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充斥知名騙徒的奇聞軼事,關於他們怎麼花言巧語,犯下重罪,或是締造傳奇。但回到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撒些大小不一的謊,不論是出自善意,或只是為自己找個借口。當然,每個人說謊的頻率不一。然而直到近期,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研究團隊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發布一篇報告,才首次有人從生物學角度去探究這類情況。
觀察到受試者每次說謊時杏仁核活動減弱的程度,也能預測他們下一次欺騙會嚴重多少。但這份研究還有一些限制。因為團隊設計了一個特定環境做實驗,研究人員能夠確實掌握各項變數;但移到其他類型的環境或是現實生活中,不誠實所牽涉的範圍變很廣,一切關聯性將變得隱晦不明。此外,fMRI 所偵測出腦部神經元活動,往往是難以解釋的。研究人員 Tali Sharot 承認,目前這項研究,雖然可以確認杏仁核活動的減弱與說謊有關,但至於是否代表他們在負面情感上產生反應變化,還要進一步所觀察的特定腦部區域,才能推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