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看不懂的留守兒童「銳減」5000萬

[複製鏈接]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16-11-14 06:0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6-11-11 16:32:53

最近,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通報了一個數據,稱目前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是902萬人。而此前有研究報告推算的數據是6102萬人。為此,新華社發文追問,農村留守兒童為何「銳減」5000多萬?

對這5000萬的懸殊差距,民政部相關負責人有兩點解釋:一是留守兒童的絕對數字確實少了,或者孩子跟父母進城,或者父母返鄉;二是統計口徑有變,核心差別在於過去父母一方外出孩子就算留守,現在要父母雙方外出才算。

留守兒童的絕對數據是不是真的「縮水」如此厲害?儘管很多人認為這不符合自己的觀感,但質疑歸質疑,沒有更權威的調查之前,不能輕易論斷其是「數據造假」。對於統計口徑的變化,質疑的聲音也不少,覺得這有掩耳盜鈴之嫌。統計留守兒童的數據,是為了更準確地掌握現實情況,為改善公共服務提供參考。數據本身的多寡沒有意義,重要的是探討數據背後那些孩子需要怎樣的幫助。如果只為了追求數字好看,如有些網友調侃的,把留守兒童這個詞「消滅」,把數據變成零都沒有問題。

而比人為降低留守兒童數據更遭質疑的,是相關部門負責人對於留守兒童父母的苛刻。他們稱在摸排中發現農村家庭監護缺失問題比較突出,個別外出務工父母缺乏監護責任意識,任由年幼的未成年子女獨自生活。如果真的只是說「個別」,當然沒什麼奇怪的。無論城市還是農村,都難免會有主觀上逃避責任、不願擔負監護之責的父母,但在數百萬、上千萬的留守兒童面前,討論這「個別」有什麼意義?重要的是看普遍性的問題。

要說上千萬的農村父母,都不願承擔監護責任,未免太過挑戰人倫常理。事實上,多數農村父母之所以要到城市,去吃農村人沒吃過的苦,去干城裡人不願乾的活,正是為了給自己的孩子創造更好的條件;之所以不把孩子帶在身邊,不是他們不想,而是不能或者不敢。他們邁不過徹底變成城裡人的門檻,沒法讓孩子在城裡過上穩定的生活,所以,兩地分居、忍痛讓孩子留守,通常是「性價比」最高的不得已選擇。

雖然城鎮化的整體步伐在加快,但正如有專家所言,土地的城鎮化、房地產的城鎮化,步伐遠遠超過人的城鎮化。很多在城裡打工,看起來像是城裡的人,實際上「根」還在農村。而且,越是容易找到謀生崗位的特大城市,如今越是對「外地人」採取排斥態度。尤其是對解決留守兒童至關重要的入學問題,更是呈現倒退態勢。現在外地戶籍的孩子,要在大城市入學,可謂難如登天,或者即便勉強入學,未來升學考試,還有難關重重。對於未來本就沒有太穩定預期的打工者,有幾個敢把孩子帶進城市?在農村好歹還有學上,到了城市就真的只能當「盲流」了。

農村的很多問題,解決方案在城市。無論為自己還是為孩子,農村人進城已是不可逆的趨勢,最有效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方案只有一個——讓孩子能以儘可能低的成本跟父母進城。作為政府來說,最該努力的方向,也是敦促城市改變思維,儘快把公共服務和戶籍解綁,讓農村人擁有融入城市的可能,而不是怎麼努力都只能貼著「外地人」的標籤。而最該警惕的政府言行,就是既不打破城市越修越高的「門檻」,還要去責怪辛苦謀生的農村父母不回家承擔監護責任。

一直被朋友稱為小博士。其實就是書讀得多一些而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7 18: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