象徵意義。

  這些畫創作的時間,從15世紀到今天,跨越了700年,涉及靜物畫、肖像畫、宗教和歷史題材的繪畫,以及各種現當代流派的作品。

  

  

  這是巴爾托洛梅奧·貝泰拉的《靜物:兩架詩琴、一架維金納琴、書,放在有毯子蓋著的桌子上》。

  面對這樣一幅畫,我們很容易就只把標題念一遍,然後隨意一瞥,走開了。

  我們以為這就是幾件樂器堆疊在一起而已。

  弗朗索瓦絲·芭布–高爾讓我們忘記這幅畫的標題。

  有時候看畫,就像是福爾摩斯在探案一樣,需要發現細節處的蛛絲馬跡,並大膽猜想。

  是一些音樂家曾經到了這兒,又離開了嗎?不然畫作右邊那落滿灰塵的詩琴上,是誰留下了指印?

  在作者的提示下,我們才發覺這原來是一幅技巧高超的錯覺畫,我們甚至會誤以為是畫紙上落了灰。畫家以獨到的方式,鼓勵人們用新視角去觀察事物。

  

  這是約翰內斯(揚)·維米爾的《戴頭巾的少女》,又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弗朗索瓦絲·芭布–高爾說:有些畫,讓人看了會「呆若木雞」,這幅畫就算一個。

  這個少女,只向我們轉過來一秒,卻足以讓人記住她的樣子。

  她是誰?

  她戴著沉重的珍珠耳環,曾經有一段什麼樣的經歷?

  她的臉龐也仿若一顆珍珠,包裹著一層光輝,彷彿有種魔力,讓人不禁深深地凝視。

  

  這是尼古拉斯·普桑的《里納爾多和阿米達》,源自義大利詩人塔索所著的《耶路撒冷的解放》,一部以十字軍東征為背景的史詩作品。

  畫中,美麗的阿米達本想殺死沉睡中的里納爾多,但是,愛亂點鴛鴦譜的丘比特突然闖入,令她由恨轉愛,不禁伸手撫摸起少年的頭髮來。

  弗朗索瓦絲·芭布–高爾說:我們不用深入研究每一個英雄的歷險故事,也能感受到畫面上那愛恨交織的、詭異的情感。

  她提醒人們注意畫面中的3棵樹。阿米達身後的那棵,寓意著一個門檻,表示她即將越界。而里納爾多背後的兩棵,則代表一個二次元,暗示他既是她的敵人,也是她的愛人。

  

  

  有時我們看不懂一幅畫,是因為不了解作品的主題,但也有可能是,我們根本不知從何看起。比如這幅喬治·布拉克所繪的《拿吉他的女人》。

  弗朗索瓦絲·芭布–高爾鼓勵人們說:繪畫,只要我們願意花些時間在上面,作品會慢慢展露自己的秘密。

  畫的上方,畫家用吻的形狀來表示女性,還有兩彎新月的形狀,表示閉著的雙眼。下方的吉他、印刷字母,也值得我們反覆品味。

  在這裡,畫家打破了繪畫一定要「栩栩如生」的規則,他沒有具體描繪模特的外形,而是將局部分散在畫面上;就好像多稜鏡反射的光線,既展現出無限的空間,又反映了某種現實。

  

  這是梵高的《播種者》。

  我們看到耕作的男人身旁大樹上開出的花,也發現,太陽在男人的身後,好像一個光環。

  最重要的是,弗朗索瓦絲·芭布–高爾提醒我們注意天空反射出的綠色,那是未來莊稼的顏色。綠色不斷地變濃,恰似某種承諾。這印證了《聖經》里說法,男人不會白作工,他必將收穫沉甸甸的穀物。

  

  這是愛德華·蒙克的《吶喊》,是表現主義最著名的作品,1895年拍賣時,創價格最高的紀錄。

  大部分人能感受到恐懼的情緒。顏料好似熔岩一樣,四下里瘋狂流淌。在這沒有盡頭的橋上,一個男人舉起雙手,縮成一團,像風中的一片葉子。

  作者提醒我們注意畫面的流動感,蒙克的構圖非常簡潔,只有少數幾種元素,他想要表現的是:現實像海潮一樣退去,剩下的只有焦慮感。

  100年後,我們仍然感同身受。

  

  

  讀這兩本書會發現,滿足世人的獵奇心理,八一八名畫背後的香艷野史,那絕對不是作者寫作的目的。

  儘管是寫給普通大眾的讀物,但基於專業的知識背景,她的態度是嚴肅認真的。因此,有關畫的歷史、風格、象徵和構圖等方面的問題,弗朗索瓦絲·芭布–高爾適當選擇了一些,放在了每幅畫作的分析之後。

  她說:了解這些,和第一次跟某人見面之前,先了解一下這個人的過去,是一個道理。

  

  兩本書均採用藝術紙、全彩印刷,畫質精美,手感舒適。

  

  裝訂方式為鎖線露背裝,可以完全攤平閱讀。

  小編覺得,看這兩本書,不僅能漲姿勢,甚至有助於家庭的藝術啟蒙。

  有專家評價為證:

  人們,特別是兒童和少年,接觸經典藝術最大的障礙來自心理的恐懼,似乎那些大師的作品高不可攀。克服心理障礙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直接去感受,去與作品、作者對話。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邵大箴

  歷代大師們創造的藝術品,我們都是可以看懂的,不那麼高深莫測。怎樣去有效地觀看、饒有興味地去品嘗,聽聽專家們的指導十分有益。在這方面,「藝術眼」系列叢書給我們提供了十分方便的條件,是家長和孩子們的好讀物。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奚靜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5 10: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