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僧肇話涅盤

[複製鏈接]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6-11-14 01:25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僧肇--年少家貧,以抄書維生,乃歷觀經史、備盡墳籍,精研《老》、《莊》,嘆曰:「美則美矣,然棲神冥累之方,猶未盡善也」。後見舊譯《維摩經》,始知所歸,因而出家。出家後,他「學善《方等》,兼通三藏」,才思幽玄又善談說,不到二十歲即「名振關輔」。後羅什至姑臧(今甘肅武威),僧肇自遠從之,什嗟賞無極。羅什被後秦國王姚興迎至長安,肇亦隨入,參預羅什譯場,詳定經論。與道融、僧叡、道生合稱「關中四傑
僧肇本人集中國傳統文化及印度龍樹的中觀學精髓於一身


現存藏經中題為僧肇所作者為數不少,但目前學界確定為僧肇所作者有:《般若無知論》、《不真空論》、《物不遷論》、《維摩詰經注》、〈百論序)、〈維摩詰經序〉、〈長阿含經序〉。〉。
陳朝時,出現《般若無知論》、《不真空論》、《物不遷論》及《涅槃無名論》合刊本,稱之為《肇論》,並附〈宗本義〉一文,慧達為之序,遂成為通行本。


涅盤是梵文nirvana的音譯 若從意義上去翻譯,即譯為「無為」或「滅度」,無為的意思是「虛無寂寞,妙絕於有為」,這表示涅盤沒有世間事物生滅變化的現象,但它也不是與世間斷絕,「妙」的意思是超越於世間而作用於世間,故妙絕於有為,表示涅盤不屬世間,但與世間有聯繫 滅度表示永遠脫離六道輪迴之苦

名言概念是就世間事物而設立的,涅盤超越世間,故不能以名言概念去稱謂,僧肇指出佛經中以有餘無餘稱謂涅盤,只是應物之假名,聖人出涅盤的狀態被稱為有餘涅盤,聖人入涅盤的狀態被稱為無餘涅盤,出或處,有餘或無餘,在聖人本身而言都沒分別,這都是世間眾生就自己所見,所想而安立的名稱。

世間眾生見佛陀已證涅盤,但仍身處世間的時候,稱之為有餘涅盤,到佛陀寂滅離世之後就稱為無餘涅盤,僧肇在這裡指出,這有餘涅盤,無餘涅盤,並不是代表聖人的狀態,就聖人自身而言,亦無有餘,無餘兩種狀態的分別,這些分別只是應物之假名。

本之有境,則五陰永滅,推之無鄉, 而幽靈不歇 則抱一湛然 五陰永滅 則萬累都損,萬累都損 故與道通洞,抱一湛然 故神而無功 神而無功 故至功常存 與道通洞 故沖而不改,沖而不改,故不可為有,至功常存,故不可為無。
大正藏 45。157下



這裡解釋為甚麼說涅盤非有非無,先說非有,倘若以有來說涅盤,則涅盤應具五陰 這「有」是以世俗的概念來說,而世俗的有不外乎五陰,聖人入涅盤則永斷五陰,既無五陰,故不能說有。萬累是指一切煩惱 有情生命的煩惱都藏於五陰,故五陰永滅就不會再有煩惱 「通洞」即是「通同」無煩惱之障蔽故與道通達而同一。「沖」意謂虛空,不改即恆常。聖人在涅盤中與道通同,無事物的生滅,故為虛空而恆常 故不可說為有,說涅盤非無 因為其作用從不停止,從不停止故恆常不變,這作用應會世間萬物,卻不以此為功德,不為功德故為至高至廣的功德,故不可說為無。

僧肇在這裡以涅盤虛靈的性格說其為非有 而虛靈的性格與龍樹的大中觀的他空是相符合 涅盤無五陰 故不成為認識對象,因而說非有 另外,由於涅盤無五陰,故亦無五陰懾藏的煩惱。那何為:「萬累都捐,故與道通同」?因為煩惱是有情落入生死輪迴的原因,煩惱盡釋則脫離輪迴而回歸到作為本源和終極的道,因此涅盤亦為沖而不改,意思即虛空而恆常不變

「抱一湛然」,即是懷抱一相,寂然不變。這「一」不是數目義的「一」而是絕對的義。世間事物的相狀必在相對中呈現,涅盤是絕對,絕對的相即是無相

「神而無功,故至功常存「,」神「是指涅盤應會世間事物之作用手,世俗眾生應會事物,會生起作意之心,並以這種善行為功德,故眾生會以行善來積德,但涅盤應會世間,無鬚髮心動意,這種應會的作用是發自其本質 ,自然而行,故不以此為功德,即是」神而無功「


--待續------









我手寫我心!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沙發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6-11-20 04:3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6-11-19 15:41 編輯

夫涅盤之為道也,寂寥虛曠,不可以形名得 微妙無相, 不可以有心知 超群有以幽升 量太虛而永久 隨之弗得其蹤 迎之罔眺其首 六趣不能攝其生 力負無以化其體 潢漭惚恍 若存若往 五日不睹其容 二聽不聞其響 誰見? 誰曉?彌綸靡所不在 而獨曳於有無之表

(大正藏45。175 下)




這裡僧肇嘗試講述涅盤的性格 他形容涅盤無聲無形 不可以任何形相或名言概念去代表 「有心」是指世俗的認識心,認識心中呈現事物的形象 ,這就是知 但涅盤不成為世俗認識的對象,不在認識心中呈現,故不可有心知

「超群有以幽升」中所描寫的「群有」是指三界二十五有 三界就是欲界 色界 無色界 二十五有就是六根,六塵,六識再加上七大 楞嚴經里的二十五圓通就是把這二十五有圓通了。這二十五有是生命在大苦中的狀態,「超群有以幽升」就是超離大苦而高升至幽道。

「量太虛而永久」意思是涅盤不受時間和空間所限,「隨之」表示在其後,「迎之」表示在其前 「隨之弗得其蹤」表示找不到其後的蹤跡 「迎之罔眺其首」表示看不到它的開首,這兩句就是涅盤無始亦無終。

「 六趣不能攝其生」就是超越了六道輪迴,泯滅了生死之關

「力負無以化其體」,力負是指大自然的力量,在古印度哲學理論簡稱為「量」世間萬物之體皆在自然之力中不斷的變化,楞嚴經云:佛告大王。汝見變化,遷改不停,悟知汝滅。亦於滅時,汝知身中有不滅耶? 這就是「無以化其體」

「潢漭惚恍 若存若往 」這裡僧肇輾轉又把涅盤旋迴入世間里去 「潢漭」意為廣大無邊。楞嚴經云:麤為大地,細為微塵。至鄰虛塵,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析鄰虛,即實空性。阿難。若此鄰虛,析成虛空,當知虛空,出生色相。汝今問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間諸變化相。汝且觀此一鄰虛塵,用幾虛空,和合而有。不應鄰虛,合成鄰虛。又鄰虛塵,析入空者,用幾色相,合成虛空,「惚恍」就是無定所處但又無處不在,

誰見 誰曉,這都是入世所不覺也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3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6-12-4 01:15 | 顯示全部樓層
菩薩不入涅盤,皆因誓言度盡眾生,那麼菩薩如何處於兩者之間?可隨心所欲?故僧肇言:聖心無知,故無所不知,不知之知 乃曰一切知

僧肇的「般若無知論」就是知一切個別事情,而並非如世俗常人般以主客相對的方式達致,而是從事物的本質和緣起之理而達至天台宗的道種智 唯識學的|「妙觀察智,華嚴境界之事事無礙 滴水成大海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4 14:1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