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被捧上天的3D列印設備,為何大家都不買賬?

[複製鏈接]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6-10-30 05: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6年10月28日 09:55    創事記  作者: 50度硅  

  

  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 阮嘉俊

  3D列印的概念早已被炒得熱火朝天,但大眾化的3D列印設備或許還為時尚早?

  最近,MakerBot 新發布了兩款3D列印設備(分別為「Replicator+」以及「Replicator Mini+」),並成功引起了市場的關注。儘管售價高達 2499 和 1299 美元,但這兩款產品的出現還是讓人們萌生了 3D 列印時代即將走入千家萬戶的美好幻想。

  3D列印的概念最早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從出現至今,這項技術一直保持著極高的熱度。我們目睹了主流媒體的廣泛關注和報道,經歷了相關概念股的騰飛、下落繼而再創高峰,也見證了影視和科幻作品對其神乎其神的描繪。但時至今日,3D列印技術的應用卻依舊不溫不火。為何這項看似一片光明的技術在進入消費市場的過程中會屢屢碰壁?家庭用戶真的有需要用到3D列印技術嗎?

  

  (圖片來源:all3dp.com)

    熱火朝天的3D列印技術,是真火還是虛旺?

  儘管相關概念和股票被炒得不亦樂乎,但3D列印技術的應用似乎並不如人們想象中火爆。理論上,這項技術具有相當廣闊的應用前景,不論是工業、醫療、建築、汽車、航空還是食品領域都適用。

  但在現階段,3D列印技術在上述領域中的應用佔比仍處於較低水平,媒體的報道也大多停留在針對前景的想象和分析階段。即便是在孕育出這項技術的工業領域,3D列印設備更多還是被應用在設計和建模環節,並沒有廣泛參與到整個生產過程當中。

  據Gartner公司預測,3D列印設備在2016年的出貨量將達到455,772台,相較於2015年將會上升 2倍有餘(15年出貨量為219,168台)。隨著火熱的浪潮繼續上演,Gartner公司的研究副總裁皮特·巴斯利爾(Pete Basiliere)表示,3D列印的規模已經不能被界定為一個細分市場。

  但Gartner公司也在報告中指出,輔助製造和軍工行業的應用將會成為3D列印設備推廣的核心驅動力,在2500美金以下的消費級別市場則以教育機構和企業開發、營銷及創新部門的採購為主。由此可見,3D列印想要步入千家萬戶似乎並不容易。

  在去年4月份,在消費級3D 列印領域備受關注的MakerBot公司發布了裁員消息。MakerBot宣布削減20%的僱員,關閉三家列印設備零售店,並對業務進行重組。此前,公司創始人兼時任CEO布里·佩蒂斯(Bre Pettis)曾宣布脫離 Makerbot 業務,轉而前往Stratasys公司擔任新的職位(當時兩家公司正處於整合期)。

  在今年4月份,MakerBot宣布了將3D列印設備外包給Jabil公司的決定,原本位於紐約布魯克林區的製造業務將會關停,相關人員也會被辭退。諷刺的是,MakerBot的CEO喬納森·亞格洛姆(Jonathan Jaglom)曾指名道姓批評以蘋果公司為首的美國企業,指責後者在美國設計,卻在其他地方生產製造的行為。

  在近期新產品發布后,MakerBot還特意發布了官方聲明,指出公司在未來的重點將會放在商用列印設備上,消費級別的列印設備將會以教育界為目標,大眾市場似乎受到了「冷落」。骨感的現實迫使亞格洛姆承認:3D列印的大眾時代尚未到來。

  

  (圖片來源:unimelb)

    3D 列印設備為何在家用市場頻頻遇挫?

  隨著熱潮的推演,各種各樣的3D列印設備廠商在過去兩年中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但被拍死在岸上的也絕不在少數。即便是Stratasys等龍頭也陷入了只掙股價,不掙利潤的怪圈。一旦這種趨勢持續下去,3D列印勢必會成為又一個充斥著泡沫的熱錢的投機行業。

  為何3D列印設備一直難以叩開消費級市場的大門呢?

  第一個攔路虎自然是居高不下的使用成本。3D列印設備的使用主要涉及三類成本,分別是經濟成本、時間成本和操作成本。

  首先是經濟成本。即便是Replicator Mini+ 這款以消費級市場為目標的設備,其售價也高達 1299美元,設備的耗材價格也遠遠超出了合理程度。而且目前的3D列印設備普遍存在模型多樣化欠缺和精度不高等問題,這就決定了其難以滿足量少且需求個性化的大眾市場。

  其次是時間成本。3D列印需要經歷三維設計、切片處理和列印等環節,每個環節都需要涉及到較為複雜的工藝,整個過程下來需耗時頗長。舉個例子,僅僅是列印一個有現成計算機模型的簡單小物品就需要花費5個小時以上的時間,列印的過程還會伴隨著讓人難以忍受的噪音。在凡事講求效率的今天,過度耗時無疑是一個極其致命的弱點。

  最後是操作成本。即便是面對消費級市場的3D列印設備,操作者也必須學習設計CAD軟體的相關知識,否則將難以入門。

  除了使用成本以外,市面上3D列印設備的質量也令人堪憂。在去年7月份,MakerBot的第五代印表機甚至還因為質量問題而捲入過集體訴訟事件。據當時的報道顯示,涉事印表機的噴頭價格為 175美元,但其壽命卻只有200至500小時,相當於每列印十幾次就要更換一次碰頭。

  耗材的性能、穩定性和適用性也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目前3D列印設備還存在耗材類別偏少的問題,可供選擇的列印材料只有石膏、樹脂、塑料、陶瓷和金屬等10多種,且價格普遍比較昂貴。再加上模型缺失等問題,3D列印設備顯然難以滿足個性化、複雜化、高難度的大眾需求。

  在上述幾大難題的困擾下,MakerBot的設計部門主管馬克·帕瑪(Mark Palmer)坦言自己對公司過去所提出的「讓3D列印設備走進千家萬戶」的目標感到慚愧。

  

  (圖片來源:all3dp.com)

    大眾化的 3D 列印設備,或許還為時尚早?

  在生活中,我們最不缺的就是新事物和口號。在毫無徵兆之下,一件又一件的新事物總會從我們眼皮底下湧現,並如同神靈般向眾人宣示:「從今以後,你們的生活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真正能承擔起這項使命的向來只有極少的一部分,很不幸,家用3D列印設備暫時還不具備成為其中一員的資格。

  導致產品不受待見的原因有兩大類,一類發生在供給端,主要表現為產品做得不夠好;另一類則發生在需求端,主要表現為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並不旺盛。而家用3D列印設備明顯兩者兼備。

  為了搶奪先機,MakerBot等廠商總是傾向於將不成熟的設備推向了大眾市場。然而,一次列印過程所牽涉的環節實在太多了,任何一個環節出現錯漏都有可能使所有努力功虧一簣。面對這樣一款昂貴且效果沒有保證的產品,消費者顯然不會感興趣。

  另一方面,消費者自身或許也沒有作好迎接家用 3D 列印設備的準備。大部分人對 3D 列印設備的印象還停留在新鮮有趣的階段,他們並不清楚這類設備可以為自己帶來什麼好處,也不具備操作這類設備所需的知識背景。由此看來,大眾化的 3D 列印設備在現階段也許只是一個偽命題。

  儘管如此,廠商大可不必因為3D列印設備尚未叩開大眾市場的大門而感到失落。放眼望去,現在整個3D列印市場尚處於相對空白的狀態,面對這片蘊藏著無限商機的新藍海,廠商又何必一意孤行,苦苦揪住大眾市場不放呢?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01:5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