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大蓋帽史話|大象公會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0-1 00: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葉鶴洲 大象公會

  是誰發明了大蓋帽?又是誰讓大蓋帽變成了國家權力的象徵?大蓋帽的尺寸會越來越大嗎?

  文|葉鶴洲

  大蓋帽是國家權力的象徵。在中國,許多人已經習慣認為公權力或公務員必須有大蓋帽,所以,執法機關一旦脫下大蓋帽上街,群眾很可能會立即變得膽大包天。

  

  ▍2004 年 8 月,南京市一度按國務院規定取消交通運政系統的統一著裝,結果在二十天後被迫恢復,原因是許多車主毫不理睬不戴大蓋帽的執法人員

  雖然今天絕大部分國家大蓋帽遠不像中國這麼普及,但在西方國家,大蓋帽同樣是軍人、警察、郵遞員和列車員的經典裝束。

  

  ▍1981 年開播的英國卡通片《郵遞員派特叔叔》中的大蓋帽

  大蓋帽是誰發明的?為什麼會成為軍隊、警察、郵遞員和列車乘務員等行業的制服?為什麼會在一些國家成為公權力和公務人員的標配?

  俄國民兵的無意發明

  大蓋帽也許是最威風的帽子,只是,這種帽型的起源並不高貴,而且一開始並不像今天一樣顯得威風。

  大蓋帽確實源於軍帽,但它不但不是軍官帽,甚至不是正規軍帽,一度是民兵的標準裝束。它的誕生還得從拿破崙時代講起。

  拿破崙時代,歐洲軍隊的帽子往往是法國近衛軍的熊皮帽這種高聳如雲的式樣。

  

  

  這種高聳如雲的帽子,與 18 世紀歐洲主流的線列步兵戰術密切相關。它最形象的描述就是「排隊槍斃」。實際上,這種戰鬥的結果與其說取決於火力強度,不如說取決於士氣,因為只要目睹一定的傷亡,士兵們就會陷入恐慌,誰能堅持更久,誰就能贏得勝利。

  有什麼辦法能凝集我方士氣,打擊敵方士氣?除了儘快殺傷敵人,嚴整雄壯的軍容也被視為一個關鍵要素:一道高大威武的人牆不僅能激勵同伴,還會給敵人巨大的心理壓力。精心設計的各式軍裝應運而生,為突出己方高大威猛的形象,軍帽高度也不斷升級。

  今天,英國皇家衛隊還頂著這樣的帽子。

  

  但是,這種軍帽最後變得又大又重,平時頂在頭上極為不便,於是歐洲各國紛紛開發出了平時用的軍便帽。軍便帽大都輕便、柔軟,造型簡易。這時候,軍容退居次要位置,所以俄國人 1802 式的軍帽是睡帽造型:

  

  1808 年,普魯士設計了一種形似筒帽、但帶有可摺疊護頸的便帽。1812 年,拿破崙的法軍也採用了類似的設計。這種軍便帽看上去和大蓋帽有一定相似,但帽冠尚未形成「大蓋」,少了一個帽檐,多出一個護頸。

  

  華沙大公國波蘭騎兵便帽也是這個式樣:

  

  1811 年 9 月 23 日,俄國人為其低級戰鬥人員換上了一種新的便帽,它放棄了睡帽的式樣,向法國、普魯士的風格靠攏,但是,它把桶帽的高度減去一半,並去掉了護頸,僅由深綠色的帽冠和紅色的頭帶兩部分組成,俄式軍便帽顯然更省布料,且降低了加工難度。

  

  俄國名將庫圖佐夫元帥,在同僚都戴著軍官帽時,卻喜歡戴這種軍便帽,以示與士兵同甘共苦(下圖右一即庫圖佐夫)。

  

  庫圖佐夫的經典形象往往是頭戴不起眼的軍便帽:

  

  1812 年,拿破崙大舉入侵俄國,俄國全面動員迎戰強敵,大批民兵被徵發上陣,俄國民兵沒錢裝備豪華高大的正規軍帽,只能頭頂著簡易便帽走向戰場。

  有些來自聖彼得堡的俄國民兵把正規軍帽才有的帽檐裝在了軍便帽上,於是,軍便帽變成了這個樣式:

  

  現代大蓋帽的基本造型就這麼無意中被發明了出來。

  1813 年,拿破崙征俄失敗,俄軍追擊法軍一路西進,普魯士與德意志諸邦也反戈一擊,新組建的東普魯士民兵便從過境的俄軍那裡抄來了大蓋帽,它作為德意志民族獨立的象徵成為德國民兵和後備役部隊的標準裝束,在萊比錫民族會戰時期大為流行。

  

  普魯士名將布呂歇爾也喜歡戴這種民兵的軍帽,他在戰場上的的經典形象是這樣的:

  

  

  偉大的德國推銷員

  

  然而,俄式大蓋帽的第一次擴張僅止於此。拿破崙戰爭后,法軍仍是各國陸軍標杆,法式筒帽仍引領軍服潮流,接受大蓋帽的國家只有俄德兩地。1817 年,俄國以法令確立了軍便帽上寬下窄的標準造型,但由於俄國在歐洲的邊緣地位,並未引起多少注意。

  不過,俄國人發明的大蓋帽以一種奇特的途徑傳入英國。

  1856 年,英國決定為普通水兵提供軍裝,此前,各國海軍都只有軍官制服,唯一的例外便是俄國水兵水兵帽用的是陸軍軍便帽相同的設計。

  

  英國人為水兵設計服裝時,全盤照抄,也將俄國軍便帽作為水兵帽,大蓋帽則被作為軍官常服帽。英國又是世界海軍的樣板,這些俄國元素經英國二傳為各國海軍延用至今。

  

  相比俄國,德國人對大蓋帽造型本身並沒有多高的熱情。19世紀的德式大蓋帽由各地小廠製造,軍官的服飾更是個人定做,所以,你會看到,同一時代德國(普魯士)軍人的大蓋帽造型各式各樣,標準根本就不統一:

  

  而且,制式的 1867 式軍帽甚至更類似法式直筒帽。到 1896 年,德國才規定帽冠的直徑至少要比下部的帽環寬 5 厘米。

  但是,恰恰是德國人在 19 世紀末將大蓋帽擴散到了全世界各個行業。

  德國人民對此作出了兩點關鍵貢獻:一、創造了民用制服制度並將其運用於多個行業,讓制服不再是軍隊的專利。二、通過普法戰爭和經濟崛起成為各國的表率,讓德式制服風靡世界各地。

  德國是最先讓郵遞員、列車員等非軍事職業戴上大蓋帽的國家,這種現象的源頭可追溯到 1785 年。

  這一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決定為全國郵差制定一套制服。這是來自郵政長官馮·維爾德(Von Werder)的提議:郵差是政府僱員,他們身負傳遞信息的重任,要在全國各地各種場合奔走,理應穿得醒目而體面。但郵差們沒有錢配備精美禮服,發放統一的制服顯然是上佳之選。

  下面 1855 年普魯士郵遞員制服是不是很像軍服?

  

  它的基本款式與當時的軍裝一模一樣,因為此前唯一的制服體系就是軍裝。而且,兩者同屬公務著裝,同樣要代表政府形象、標示身份等級,相通的設計元素並不會讓人感覺異樣。

  郵差制服的登場為普魯士政府各個部門打開了一扇大門。基於與郵政部同樣的理由,他們紛紛要求為各自員工制定製服。

  中國人深深銘記的「滿地大蓋帽」並不是社會主義國家才有的景觀:早在 19 世紀初,這種軍裝式制服的適用範圍就擴展到了德國政府各個部門及其主導的各行各業。

 
沙發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0-1 00:05 | 只看該作者
 沒錯,各行各業。

  比如,下面這張 2005 年薩克森州的礦工巡遊活動穿著的就是最早的德國礦工制服。

  

  下面這個戴大蓋帽的,是 1899 年德國大型鍋爐廠的工人。

  

  制服在德國的擴張與普魯士建立現代官僚制國家的進程高度重合。為了應對 18 世紀末激烈的軍事競爭,德意志國家紛紛強化政府對社會的控制。其自然的結果,就是官僚組織的膨脹及「先軍政治」文化在社會中的蔓延。來自俄國的大蓋帽最後幾乎扣在了每個德國男人的腦袋上。

  1873 年的普法戰爭決定了兩條帽子路線鬥爭的走向。

  法國戰敗后,法軍失去了世界陸軍標杆的地位,德國的正式軍帽釘盔瞬間流行起來。當德軍開始使用明顯有別於筒帽的 1896 式大蓋帽后,英國、美國、日本等國陸軍紛紛效仿,各國軍帽中的法國色彩很快就不復存在。

  下面是美國軍帽的演進史:

  

  作為後來者的日本,對軍帽路線的嗅覺更靈敏。

  明治維新后,1871-1872 年的日本軍帽模仿的是美國內戰中勝利的北方軍隊,而美國人又模仿的是法國人的筒式軍帽。

  

  但普法戰爭一年後的 1874 年,日本陸軍近衛部隊的軍帽就改走大蓋帽路線,這時德國人的大蓋帽的「蓋」還不夠大。

  

  德國人的大蓋帽變大之後,日本人的軍帽立即跟著變大。

  

  德國軍隊的大蓋帽不僅風靡全世界,他們的軍服民用化也大受追捧。作為後起列強,德國人的管理有序、整齊高效讓來訪者讚嘆不已。為了追求德國式的效率,各國警察、郵差、緝私隊、鐵路工人、汽車司機、護林員、保安紛紛戴上德式的釘盔或大蓋帽。模仿者甚至比德國人還要誇張,早已不在乎穿戴者是不是政府僱員。

  比如,英國警察標誌性的釘盔,其實模仿自德國:

  

  美國是個著名的小政府國家,但美國報童毫不含糊地戴上了大蓋帽。

  

  大蓋帽的軍備競賽

  

  1911 年,德軍在新式大蓋帽上改變了正圓形的傳統設計。為了讓穿戴者顯得更加英武,他們提高了帽冠的正面高度,內部加上鐵絲支架,帽冠呈現為一個前高后低的馬鞍型。

  

  但這次沒有人跟風,因為此時德國的國際地位已陷入危機。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和德國的戰敗,讓德國制服跌入谷底,隨後成立的魏瑪政府將各種民用制服視為專制威權政治的流毒大量撤除。德軍再也不是世界陸軍標杆,沒有人在留意他們的制服。

  然而,1933 年納粹黨上台,使德國制服迎來複興。

  納粹黨對制服極富熱情,很快依託各級黨政機關與各種軍事化組織,普及了新式制服體系。納粹對制服設計下足了功夫:黨衛隊、衝鋒隊、希特勒青年團等各級組織的制服都是出自西裝名牌 Hugo Boss 的創始人雨果・婓迪蘭·波士(Hugo FerdinandBoss)之手。這些制服即便在今天看來仍極具魅力。

  

  大蓋帽也得到改進升級。傳統大蓋帽外形簡單,唯一的裝飾只是一兩枚圓型帽徽。譬如俾斯麥的大蓋帽造型就非常簡單:

  

  1934 年的軍帽增加了許多裝飾元素:帽徽更大更華麗,帽沿為高級官員增加了金銀絲的鑲邊和飾帶,還進一步強化了德軍傳統的馬鞍造型。經過修飾過的德軍大蓋帽成為歷史上最經典的制服帽飾,也為 20 世紀後期各種膨大誇張的大蓋帽埋下伏筆。

  當然,德國人對大蓋帽的造型運用非常靈活,比如,納粹官員的大蓋帽都是海德里希這樣的:

  

  但是,內有鋼絲支撐的高聳的帽冠並不利於戰鬥,所以,一線作戰的基層官兵的大蓋帽是這種拆了鋼絲支撐的,視覺效果同樣不錯:

  

  它的魅力連納粹的敵人也難以抗拒。1943 年,與納粹苦戰的蘇聯頒布了新制服,以提振軍民士氣。這套制服大量吸收了德國軍裝的設計元素。而且與納粹高度類似是,這套制服的適用人員也幾乎囊括了整個蘇聯國家機器。

  下面是蘇聯 1943 式空軍將領帽:

  

  社會主義國家檢察官喜歡穿軍裝戴大蓋帽,也是始自 1943 年蘇聯的制服條例。

  

  蘇聯道路交通部下發的司機帽(1969-1978)外形一點也不含糊。

  

  蘇聯人也試圖像德國那樣增高帽冠高度,又不願直接照抄馬鞍式造型,遂另闢蹊徑,乾脆將帽冠整體放大一圈。

  

  ▍1945年蘇式將官軍帽

  

  二戰後,蘇聯成為唯一能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為了展示蘇聯武裝力量戰無不勝的風采,分別於 1969 年和 1989 年兩度增大帽冠體積,讓蘇聯軍人顯得更加高大威武。不過,也讓不習慣的人覺得比例不協調。

  蘇聯最後一任國防部長阿赫羅梅耶夫的大蓋帽可以當雨傘用。

  

  不過,這時候西方已經沒有人和蘇聯玩大蓋帽尺寸的軍備競賽了。蘇聯人對大蓋帽尺寸的狂熱,深深影響了一干社會主義小兄弟。雖然朝鮮人身材比較濃縮,但大蓋帽的尺寸毫不含糊。

  

  蘇聯解體后,蘇式大蓋帽的遺產為眾多新國家繼承,哈薩克就是其中之一。

  

  相比蘇聯,南美的國家領袖則大大方方的實行拿來主義。阿根廷的胡安·貝隆和智利的皮諾切特都以包庇納粹戰犯的事迹而聞名,兩國軍服都曾高度模仿納粹德國,德式大蓋帽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戴著大號大蓋帽的貝隆和皮諾切特

  

  獨裁者往往比較喜歡尺碼較大的大蓋帽,即使是被人民選出來的卡扎菲上校也未能免俗。

  

  然而,隨著大蓋帽體積不斷增大和裝飾日趨華麗,這種源自輕質軍便帽的帽型早已喪失了當日的實用性。大蓋帽既不適合戶外運動、體力勞動,更不適合日常生活,為數不多的用場逐漸限縮到辦公室工作或是特定場合的社交禮儀。

  最先感受到這一角色轉變的是日本陸軍。普法戰爭以來,日本陸軍正式軍帽都是德式大蓋帽,這也是日軍在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時期的典型裝束。但到了 1938 年,基於中國戰場的經驗教訓,日本陸軍廢棄了大蓋帽,改將野戰軟帽作為陸軍軍帽。

  

  2008 年 1 月,俄國推出著名服裝設計師尤達什金設計的新款軍服,在融入更多沙皇俄國風格的同時,縮小了備受詬病的大蓋帽尺寸。下圖為俄國防部副部長總後勤部長依薩科夫陪同普京參觀俄軍新制服。

  

  隨著蘇聯解體和威權強人紛紛倒台,大蓋帽運動不可避免走向了低潮。但是,大蓋帽又迎來了意外的轉折(請留意大蓋帽史話系列之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13:4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