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爭鳴|胡適的文言文、白話文水平如何?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1-29 05: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時東陸 愛思想網

  

  胡適(1891-1962)

  時東陸,愛思想網專欄學者。 美國馬薩諸塞大學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t Amherst) 物理碩士,工學博士。現任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終身正教授。曾任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研究員8年。目前擔任NANO-LIFE 主編,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C  和 Journal of Nanomaterials  副主編。

  愛思想網授權首發,轉載須取得授權。本文不代表愛思想網觀點。

  胡適先生的大名與白話文緊密相連。而他1917年在《新青年》發表的文章《文學改良謅議》,雖然不是學術論著,在影響上卻遠遠超過他的博士論文:《先秦名學史》。目前關於 "五四" 以及白話文運動的論著浩如煙海,亦不是本文的目的。筆者希望探討胡適時代的文言文,以及文言文向白話文的轉折和演變。更有趣者,胡適先生的文言文如何?他是否具備嫻熟撰寫文言文的能力?既然他撰文大肆評擊文言寫作,宣揚白話文在文學以及文化上的深遠意義,那麼,我們不妨好奇他寫《文學改良謅議》時(1917 年)白話文的水平。讓我們走近胡適先生,看看這位中國近代絕頂名人到底是如何精彩。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關於文言文的寫作。哪些人具備文言文書寫的能力,尤其可以嫻熟的書寫文言文?搞文字的人有體會,無論寫什麼文字,必須有一種基本文字做基礎。比如雖然母語為英文的人,如果要寫好英語,最好有拉丁文的基礎,因為大約有30%的英文源自於拉丁文。對於中國人,如果英文好,中文也應該不錯。因為無論什麼語種,在語言結構,組織,語氣,辭彙,選詞,詞義,溝通等許多方面上是相通的。因此,如果我們把白話文比擬做現代英文,而文言文當作其基礎的拉丁文,我們甚至可以做這樣的結論,如果要書寫上乘的白話文,必須有很好的文言文訓練。因為詞必達意,最為精鍊的文字來自文言文。現代文字里很多辭彙都來自古代文言文,它們在中文裡具有十分精準的字意和典故。

  歷代各王朝為了撰寫詔書,告示,法典,條文,記錄,必須雇傭專職的文人寫手。他們經過嚴格的文字書寫訓練之後,方可以文言文寫作具有結構嚴謹,含義清晰,行文規範的文字(當然還包括書法)。而文字的繁體化(繁瑣化)正是歷代王朝壟斷權力的獨特手段。他們甚至雇傭文人,專門把漢字結構設計的更加複雜,從而使得民眾無法輕易掌握,致使中國歷史上僅僅十分少數的人可以識字,以此達到壟斷的目的。而雇傭文人,往往聽命皇室,附庸權勢,進而把文字,文言弄得幾乎無人可識。舊時代的科舉和私塾的目的因而也十分明了:仕途。因為皇室和官府需要具備文言文寫作能力的官宦,所以私塾的基礎課便是文言文與書法。而科舉的所謂"三級四試"一定是以文言為書寫形式的。一級為院試,考中為秀才;二級為鄉試,考中為舉人;三級為會試和殿試,考中為進士(進士第一名既是狀元)。而仕途最基本的表現形式,不僅僅是做官。因為即便沒有考上官,而是只要考中了秀才,就可以脫離平民階層。這就是舊時代中國教育的主要目的。

  民國初年的文字從現在的眼光分析,很可能發生了一種混亂,那就是文白混餚,文不文,白不白,就連文化大師胡適本人都難於倖免。他在那篇著名文章《文學改良謅議》,里說:

  "當是時,中國之文學最近言交合一,白話幾成文學的語言矣。使此趨勢不受阻遏,則中國幾有一'活文學'出現,而但丁、路得之偉業, (歐洲中古時,各國皆有俚語,而以拉丁文為文言,凡著作書籍皆用之,如吾國之以文言著書也。其後義大利有但丁諸文豪,始以其國俚語著作,諸國踵興,國語亦代起。路得創新教,始以德文譯'舊約'、'新約',遂開德文學之先。英、法諸國亦復如是。今世通用之英文'新舊約'乃一六一一年譯本,距今才三百年耳。故今日歐洲諸國之文學,在當日皆為俚語。迨諸文豪興,始以'活文學'代拉丁之死文學;有活文學而後有言文合一之國語也。) 幾發生於神州。"

  現在"國語"這個詞經常與"普通話"混餚。但是胡適先生在100年前已經為 "國語" 定義: "言文合一之國語也" 。這裡的 "言" 字意指 "白話語言" 的 "言" ,有 "講話" 或者 "口語" 的意思在裡面。而 "文" 字即文言文的 "文" ,有 "書寫" 和 "文章" 的含義。當時的文學小說就是白話文,而官樣文章使用的則為文言文。但是,《文學改良謅議》的書寫風格是典型的言文合一(又說:文白合一)。文中的描述,有些近似今天的現代語言,比如: "不摹仿古人," "不作無病之呻吟。" 但是該文通篇之乎者也:"廣義之典非吾所謂典也,"" 今人猶有鄙夷白話小說為文學小道者,不知施耐庵、曹雪芹、吳趼人皆文學正宗,而駢文律詩乃真小道耳。吾知必有聞此言而卻走者矣。"

  眾所周知,白話的書寫形式早已用於古典中文小說中,比如《水滸》,《西遊記》,《紅樓夢》,《拍案驚奇》,《二十年目睹之怪狀》。紅樓夢裡面的文字,平鋪直敘,通俗易讀,同時又文采斐然,幽默風趣。

  《紅樓夢》節選:

  "黛玉因問: '這也是舊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 '你這麼個人, 竟是大俗人, 連水也嘗不出來. 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著, 收的梅花上的雪, 共得了那一鬼臉青的花瓮一瓮, 總捨不得吃, 埋在地下, 今年夏天才開了. 我只吃過一回, 這是第二回了. 你怎麼嘗不出來? 隔年蠲的雨水那有這樣輕浮, 如何吃得'。"

  曹雪芹先生的時代比胡適先生的早一百多年。奇怪之事:既然胡適先生如此推廣白話文,反對鄙視曹雪芹等文學小說作家,為何此文不以白話為主?如果《文學改良謅議》完全以白話文書寫,豈不可以作為白話文的典範供世人效仿?難道那時的胡先生不會像曹雪芹那樣用白話文寫作,還是因為必須附庸潮流,以"言文合一"的形式寫作?或者,胡適先生文言文,白話文兩者都不嫻熟。可以推測,胡適先生是在1917年回國之後才逐步開始 "學著"用白話文寫作的。因為那個時代,能嫻熟地以白話文寫作的人也應該不多。

  中國歷史上小說不入流,因為是官運不佳的文人而為,比如施耐庵,羅貫中,曹雪芹。沒有官位,他們就不需要以文言寫作。小說都是以白話在民間流傳。文言文是官場的文字,為士大夫所用。而白話文是民間的文字,它們都由文人創作。區別是前者官運享通,後者官場不得志。白話文為官宦文人不齒,因為白話文是失敗者與草民用的文字。因此,一個人的文字,也是他的地位象徵。一個有官爵的人何以用白話寫作,豈不降低身份?

  文言文在學術界的定義分為深文言和淺文言兩種。前者以先秦的上古漢語做基礎,而後者則依魏晉時期的中古漢語為準則,一直延續到清末。對於早期的深文言,筆者認為可以定義其為"古典文言文"比如像《淮南子》這樣的文字。而清朝末年的淺文言則可定義為"近代文言文。"因為無論從書寫語氣到用詞結構,兩者都有明顯不同。而"近代文言文,"已經日趨淺顯,甚至"白話化。"

  清末時的"近代文言文"可以從當時的《申報》窺見一斑。1874年2月26日,《申報》所選錄的《華字日報》有名為《將軍澳罷市》一文:

  "距港之東有將軍澳者,一小村也。土人負販其間,漸成市廛,近來諸物雲屯,頗稱暢旺,朝廷立有營汛於此。設官守土,職有專司,邇日粵海關部派有巡船至此緝查。蓋以防商舶估帆,道經其地者,或有偷漏也。是亦重國課之一道。"

  非常有趣的是,同時期的申報所登廣告卻已經十分白話:"本館刊印告白第一日每字取錢五文第二日至第七日按日每字取錢三文第八日起按日每字取錢二文半結算字數先以五十字之處為率多則以十字遞加此啟。"看來,廣告必須廣而告之,文字則需要淺顯易懂,沒必要舞文弄墨的寫文言官樣文章。通過此我們也可以知道,文言文的讀著大多是官宦和文人。而廣告白話文的讀者多為可以"識字"的平頭百姓。

  而戰國時代的"古典文言文"與清代的"近代文言文"區別明顯。比如墨子寫的《公輸》。

  "。。。於是見公輸盤。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4)。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餘(5)。公輸盤詘(6),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問其故,子墨子曰:"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殺臣,宋莫能守,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雖殺臣,不能絕也。"楚王曰:"善哉!吾請無攻宋矣。"

  翻看上世紀初的書報,比如當時著名的《大公報》文字,雖依然文言兮兮,風格卻相似胡適《文學改良謅議》那種所謂"言文合一"的"國語,"現代人不需要翻譯,基本可以讀懂。1903 年1 月13 日,創刊僅僅半年的《大公報》刊登"來稿",專論世界人類之分種:

  "十九世紀之時局,白種競爭之時局; 二十世紀之時局,白種與各色種族競爭之時局。時代不同,故言論不同。今勝於古,有定然也。今日之時局,天演學大明之世界也。昔以皮色骨法分人種,但僅分人種之區別,無所謂高下; 今以文野之程度定高下,則又天演發達之時代不得不然者也。"

  筆者認為,這種日趨"白話化"的"近代文言文"寫法是當時書面文字的主流形式,也代表一種從文言到白話的演變過程。果然,才不出十幾年,大公報的語言形式已近現代白話。

  1917年1月10日,《大公報》在報頭顯著位置刊出《本報特辟教育實業專欄預告》:

  "本報同人以為今日救國大計惟在教民、富民,故教育實業乃國家存亡的關鍵。擬即日於本報特辟教育實業專欄,廣搜名家論著介紹、調查報告,披露各種成績,以供愛讀諸君參考。……"

  再過20年,抗戰爆發,《大公報》的文字已經和今天幾乎沒有區別。1937年7月《大公報》刊登《蘆溝橋畔》:"八日夜間,陰森的永定河面,隱蔽了數百衛國英雄之潛行,一剎之間,雪亮的大刀從皮靴中解脫,但是聽喊聲與刀聲交響於永定河上。。。"

  這種從文言到白話的演變可謂與胡適先生的推動不無關係。但是,文言文絕不是像胡適否定的那種"死文學,"而其之美妙在民國初年的小學作文里躍然紙上。以下是民國初年高小學生的文言文作文,文字上妙趣叢生,甚是可愛,寓意上也頗為獨到(文字大約寫於20-30年代,摘自1946年再版《中學生文選》)。

  "某月某日,校中放假。課餘在家,殊無聊賴。聞街外有賣花之聲,遂知春日已至。披衣出外,不覺步至山下,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再前行,青山綠水,白鳥紅花,楊柳垂綠,桃梅堆錦。仰望白雲如絮,俯視碧草如氈。見有茅亭,乃入座。未幾,炊煙四起,紅輪欲墜,乃步行而回。就燈下而記之。" (廣東番禺三區南田小學 盧焯坡)

  "星期之日,偕友某君作公園之游。時則春風和煦,園花盛開,草木青蔥,群鳥飛鳴,遊目騁懷,至足樂也。至音樂亭畔,聞有樂歌之聲,自放音機出,因與某君駐足聽之。既而環遊公園,乃知音機之設,遍於園中。公園之大,一人歌之,千萬人得而聽之。與民同樂,其斯之謂歟?游罷歸來,因為之記之。" (廣東番禺三區南田小學 黎壽泉)

  "某星期日,學校放假。吾謂友曰:"時當春日,江水清澈,而江邊之景又可玩賞。吾友可往江邊垂釣否?"友曰:"可!"乃持竿而行。沿途縱觀春景,時則桃紅柳碧,草長鶯飛,顧而樂之。不覺已至江邊矣,余與友乃於垂陽下,選釣魚磯而坐。則見浪花四散,水天一色,真奇觀也。友乃以手持竿,垂於江中。未幾,釣線一動,手舉竿,遂得一魚,魚屢躍而不得脫。余見友得魚甚喜,余又持竿釣之,終日不獲一魚。友笑謂余曰:"事必學而後能,垂釣亦猶是也!"余曰:"然!當靜心以學之。"余遂歸,乃留友於吾家宿,遂將魚烹而食之,味甚鮮美。吾因謂友曰:"今日得魚之時,魚躍亦可憐否?"友曰:"彼貪餌而來,是自取也!然貪餌而致死者,豈獨一魚也哉?" (四川郫縣縣立第四小學 劉在鎔)

  《新撰國文教科書》第七冊課文《水仙花》更是精彩:

  早春時,窗下置水仙一盆。父命二子,各作短文記之。兄之文曰:"水仙為多年生之草。葉細長,有并行脈。莖生於葉叢之間。花為傘形,其色白,別有杯形之副冠,色黃。其地下莖為塊狀。 "弟之文曰: "今有仙子,姿態楚楚。帶裊,裙長,凌波無語。名曰水仙,真無愧也!"父見之曰:"兄所作,科學家之文,弟所作,文學家之文也。 "

  以上高小生的文言習作,筆者認為應該定義為"現代文言文。"因為產生的年代(20年代)對應於世界的現代主義時期。雖然文鄒鄒,但也言兮兮,幾近通俗。這些"現代文言文"生機勃勃,豐富多彩,寓意深厚,文風古樸,韻味無窮,是現代與古典文字的珠聯璧合,一點也沒有"死文學"的八股味道。但是,一場白話文運動斷送了中國的現代文言文。

  從以上各種文言文的結構分析,我們發現從"古典文言文" (比如《公輸》)演變到"近代文言文"(比如《將軍澳罷市》),再發展到現代文言文(比如《水仙花》)是一個正常的文字蛻變過程。這些文字形式承前啟後,古今對仗,運應時代,相互貫聯。我們因此發現,到了上世紀初的現代主義時期,中國的文言文在結構與文法上已經相當成熟,無論在文學創作還是媒介交流上都可以不斷發展,進而普及推廣,自如運用。同時,現代文言文在寫作風格與文學創作上也可以富於很大的想像與創造空間。

  正是因為百年前一場五四運動,讓今天大多數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再無此文言寫作能力。否則,如果今天的人們能夠用"現代文言文"寫作,創作,將是一種中國文學,文化何種燦爛的情景。試想,如果今天選擇某些學校,把文言文作為國文系的必修課與寫作課,一定可以培養出國學深厚的學者,並可以創作出更為具有中國文化內涵的文字和文學。其實白話文已經與文言文共存千年,兼收並蓄,相輔相成,完全應該同時并行。

  一個胡適,讓其夭折,實為可惜,中國現代文學文字之巨大損失也,嗚呼!

  胡適先生在《文學改良謅議》文章里說: "故今日歐洲諸國之文學,在當日皆為俚語。迨諸文豪興,始以"活文學"代拉丁之死文學;有活文學而後有言文合一之國語也。"

  其實,當今各西語種,並非俚語,它們有十分正式的官方寫法。甚至有人認為,越正式的書面英文,包涵拉丁文的成分越多。有趣的是,在日本與韓國,也有類似的說法。即在學術論文,尤其歷史論著里包涵的漢字越多,越具有深度和分量。

  而當今西方語言學界公認,拉丁文從來沒有"死亡,"而僅僅是發展和演變成 "Romance Languages," 包括葡萄牙語,法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羅馬尼亞語。或者可以說以上這些語言就是現代拉丁文的表現形式。同時,許多拉丁文又存活於當代英文。西方很多學校要求拉丁文為必修課。而拉丁文不僅是今天梵蒂岡的官方語言,也是醫藥學,生物學的主要術語。

  英語從古英文(Old English),到中古英文(Middle English),再到16世紀后的文藝復興英文(English Renaissance) 都是一個語言發展的演變過程。中古英文聽上去很像德文,而到了莎士比亞時代的英文,幾乎可以與現代人對話了。我們無法說,因為我們今天講的不是中古英文(央格魯-撒克遜英文)所以判定它已經"死亡了。" 語言就是文化,而文化只能在發展中推演, 變異。

  那麼胡適先生的文言文與白話文水平又如何呢?

  我們首先回顧一下胡適先生的生平。據中文維基百科介紹:

沙發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1-29 05:42 | 只看該作者

  "1891年12月17日未時,胡適生於江蘇川沙縣。1893年,隨母去台灣其父胡傳任所。1895年因甲午戰爭而隨母親離開臺灣回上海,后回祖籍安徽績溪上庄,進家塾讀書。其父胡傳病終於廈門。

  1904年與江冬秀訂婚,從三兄到上海,入梅溪學堂。1905年,進澄衷學堂。1906年,考取中國公學。1908年,入中國新公學,兼任英文教員。1910年留學美國,入康乃爾大學選讀農科。1915年入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師從於約翰·杜威。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同年,通過哲學博士學位的最後考試,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參加編輯《新青年》,回安徽績溪與江冬秀結婚。"

  根據以上資料,我們可以對胡適的教育經歷,尤其國文教育經歷加以歸納。他大約在幼年受過家塾教育。1905年12歲左右進澄衷學堂讀初中。1908年16歲進入中國公學。1910年18歲時留學美國,在康奈爾大學讀農業本科專業。1915年23歲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哲學博士,1917年25歲回國在北京大學任教授(所以中國25歲就當大學教授已經有100年傳統,還是名校,各位不用奇怪)。

  我們再來考證一下所謂家塾。按照百科百度介紹:

  "私塾的學生多六歲啟蒙。學生入學不必經過入學考試,一般只需徵得先生同意,並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聖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個頭或作一個揖后,即可取得入學的資格。私塾規模一般不大,收學生多者二十餘人,少者數人。私塾對學生的入學年齡、學習內容及教學水平等,均無統一的要求和規定。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有我國古代通行的蒙養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千字文》,以及《女兒經》《教兒經》《童蒙須知》等等,學生進一步則讀四書五經、《古文觀止》等。其教學內容以識字習字為主,還十分重視學詩作對。私塾的教學時數,一般因人因時而靈活掌握,可分為兩類:"短學"與"長學"。教學時間短的稱為"短學", 一般是一至三個月不等,家長對這種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學生日後能識些字、能記賬、能寫對聯即可。"

  根據以上胡適生平推知,他大約在6-12歲受到本地的私塾教育。從私塾教育內容,以及年齡段分析,胡適的幼年時期所接受的屬於兒童啟蒙教育,以識字,道德教育為主。而以上列出的兒童教材並不屬於深奧的文言文,比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千字文》之類。

  我們再來看他的中學教育。澄衷學堂據維基百科介紹:

  "《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是由晚清上海新式學堂澄衷蒙學堂的校長、教育改革者劉樹屏組織編撰的一套漢字教科書,"專爲小學堂訓蒙而作"。該書收錄了三千二百九十一個常用漢字、七百六十二幅插圖,注重中國傳統小學的教學方式,也引入了西方的科學知識。"

  從以上解說可以看出,澄衷學堂也屬於兒童啟蒙類教育,以識字為主。但是從教學方法上已經開始引進西式教育的內涵,或者是現代普及小學的稚形。因為在清代,中國還僅僅是以私塾為主的兒童教育。《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屬於"說文解字類的書籍。"簡說。為十歲以下學生而設。先釋音。注音某。或注某字某聲。均依字典。次釋義。務以以語剖晰之。次引證。舉其與他字聯綴者。字或有兩音三音備載之。惟生僻者不載。" 因此可以認為,胡適早期教育,在進入澄衷學堂之後,開始受到西式教育的影響。

  他在1908年進入中國公學。這是一所更為西式的學校,在類型上接近與我們現代的高中。維基百科介紹:"中國公學是中國最早的大學(公學為大學預科或中學)之一,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創立於上海,同年4月10日正式開學,共招學生318人,分大學班、中學班、師範速成班、理化專修班。1906年至1909年,胡適曾在這裡讀書。"

  很顯然,這是一所中國現代教育史上最早的西式學堂。當時中國興辦西式教育,受到美國所謂實用主義思潮影響。當時科學教科書多為譯著。所用語言,比如物理化學,應該更為現代,淺顯。在這個時期,胡適可能是最大程度地受到中國文學和中國文字,在中學水平的初級訓練。

  191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一套《共和國教科書國文讀本》供中學四年用。其中收入許多中國歷史上的名文,比如《小石潭記》,《阿房宮賦》。還有唐宋元明清的詩文,包括姚鼎,梅曾亮,曾國藩的文章。聯想到今天中學語文教育,雖然在篇幅上大大減少,但是卻不乏古詩古文,名人舊作。但胡適已經在1910年已經離開國內。因此他並沒有讀到這些課本。

  和今天的許多青年人一樣,高中畢業后胡適在18歲那年(1910年)赴美留學,整個本科四年是在美國康納爾大學讀的。他的留學經歷對今天的青年人來說,並不陌生。從今天的學生來觀察,我們知道,那些在美國讀本科的學生英文一般比在國內的學生好一些,是因為環境使然。但是那些國內中學畢業就留美的學生,他們的中文教育在高中之後基本停止。

  因此,25歲時歸國的胡適,在語文上屬於可以書寫"言文合一"的"國語"水平。他與當時的文學界學者,比如吳宓、黃侃、林紓、梅光迪等人相比,在工詩古文辭各領域肯定不是一個等級的。因為胡適畢竟不是專攻文學與文字的專家。即便對於哲學專業,也僅僅在哥倫比亞大學學了兩年時間,而且是美國英文系統。儘管他少年受過很好的私塾與中學教育,但基本屬於中文初級教育。在對文言文的理解,旨造,運用方面,與當時語言文學界的著名專家學者很難相提並論,尤其像林紓與梅光迪這樣的專門研究文學的學者。怪不得,這些中國文學界的資深學者們對胡適推廣白話文嗤之以鼻。試想,就是今天一位25歲僅僅在美國讀了兩年非文學專業的研究生,居然一回國就在文學與文字上呼風喚雨,那些資深教授如何容的了他?

  胡適先生至今留下極少的文言文寫作。筆者僅僅查到一篇胡適1923年為劉文典的《淮南鴻烈集解》所寫的序言。通讀這篇胡適先生現存的文言文作品,發現其寫作風格十分古舊,反應出他1910年出國前所學的清末文言文寫作傳統:古板範式,咬文嚼字,八股十足,毫無生氣。平心而論,那篇《水仙花》遠勝這篇序文。因此可以推論,即便是文言文,在民國初年,比起清朝末年也得到很大的發展,可惜很快夭折。

  另外,這篇文言文的序言離胡適1917年寫《文學改良謅議》已經過去6年時間。既然胡適先生如此推崇白話文寫作,為何6年之久,自己還如此之乎者也地用文言寫序文,豈不違反初衷?但除此之外,再未見到胡先生的任何文言文論作發表。

  梅光迪先生素有 "述而不作" 之稱,惜墨如金,著述很少,卻留下六篇文言文:《崐有翁六十壽序》、《正和翁七十壽序》、《雙谿老人七十壽序》、《楚白先生傳》、《香署先生傳》、《岩山先生墓表》。(梅光迪先生僅比胡適先生大一歲)。

  而魯迅先生也在胡適留美后的那年(1911年)用文言文寫過一篇名為《懷舊》的小說(僅此一篇)。舊時的小說大多以白話文居多。魯迅先生以白話文寫小說不知是故弄風雅,還是標新立異。

  《懷舊》節選:

  "吾家門外有青桐一株,高可三十尺,每歲實如繁星,兒童擲石落桐子,往往飛入書窗中,時或正擊吾案,一石入,吾師禿先生輒走出斥之。桐葉徑大盈尺,受夏日微瘁,得夜氣而蘇,如人舒其掌。家之閽人王叟,時汲水沃地去暑熱,或掇破几椅,持煙筒,與李嫗談故事,每月落參橫,僅見煙斗中一星火,而談猶弗止。。。"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也能鄒。"一個人可以閱讀大量詩詞和古文,但是不一定能夠創作,因為閱讀屬於被動學習,而寫作是個人主動創作,是兩個根本不同的概念。現在有一個電視節目叫《中國詩詞大會》。參會競爭者可謂絕對熟讀唐詩宋詞,可以倒背如流。但是,他們未必會自己創作,書寫。筆者認為這種競爭缺乏對參與者創作能力的評估,因此意義不大。舊時代文人,比如紅樓夢裡的角色們,以詩社形式相聚,即時作詩,繪畫,才是真正的水平。背詩再好,記憶力再強,也不是個人的想象和創造。因為,寫作就是創造。

  我們再來看胡適先生的白話文寫作。《文學改良謅議》應該代表胡適先生中國文字書寫的能力和風格,是他最為典範的"言文合一"文章。而裡面的"白話部分"實屬很不成熟的白話文形式。而他後來的白話文代表作,比如《母親的教誨》,更加幼稚,比起早他一百多年的曹雪芹已是天壤之別。

  《母親的教誨》節選:

  "每天,天剛亮時,我母親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從不知道她醒來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對我說昨天我做錯了什麼事,說錯了什麼話,要我認錯,要我用功讀書。有時候,她對我說父親的種種好處。她說:「你總要踏上你老子的腳步,我一生只曉得這一個完全的人,你要學他,不要跌他的股。」她說到傷心處,往往掉下淚來。到天大明時,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學。學堂門上的鎖匙放在先生家裡,我先到學堂門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裡去敲門;先生家裡有人把鎖匙從門縫裡遞出來,我拿了跑回去,開了門,坐下念生書。十天之中,總有八、九天是我第一個去開學堂門的。等到先生來了,我背了生書,才回家吃早飯。。。"

  筆者依此推測,民國初年的寫作者與普通讀書人,包括那些推廣白話文的文人,可能文言文,白話文二者都不嫻熟。前者因為閱讀多但寫作少,後者是由於普通讀書人還沒有撰寫白話文章的經歷和習慣。而當時無論是文言文還是白話文都沒有普及的教育。一個人的寫作能力和嫻熟程度與他的寫作量有關。今天的大眾由於各類電子軟體與通訊工具的極度發達,有很多書寫的機會和需求。因此大多數人都具備基本寫作的能力。而由於密集頻繁的寫作和閱讀(比如微信和簡訊),使得人們的寫作能力很快提高。這種情形在民國初年肯定是不具備的。那時的人們和現代的比起來,寫作量應該相對少的多。

  由於大眾在民國初年都剛剛開始用一種新的,還不十分確定和習慣的方式寫作(白話文),因此當時經歷過一個現代文學和文字的 "混亂時期。" 即便是魯迅先生的白話文,今天讀起來也不甚流暢。因為無論是胡適還是魯迅,他們都沒有系統的白話文寫作學習與寫作經歷。當時也沒有白話文的標準和範式。他們讀的都是私塾文言文,沒有學過,寫過白話文(因無師可教)。他們是自從寫作開始之後,才逐步摸索,試探,學習使用白話文寫作的,因此生疏。而他們的文字,這就是那個時代的文字,一種新型的中文寫作方式,一種現代書寫語言的稚型,也極為富有創造力。但是,中國的現代文學就是在這種讀起來還不十分流暢的句型和文字中發展起來的。

  胡適在《文學改良謅議》里寫到:"當是時,中國之文學最近言交合一,白話幾成文學的語言矣。使此趨勢不受阻遏,則中國幾有一"活文學"出現,。。。"說明當時的白話文已經普及起來。現在從申報和大公報文字的演變中也可以看出,即便是書面文字,已經流行白話寫作。只不過頭版的官樣文章,重大新聞多用文言形式,以表正式。而民間小文及廣告則多於白話發表。百年前中國的教育畢竟十分不普及,不要說可以通曉文言文的人不多,識字者也極少。而為了發展媒體書報,必須採用更為淺顯的文字方式。隨著媒體發展,民眾閱讀量不斷增加,而白話寫作就逐步成為最為有效的書寫形式了。因此可以認為,未必是由於《文學改良謅議》才導致白話文的推廣。

  自胡適先生1917年發表《文學改良謅議》至今,已經過去整整100年。而中國的文學與文字早已進入所謂 "微信時代。"人人繕寫,提筆成章,古字失意,新詞亂編。人們很難再從當今文章的字裡行間體會,感悟中國文化與文學的精髓和內涵。但是,文化的熏陶與感染卻可以從閱讀並寫作一篇文言文開始。而中國文化的結構與精髓也可以在文言文中得以長久的維護。

  筆者因此呼籲中國的教育界學術界重溫文言傳統,開展,建立現代文言文。並鼓勵現代人與媒體按照需求選擇性地以文言形式寫作,實行文白共存。我們完全有可能在百年後的今天開始普及當代文言文。

  著名導演姜文在這一點上做了極好的嘗試。在一封給葛優的邀請信上,他洋洋洒洒,大肆文言:

  優優吾兄:

  壺口一別,竟有二七。春風秋月,楊柳依依。雖謀面不勤,卻心存惦記!吾兄凡新作問世,愚弟必爭先讀之。兄之身手爐火純青,每令愚弟嚎啕大悅。才驚四海,譽享中外。喜甚幸甚!

  新片籌備井然,故事隨信奉上。精華仍在提煉,腳本即將出膛。人物之妙,驚古爍今。且為兄之發揮,提供遼闊疆場。

  深信此角,必能助兄,繼往開來,再創輝煌。屆時億萬女粉,翻江倒海,拋家舍業,秋波明盪,不亦艷乎?

  縱使,狡兔八窟,數易家宅,亦難阻。擁躉之風暴,優黨之痴狂!直落得,隱身天涯,革面洗腸,不亦喜乎?

  吾兄片中雖無艷星共枕,但有愚弟陪床。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耳鬢廝磨,卻非斷臂,不亦騷乎?

  新片除卻愚弟之外,尚有發哥亮相。左右拱衛,冬暖夏涼。不亦樂乎?

  喜騷艷樂,應有盡有,攬得雎鳩淑女,亮亮君子何求?聞聽吾兄將至,同仁上下,無不開顏。鬚眉腳撲朔,巾幗眼迷離。鼓瑟鼓簧為兄弟,磨刀霍霍向豬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悠悠我心,青青子衿。恰逢瑞雪早春,恕愚弟威逼利誘。皆因愛之心切,盼之心癢。江東渭北,春樹暮雲。書不盡言,晤面詳之。

  草此即問,全家均安。

  愚弟姜文

  筆者認為,以上邀請函是"現代文言文"絕妙範本,應該為世人效仿。從文字的風格,文采,內容上都頗有新意,所謂舊壇裝新酒,已經超過胡適時代的八股文言!

  後記 - 關於胡適的白話電文

  胡適最為著名關於文言文與白話文的故事莫過於一道電文。

  胡適:"。。。前幾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給我打來電報,邀我去做行政院秘書,我不願從政,決定不去。請同學根據我這一意願,用文言文編寫一則複電,看看究竟是白話文省,還是文言文省。"

  學生文言文電文是這樣寫的:"才學疏淺,恐難勝任,不堪從命。" 其實這種表述已經在今天的白話文中使用。筆者因此稱之為"現代文言文,"甚至可以歸其為"現代白話文。"因為我們今天的通信中如果用了以上語言,沒有人會覺得奇怪。

  胡適白話文電文:"幹不了,謝謝。"並以此嘲笑文言文繁瑣。

  其實,文言文才更為簡練,同時富有尊敬的語態:"敬謝不敏" (比胡適電文少一字)。

  電文絕不僅僅是用簡短的字數來傳達直接的信息,同時包涵了作者的態度,禮節,分寸,從而反應一個人的修養與水準。如果這個故事屬實,要麼胡適先生文言文/白話文功夫未到家,要麼他在偏執地狡辯。

  2016年11月5日初稿,於同年感恩節完稿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11: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