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傳媒「大腕」黎瑞剛的江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0-28 23:0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黎瑞剛在傳媒界有很大影響力,他能從中國國企拉來資金、也能吸引外國投資者。他的成功源於能夠腳跨政商兩界。

  

  英國《金融時報》

  黎瑞剛是中國傳媒界公認的人脈最廣的人,這是有充分理由的。他的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China Media Capital,以下簡稱CMC)在IMAX中國(IMAX China)和東方夢工廠(Oriental DreamWorks)持有大量股份,在香港有一個電視台,與華納兄弟(Warner Bros)等多家主要製片公司都有合資企業,並在曼城足球俱樂部(Manchester City Football Club)的控股公司持有13%股份。

  但對一個合作夥伴中不乏好萊塢大亨——比如夢工廠動畫公司(Dreamworks Animation)的首席執行官傑弗里•卡岑伯格(Jeffrey Katzenberg)——的人來說,黎瑞剛的行事作風不像是娛樂圈中的人。

  在中國,槍打出頭鳥,而在政治敏感的傳媒業,高調就尤為危險。

  北京方面一直通過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和《人民日報》(People』s Daily)等國有媒體在海內外投射其軟實力。但形勢正在迅速發生變化,而且中國政府可能發現很難控制這種變化。

  中國內地傳媒業多年來一直在拼搶內容和渠道。與此同時,騰訊(Tencent)等主要互聯網集團正利用它們在社交媒體上的影響力來贏得民心。

  許多觀察人士認為民營媒體公司和中國政府之間爆發衝突不可避免。

  「顯然(民營媒體集團)正在搶走官方媒體的影響力,」中國一家主要投資公司的創始人表示,該公司與黎瑞剛在一個項目上進行合作,「你不能強迫人們看官媒。互聯網已成為一股自然的力量,你無法阻止它。」

  了解上頭的想法

  中國人大舉投資於全球娛樂和體育資產表明,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對電影、遊戲以及其他娛樂的需求日益上升。

  美國娛樂雜誌《Variety》表示:「CMC或許沒有阿里巴巴(Alibaba)的魔戒,也不具備大連萬達(Dalian Wanda)那種財力雄厚的形象。」但它補充稱,該基金「對好萊塢來說是最有水平的中國投資者和合作夥伴之一」。

  黎瑞剛成為中國傳媒界的公眾人物,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他具備在內地傳媒界站穩腳跟同時在海外開展交易所需要的綜合才能。據其合作夥伴和商業夥伴表示,黎瑞剛可能很快讓其媒體帝國上市,這將進一步提升他的名望和金融影響力。

  

  他之所以能有這麼大的影響力,是因為他有能力腳跨政商兩界。黎瑞剛是一名幹部,也是一名資本家,他是一名成功的企業家,也當過官——這是比較罕見的。在民營媒體從官媒搶走影響力的變化時期,雙重背景是他強大實力的根源。

  一個數字媒體平台的創始人表示:「黎瑞剛與中國政府關係密切,但他並不炫耀。他知道如何平衡各方面的關係。」這位創始人在自己初創企業最近一輪融資中獲得了黎瑞剛的投資。

  黎瑞剛表示:「我在體制內工作過。大多數(中國)基金經理都留過學。他們沒有這種經歷,而我有。我在國有媒體呆過很長一段時間。」

  「不僅僅是認識人。我知道政府決策者的想法……(以及)他們會批准哪些事情。」

  黎瑞剛從他在國有媒體和政府的長期任職經歷中明白哪些東西會受到監管限制,他也明白這類機構不可能跟上傳媒行業日新月異的步伐。任何外國投資者,甚至大多數中國投資者,如果想通過什麼隱秘途徑拿到電視或廣播所有權那都是在自找麻煩,當局也著手限制騰訊和微博(Weibo)等國內門戶網站自主生產新聞內容。

  

  但如今一個熱點話題討論的網路直播就可能吸引數百萬觀眾點擊觀看,其中大多數是喜歡上網看視頻、可能從不收看央視晚間新聞的千禧一代人。

  黎瑞剛表示:「在中國有許多條條框框。一些限制非常明確——有文件告訴你那些事情你不能觸碰。還有一些灰色地帶你必須去察覺。只要我們聰明敏銳,我們就能在各方之間保持平衡。」

  崛起於上海

  黎瑞剛在國有的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Shanghai Media Group)開始職業生涯,33歲成為該集團總裁,副手們都比他大兩輩。他曾短暫任職於上海市政府,在體制內升職,然後辭去了上海市委的一個重要職位。

  「他坐的那個位子是上海官場上幾乎人人夢寐以求的,」那位投資者稱,「他選擇從外部而不是內部來使體制發生改革,他非常與眾不同。」

  這屆政府給予他的信任是特殊的,不僅因為他放棄了公職,還因為他的根基在上海、而不是北京——而且是在以前國家主席江澤民及其子江綿恆為核心的權力圈。江綿恆和黎瑞剛共同投資了東方夢工廠。

  2009年,還在上海文廣任職的黎瑞剛得到了政府批准,准許他創建專門進行媒體投資的CMC。在那之前,中國沒有專註於該領域的基金,媒體公司依賴銀行獲得融資。但是隨著不斷增長的城市人口擁有了更多的空閑時間和更高的收入——並且對中共控制的內容興趣減少——投資媒體的時機到了。

  

  當時新浪網(Sina.com)和王健林的大連萬達(以房地產起家)等公司採取了新的融資模式:從投資基金獲得資金,然後上市。

  儘管黎瑞剛已不再是國有媒體高管或政府官員,但他能夠利用自己在公共部門任職的經歷從體制內及外國投資者身上吸引資金。很多外國投資者沒有在中國這樣的國家做生意的經驗。

  次年,他從一些國企(包括他自己所在的上海文廣)和中國國家開發銀行(China Development Bank)旗下投資機構總共籌得20億元人民幣。3年後,他在日本軟銀(SoftBank)、WPP、時代華納(Time Warner)和一些機構投資者(包括新加坡財富基金淡馬錫(Temasek)旗下投資機構、AlpInvest和Partners Group)的支持下,募集了一隻美元基金。

  在中國,政府關係至關重要,因為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控制著內容,儘管針對私人企業仍然缺乏清晰的規則。即便是像騰訊這麼大的公司也只能聚合、編輯和發布新聞,因為它沒有獨立采編新聞的許可證。如果北京方面認定一家公司違反了規定,它可以把這家公司整個關掉。

  競爭與合作

  中國媒體企業如今格外關注好萊塢。黎瑞剛致力於內容的開發,並因此與華納兄弟結盟、以1億美元收購了Imagine Entertainment的少數股權。Imagine Entertainment是導演朗•霍華德(Ron Howard)和製片人布賴恩•格拉澤爾(Brian Grazer)創辦的製片公司。

  包括20世紀福克斯(Twentieth Century Fox)、沃爾特•迪斯尼(Walt Disney)、夢工廠、Imax、派拉蒙影片公司(Paramount Pictures)、環球影業(Universal Studios)和華納兄弟在內,幾乎所有主要製片公司都引入了一些中國投資。很多好萊塢業內人士認為,合作拍片導致中國企業更多收購主要製片商只是時間問題。

  IHS表示,對於美國製片公司來說,中國合作夥伴可以提供進入這個有望成為全球票房收入最高的娛樂市場的鑰匙。去年,《速度與激情7》(The Fast and The Furious)在中國狂攬票房24億元人民幣。另一方面,CMC等投資方也從好萊塢獨特敘事風格所產生的利潤中分得一杯羹。例如,《功夫熊貓》(Kung Fu Panda)系列影片讓中國觀眾既興奮又尷尬,他們問為何如此成功的講述中國國寶的電影作品是出自美國。

  

  大連萬達斥資35億美元收購了傳奇影業(Legendary Entertainment),而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馬雲被指為派拉蒙的可能買家。派拉蒙是維亞康姆(Viacom)旗下的製片公司,由於控股維亞康姆的雷德斯通家族(Redstone)陷入動蕩,整個集團處境困難。

  北京製片公司華誼兄弟和騰訊與STX娛樂(STX Entertainment)建立了關係,後者是私募股本集團TPG和弘毅投資(Hony Capital)支持的好萊塢製片公司。國有的湖南電廣傳媒投資了獅門影業(Lions Gate Entertainment)。

  除了這些海外收購以外,主要媒體公司彼此之間也在國內展開了競爭與合作。當電影製作和發行公司博納影業(Bona Film)於4月進行私有化時,阿里巴巴、復星(Fosun)和騰訊都參與了該交易。

  中國內地媒體公司在與世界最知名的電影製片公司結盟的同時,也致力於開拓內容表達的新方式。

  中國互聯網企業(尤其是騰訊)的卓越聲望表明,支持原生內容的企業在中國的重要性遠超同類企業在美國的重要性。

  一些企業正尋求開發一種商業模式,把製作和發行成本控制在好萊塢模式的一小部分,好萊塢通常依靠砸重金開展營銷來吸引觀眾前往影院。

  

  「中國人極具成本意識和數字化導向,」Tang Media Partners創始人唐偉(Donald Tang),「他們會更多地側重數字營銷。」Tang Media Partners的總部設在洛杉磯和上海,主要致力於為影視作品開發內容和提供資金支持。今年6月,該公司在騰訊和CMC的支持下收購了IM Global的多數股權。

  黎瑞剛與騰訊之間的關係是現代媒體聯姻的完美範例,將騰訊的在線頻道與CMC的內容結合在一起。黎瑞剛和騰訊還有很多其他的聯合投資,包括在線訂票服務娛票兒(We piao)。

  黎瑞剛還在阿里巴巴和騰訊的支持下,對智能電視應用相關的硬體設備進行投資——此舉部分是為了繞開政府對電視台的控制,由於這種控制,取得必要許可證是不可能的。

  中國媒體公司也在大力投資開發影視技術,比如東方夢工廠聘請了300名動畫師。中國主要媒體公司的雄厚財力意味著它們既能收購資產也能延攬人才。

  但黎瑞剛等中國傳媒行業的高管懷有更大的野心。他們夢想著有一天,好萊塢和世界其他地方也會從中國引進內容,從而形成一種雙向流動。然而,達到這個目標可能還有一段距離。

  「好萊塢有人才;會講故事。他們形成了一個體系。我們可以買入資產。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有人才和技能,」他說,「我們中國人必須保持耐心和謙遜。」

  米強補充報道

  中國可能不會完全取消進口片配額

  不久以前,北京的街頭還儘是叫賣最新上映的熱門好萊塢電影盜版DVD的商販。猖獗的盜版是好萊塢和中國之間發生摩擦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一個摩擦原因是,在2001年准予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的協議下,中國每年允許引進34部外國電影。只有包含一定比例的本地製作內容的外國電影才不受配額限制。外國電影公司開始在中國製作影片,以繞開這些規則,標誌著好萊塢和中國之間「戀愛」的開端。

  對進口內容的限制將於明年2月到期。令人擔憂的盜版問題也基本消失,主要原因是騰訊等中國媒體集團現在提供可與奈飛(Netflix)相媲美的、價格合理的流媒體服務。

  但進口片配額制度會發生什麼變化就不太好說了。

  「他們一定會重新談判,放寬配額,」好萊塢的一位中國投資者預測,「但我無法想象他們會徹底取消配額。他們絕不會允許一個自由放任的開放市場。」

  國有電影製片廠炮製出的電影大多是對日本或者西方帝國主義的直白批判或者對共產黨掌權之路的讚頌。相比這些電影,好萊塢電影通常被視為更能吸引中國內地觀眾。

  一些中國投資者預測,北京將嘗試向好萊塢提供激勵措施,吸引好萊塢製片廠在中國製作更多電影,可能的做法是提供稅收抵免。

  然而,在中國政府思考它們對內容控制減弱之時,美國國會的議員們也在擔心中國的資金可能會顛覆好萊塢電影業。

  「這種想法太偏激了,」這位投資者說,「我們又不是在討論購買軍事裝備。」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0:1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