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張守珪,名將外衣下的另一面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1-9 04: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歷史崔 中國歷史名人

  

  文/歷史崔

  上一集歷史崔講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孫子,李仁,因為永徽四年的房遺愛謀反,父親被殺,全家被流放到嶺南,在原始森林邊上,生活了三十年,期間送出去了很多特產,但是特產不賣錢,效果不大。

  直到李治死了,武則天掌握權力,才有了進入仕途,離開嶺南的機會。

  幾家歡喜幾家愁,和李仁不同,其他李姓宗室,遭遇的,都是生死考驗,琅邪王李沖、越王李貞,帶著家丁謀反,結果統統被殺,韓王李元嘉等四五位,沒出兵的王爺,照樣死了。

  為什麼單單李仁,那麼好的運氣?

  因為他會裝傻,會過日子,更會討好,會示弱,也會結交權貴。

  李仁的每一個動作,都向武則天傳遞了一種態度:我沒有威脅。

  今天歷史崔要介紹的人物,人際關係處理的也不錯,皇帝本人喜歡,皇帝身邊的人也喜歡,不過他能出名,也是有絕活的,那就是特別會打仗。

  這個人,叫張守珪。

  聊下面的話題前,先熟悉下前面的章節:

  1、李仁,武則天時唐朝宗室的黑暗歲月

  2、張守珪打敗契丹可突干,戰爭背後的故事

  3、蕭嵩:李隆基身邊一個會打仗的宰相

  張守珪,字元寶,山西人,還很小的時候,全家老小就搬家去了邊境。

  無論哪個朝代,能成為宰相,常規的途徑,是家裡底子厚,幾代都是大官,考上進士后,就平步青雲,這種最普遍,每個朝代都有,所謂的出身決定命運,但是到了唐朝,特別是唐玄宗時期,還有兩種:

  一是小吏出生,原本官不大,因為才華,和人際關係處理的好,一步步上升到了宰相,比如李林甫;

  第二種,是軍事出生,會打仗,大勝后,成為宰相,比如蕭嵩。

  皇帝對邊鎮將領的鐘愛,導致的結果,就是一大批的文人,都往邊境線跑,讀書做官太難了,在軍隊,讀書人算是稀缺資源,進入仕途更容易。

  

  也是在這個時期,出現了很多邊塞詩人,比如陳子昂、岑參、高適、王昌齡等等。

  機會多了,人就多了,旅館、酒店、日用百貨,這些配套設施,也開始出現,有人開店,就需要夥計。

  張守珪的父母,到了軍區后,幹嘛呢,還是打工,他們不會經商,做的,依舊是底層的工作,可以想象,成年後,張守珪會子承父業。

  參軍?還沒到時候。

  軍隊生活,危險性太高了,張守珪的第一份工作,是給地主家,做長工。

  因為長得人高馬大,身材好,在邊境生活,多少會學點武術,長工的日子,沒幹多久,去官老爺家,做了保鏢,兼職長工。

  張守珪的學習能力很強,在老闆身邊,怎麼拜訪上級,怎麼送禮,怎麼和同事打交道,都走了一個流程。

  這一段經歷,和一般從小就進軍營的武將,是有差別的。

  至於後來,怎麼就突然去參軍了,還涉及到另一個故事。

  史書記載,張守珪上班時間,走神了。

  老爺騎馬,累了,想休息,張守珪就去扶老爺下馬,沒扶住,馬蹭出去了,抓住的,只有老爺的新衣服,結果,破了,事後,把張守珪打了一頓,而且炒了魷魚。

  書上的故事,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或者和《白鹿原》里的黑子一樣,張守珪長得帥,又有力氣,把老爺家的姨太太給睡了,人成名了,曾經的黑歷史,洗洗就變成白的了。

  總之,張守珪失業了,官老爺的身份,是縣尉,得罪了縣尉,再在本地混,就很難了,沒有工作,生活一下就陷入了困境。

  為了麵包,也為了尊嚴,張守珪報名進入軍營,也方便,幾步路就到了,先體檢,合格后算是正式成了一名軍人。

  之後的生活,就是訓練,向左,向右,前進,衝鋒,陣型演練,依靠個人能力,被提拔為百夫長。

  

  在一次和主帥的聯合行動中,表現出色,直接升級,做了參軍。

  公元713年,張守珪人生第一次來到長安,向皇帝彙報工作的同時,轉達主帥要求增兵的請求,理由是吐蕃針對邊鎮,更頻繁的進攻,以及吐蕃軍隊的不斷壯大。

  當時的兵部尚書,是姚崇,也是唐玄宗第一任的中書令,權力很大。

  他欣賞張守珪,向皇帝親自推薦了他。

  對於邊境生活,李隆基也很嚮往,男人總有種征服的慾望,特別是在沙漠,這種感覺,特別棒。

  張守珪和皇帝的對話,很成功,中央的那些領導們,都記住了這個叫張守珪的年輕人。

  之後的日子,在兵部,時不時可以看到,關於張守珪的任免通知。

  某年某月,任命張守珪為瓜州平樂府任別將;

  某年某月,任命張守珪為濟南將軍,建康軍使,左金吾員外將軍。

  到了公元727年,時任兵部侍郎的蕭嵩,奉命出任河西節度使,面對吐蕃隨時可能爆發的戰爭,需要找一個將軍,鎮守第一戰線,瓜州。

  領導要用人,這時候知名度就很重要了,在小地方出名,是很容易的,但是要讓大地方的領導,都知道,就難了。

  張守珪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他見過皇帝,拜訪過大臣,而且蕭嵩還是他高了幾級的,直屬領導。

  這樣,張守珪去了瓜州。

  史書記載,張守珪到瓜州后,沒幾天,吐蕃兵就來了。

  上任刺史田元獻,已經被吐蕃活抓了,士兵們沒鬥志,仗打不了,張守珪開始玩心理戰,請了一群女人,在城牆彈著琵琶,跳著舞,自己坐在太師椅上,喝酒聽戲。

  前戲演完了,沒點真本事,吐蕃兵也看不懂,這唱的是哪出。

  張守珪讓部隊,都集中,躲在城后。

  吐蕃統帥看著,門后隱隱約約的人影,再加上刺史在牆頭喝酒唱歌,也蒙了,不會有埋伏吧。

  

  這個擔心從腦海里冒出來,越看越像,最後也不打了,帶著部隊撤退吧。

  撤退,也是有講究的,能帶著那麼多部下,吐蕃統帥也不傻,先撤退,如果是假埋伏,肯定沒人追上來,然後再捲土重來。

  張守珪沒給吐蕃機會,一看人跑了,把所有人都叫上,就是一陣追殺。

  城守住了,張守珪的捷報第一時間,送到了兵部,皇帝的賞賜也很及時,賜封宣威將軍,從瓜州刺史,變成了瓜州都督,地位和等級,都上了一個台階。

  有了這次勝利,蕭嵩可以從容的布置防禦,先害吐蕃主帥,再把邊境所有軍鎮,連成一線,公元730年,吐蕃向大唐,請求投降。

  公元733年,張守珪從河西,被調往幽州,防備契丹,特別是契丹軍區司令可突干。

  張守珪和可突乾的矛盾,歷史崔在講可突乾的時候,有介紹過,其結果就是,可突乾死了,契丹划入大唐版圖,從李盡忠時期的叛亂,算是被徹底平定了。

  這次勝利,唐玄宗相當高興,在年度總結的時候,準備當作典型,全國通報。

  於是,把張守珪,加上他的幾名副將,都請進了長安,先頒獎,也就是陞官,張守珪成了輔國大將軍,這已經是唐代正二品的武官了,除了這個,還有右羽林大將軍,在內宮當差;御史大夫,為進入內閣,成為宰相,打下基礎。

  然而,輝煌的背後,隱藏的,卻是巨大的危機。

  原來的老領導,蕭嵩,已經在公元733年,和他推薦的韓林一起,從宰相的位置上,退下來,職位變成,沒有實權的太子太師,而新上任的張九齡,或者李林甫,對於武將,都不待見。

  他們擔心張守珪,成為蕭嵩第二,因為軍功,再進政事堂。

  既然這樣,先把他拉下馬,成不了宰相,也就沒事了。

  公元738年,這個機會,等到了。

  張守珪陞官后,有太多的中央官員,對他表示祝賀,甚至到了軍營,這種請客吃飯,也沒斷過,似乎離開軍隊,成為宰相,已經板上釘釘。

  現在唯一缺少的,就是一場勝利,為此張守珪將目光,瞄向了草原上的契丹和奚族部落。

  這倆部落的投降,為張守珪帶來了巨大的成功,現在,他還想再獲得一次戰績。

  

  派遣副將趙堪,秘密聯絡平盧軍使烏知義,共同襲擊契丹部落,結果,輕敵了,先贏後輸,全軍覆沒。

  輸了怎麼辦,趕緊向中央,打報告?那宰相夢,就徹底碎了。

  張守珪想掩蓋一下,給兵部的報告上,寫的是仗打贏了,抓一些平民,和部落老人,充當戰俘。

  這事,不知道誰的授意,被御史府發現,報告給了皇帝。

  李隆基當然很生氣,將太監牛仙童,指派到了幽州,查詢事實真相。

  結果,張守珪直接把牛仙童,給收買了。

  之後的事情,就簡單了,牛仙童被抓,受賄罪名成立,被楊思勖凌遲處死,而主謀張守珪呢,因為背後有人說話,死罪免了,從主謀,變成了知情不報,只是降級,去括州做了刺史。

  第二年,在括州,抑鬱而終,死了。

  張守珪死了,他的乾兒子,日子卻過的很滋潤,因為和李林甫走到了一起,乾兒子的仕途,平步青雲,在李林甫死後,沒人管得住他,發動安史之亂,張守珪的這個乾兒子,名字就叫,安祿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6 23:3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