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你不必假裝堅強,但內心要足夠強大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0-13 23: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硨磲大爺 於 2016-10-14 00:07 編輯

  生活之中,我最佩服的,是內心強大的人。

  你一定也遇到個這樣的人,他總能讓你感到溫柔、積極、陽光,不僅能治癒自己,也能治癒他人。好像什麼都困不住他們,什麼都錘不倒他們。

  所以,每當遇到這樣的人,我都會思考,他們背後所共有的特質究竟是什麼?

  一、目標導向型思維

  

  我發現一件事:內心強大的人,都知道自己要幹嘛。

  比如我的一個中學同學,初中開始就已經在讀《紅樓夢》和《戰爭與和平》,那時候我最愛的是《讀者》和《睡前小故事》。

  

  他初中便立志將來要成為作家,高中時參加新概念作文比賽,拿了個二等獎,成為XX公司旗下作者。

  大一我在外面做兼職,他就已經出版了個人的短篇小說集,那一年他19歲。

  後來我跟他聊天,表達了對他的欽佩,他卻說:「不是我更有天分,也不是我更努力,只不過當時我把你們學數學的時間都拿來看書了而已。」

  沒錯,他的數學很差,經常不及格,但他不在乎,因為他清楚自己將來要走的路是什麼。

  這時我忽然意識到,內心強大的反義詞不是內心虛弱,而是迷茫。

  

  

  

  有兩種思維主導人的行動,一種是資源導向型,另一種是目標導向型。

  前者是根據手頭上現有資源的實際情況,設定目標。

  後者是先憑空設定一個目標,再一步步倒推出計劃。

  普通人,通常是前者;內心強大的人,通常是後者。

  前者很容易迷茫,因為他們的精力是平均分配的,就像一個學生,如果既不特別努力,也不特別聰明,又沒有特別喜歡的學科的話,那他很可能每一科的成績都很普通,自然也找不到自己的目標。

  所以,資源導向型的人,容易散架,走向不痛不癢的慢性死亡。

  人的脆弱,大都源於無事可做的恐慌,真正找到目標的人,早就興緻勃勃地往一個方向沖了。

  

  也許你會問,先定目標再去行動會不會風險太高了?

  我也有過這樣的疑問,所以我問了我那位同學同樣的問題。

  他的回答是「我見過的所有用10年時間朝一個目標前進的人,不能說都成功吧,但至少都沒失敗。」

  大部分人碌碌無為的人缺的不是天賦,甚至不是努力,而是集中精力的勇氣和在成果出現之前堅持的毅力。

  二、獨有的生活體系

  勝間和代被日媒成為「職場新女神」、「理財天後」,19歲時便通過日本註冊會計師複試。

  她的一天是這樣安排的:早晨6點起來為孩子和丈夫做早餐、7點整理一天待辦事項、8點騎自行車去公司(當做運動鍛煉)、上午完成一天80%的工作、下午1點開會、開完會參加各類社會活動、晚上為親子互動時間、睡前1小時看專業書籍。

  

  我曾將這套安排奉為圭臬,結果有一天一個我很喜歡的編劇告訴我,他一天的安排如下:

  中午12點起床,下午1點去公司開劇本會議、4點結束後去街邊淘碟、晚上6點在健身房鍛煉、晚上9點正式開始寫劇本,寫到凌晨4點,睡前打一盤遊戲,凌晨5點睡覺。

  這時我才意識到,「生活體系」的定義應該是「個人經過長期生活經驗而總結出的一套最有利於個人發展的生活模式。」

  

  所以以上兩種生活體系其實是分不出孰優孰劣的,勝間和代能在早上晚上80%工作,顯然有一部分原因在於她本身就善於處理工作事務,換做常人,如果一早上就完成80%工作,恐怕工作的質量也要打個8折。

  而對於寫作者,夜晚通常是靈感迸發的高峰,所以那位編劇「晚九朝四」的寫作習慣,站在他的立場來看也不奇怪。

  

  所以我認識的內心強大的人,都不喜歡去模仿成功學,因為他們都善於運作自己的生活。

  在自己的生活里,如何治癒、如何放鬆、什麼時候獨處、什麼時候聚會、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他們都清清楚楚。

  體系不需要千篇一律,關鍵是找到適合自己的那種。

  三、固定的輸入輸出方式

  在台灣做交換生時,認識一位台大的教授,主講中國現代文學。

  他人到中年,卻依舊神采奕奕,溫文儒雅。

  

  課後他邀請我去他家裡坐坐,去了之後,發現那裡全是書。

  不僅滿牆壁都是書,還有好幾柜子的讀書筆記。

  他說他有讀書的焦慮,一日不讀書,便覺得自己面目可憎。

  讀書是輸入知識,做筆記和講學是在輸出知識。

  離開他家后,我好好地反省了自己,我發現,大多數普通人和我一樣,太重視輸出而輕視輸入了。

  因為輸出的過程都在檯面上,而輸入的過程都在幕後。

  

  我們總喜歡做擺在檯面上的事情,努力工作、加班、演講,這些被我們冠以「奮鬥」之名的事,仔細想想,其實都是在輸出我們的價值,而如果沒有幕後的輸入,我們的價值自然會越來越枯竭。

  我認識一個很成功的新媒體運營者,我問她,新媒體這行是不是特別累,聽說每天加班加點,而且一有熱點出現就連周末都要犧牲掉。

  她嚴肅地告訴我,她最忌諱的事情就是加班,如果發現員工都在加班,哪怕是主動加班,她寧可多招人也不會讓這種狀況繼續下去。

  她說,如果不給他們多留點業餘輸入的時間,他們只會越加班越晚,寫的東西卻越來越爛。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強大的人看起來總是平和卻又深不可測,他們很少展現出一副拚命奮鬥的樣子,因為他們明白,過多的輸出只會透支自己的價值,只有把握輸入和輸出的平衡,才能夠讓自己的每一分努力都得到應有的價值。

  所以,經過這些年的觀察,我最大的感觸是,內心強大,不是一種天賦,也不需要超出常人的努力。

  內心強大,是一種生活方式,任何一個人,如果能夠根據自己的位置和處境,為自己量身設定長期的目標,找到自己的生活體系,然後把握輸入和輸出的平衡,終有一天,他會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

  

  漫畫新欄目《職場你萌說》,每天用赤兔萌萌的身體替你們鳴出一件職場上的不平事!嗷~~

  第89集:我不透支時間,更不透支生命,我透支信用卡。

  

  本文由LinkedIn原創,作者陸JJ,一位神經病編劇,一個調皮的撰稿人,LinkedIn專欄作者。專註於分享他所知道的事,寫乾貨,也寫私人日記。公眾號:個人的體驗(id:tiyan818)。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04: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