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媒體談澳大利亞涉南海言行:請別把中國人當傻子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oshiyu 發表於 2016-9-19 11: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6年09月19日 07:50 環球時報

  大家可還記得幾周前,耿直哥曾撰寫一篇文章,給大家介紹了在南海上積極充當美國的「協警」、在南海問題上對咱們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談判「指手畫腳」的澳大利亞政府,是如何欺負自己弱小的鄰居東帝汶,嚴重侵佔東帝汶的海洋權益,最後忍無可忍的東帝汶將澳大利亞告上了海牙常設仲裁庭,澳大利亞卻玩起雙標、「自打臉 」 稱仲裁無效。

  或許是這篇文章嚴重影響了澳洲政府的形象,這兩天我們收到了澳大利亞大使館的一封來信。信中,澳大利亞駐華大使館的負責官員稱我們之前的報道是「誤導性」的,並進行了澄清。

  但是,這些來自澳洲官方的澄清,卻讓耿直哥發現了新世界。 

  那麼,我們就逐條來說吧。

  首先,澳大利亞政府宣稱他們在南海問題上沒有「選邊站」,公道自在人心,不想多評價。


  不過事實是:就在不久前,貴國的影子國防部長公開要求澳大利亞軍隊跟著美國海軍一起,開著戰艦和軍機來南海搞 「自由航行」。

  還有的事實是,目前澳洲國內政壇幾乎一片反華之聲,僅僅因為一位接受中國商人贊助的澳洲議員說了一句「澳洲在南海問題上應保持中立」的話;可對於來自美國陸軍助理參謀長漢森那句強逼澳大利亞必須在中國和美國之間選邊站,必須在南海問題上更積極的表態,卻見不到澳洲政客有任何不滿的反應,反而紛紛迎合。

  所以,對於這種方式的「不選邊」,只有微笑了。

  其次,關於我們上次提出的東帝汶問題,你們如今的澄清更是在「自打臉」。

  比如,貴國口口生生說尊重「國際法」,與東帝汶的爭端應該通過「國際法」解決,可貴國卻恰恰迴避了我們在文章中揭露的你們於2002年東帝汶獨立前夕突然退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以及國際法庭(ICJ)所有關於海洋劃界問題的強制仲裁程序的事情。

  所以,當退出了UNCLOS的貴國,一邊宣稱你們與東帝汶通過「雙邊」談判解決問題是「符合國際法」,一邊卻要求與菲律賓連談還沒談的中國,去遵守一個美國和日本等「多邊」域外國家插手的仲裁鬧劇,還把中國同樣提出的通過「雙邊」談判解決問題的途徑說成是「不守法」時,請問您這不是玩兒「雙標」又是什麼?

  而當貴國還敢在我們面前秀「優越感」,說什麼貴國與我國的不同在於貴國參加了仲裁,所以是尊重國際法的表現。對此,耿直哥只能說,我們也好想參與這麼條件「優厚」的 「仲裁」啊。

  所以,耿直哥今天要說的重點,就是澳大利亞給了東帝汶絕大多數聯合石油開發區的收益(東帝汶拿90%,澳大利亞拿10%),並宣稱澳方對於東帝汶很「慷慨」說法。

  說實話,這部分內容確實在耿直哥之前的文章中被遺漏了。可實際上,貴國應該慶幸耿直哥漏掉了這個部分,因為這個看似很慷慨的90:10的分成,不僅非常卑鄙,更體現出澳大利亞政府的「西方」本色!

  那麼既然貴國今天希望我們給中國人講講你們是如何對東帝汶「慷慨」的,那麼耿直哥就再給大家講講你們那段「不堪回首」的黑歷史吧。

  首先,讓我們先重溫一下東帝汶與澳大利亞在海洋邊界上的爭議吧。話說早在2002年東帝汶獨立前,本來這個國家在1975年時就要獨立來著,卻不幸遭到印尼的吞併,而且東帝汶的人民還遭到印尼軍方殘忍的屠殺,該國的一切基礎設施和建築也遭到印尼軍方的焚毀,豈止一個「慘」字了得!

  根據英國《衛報》2003年的一篇報道,當時澳大利亞方面不僅沒有制止印尼的做法,反而還給印尼方面提供了各種軍事情報,幫助印尼吞併了東帝汶。

  可為何澳大利亞要這麼做呢?根據《衛報》的報道,當年澳大利亞駐印尼大使給出的理由是:因為如果東帝汶獨立了,一定會與我們重新劃定海洋邊界,這對我們的利益有很大的損害,所以不如讓印尼吞併了東帝汶,我們再和印尼人談判。

  果然,印尼也「投桃報李」,為了換取澳大利亞對印尼吞併東帝汶的政治支持,印尼於1989年時與澳大利亞政府簽訂了一份出賣了東帝汶的「條約」,史稱《帝汶海溝合作條約》。。。


  如上圖所示,本來東帝汶與澳大利亞之間的海洋劃界,在東帝汶官方以及諸多海洋法專家看來,大致應該是圖中紫色的那條兩國之間的中間線。可澳大利亞卻認為兩國的邊界線應該是一個所謂的「帝汶海溝」的位置,也就是圖中的藍色線位置。

  因此,澳大利亞支持印尼吞併東帝汶,並承認東帝汶屬於印尼的一個最大好處,就是印尼同意兩國在這區域的海洋邊界以 「帝汶海溝」進行劃分。此外,兩國還成立了一個共同開發區,即圖中黃色區域:其中靠近東帝汶的「C」區的礦產稅收益90%歸印尼,10%歸澳大利亞,中間的「A」區則是50-50對半分,靠近澳大利亞的「B」區則90%歸澳大利亞,10%歸印尼。

  只不過,澳大利亞這個「殖民主義者」的美夢沒做多久,就被不屈的東帝汶人民給打醒了。。。。

  在2000年時,由於印尼的暴行日趨惡化,東帝汶人民的不斷抗爭與聯合國的介入,令東帝汶的獨立終於再次成為可能。而廢除印尼與澳大利亞簽訂的關於東帝汶的「不平等條約」,與澳大利亞重新劃定海洋邊界的事情,也成為了東帝汶必須處理的頭等大事。

  但澳大利亞人並不願意與東帝汶重新劃界,甚至希望東帝汶可以直接繼承之前的「不平等條約」,在共同開發的區域與澳洲人50-50分成。根據2003年《經濟學人》雜誌等媒體的報道,當時澳大利亞官方為了達到目的,採取了非常強硬、甚至野蠻的態度,對東帝汶的新政府進行了一系列的恐嚇,比如威脅取消人道主義援助,甚至澳方還一度打算阻止聯合國介入兩國的談判。。。

  最終,當聯合國負責東帝汶事務的代表Peter Galbraith對澳洲方面的態度忍無可忍,準備要把澳洲告上國際法庭時,澳洲人這才於2002年時做出「巨大讓步」,同意把之前與印尼定下的那個50-50分成的「共同開發區」中90%的礦產稅收益都給東帝汶,自己只拿10%。

  但同時,澳洲人也「狡猾」地在這一年退出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及國際法庭一切關於海洋劃界的強制仲裁程序。如此一來,東帝汶即便將來想明白了這「慷慨」的條約中的「坑」,也拿澳洲沒轍。

  而此時才剛剛獨立,並處在一片廢墟中的東帝汶,因為急需錢進行重建工作,缺乏有力的談判資本,也只好擱置海洋劃界的爭議,與澳洲人簽訂了這份《帝汶海合約》。

  不過,雖然乍一看澳大利亞似乎在2002年與東帝汶簽署的這個《帝汶海條約》中吃了大虧,但實則不然。實際上,澳大利亞利用剛剛獨立的東帝汶非常缺錢,國家一窮二白,缺乏談判資本的困境,仍然設置了大量不平等的內容。


  如上面這張地圖所示:該條約規定,圖中深黃色的部分,為澳大利亞與東帝汶共同開發的油氣資源區,任何企業在這片區域中進行油氣資源的開採,需要繳納礦產稅,而在這筆礦產稅中,90%歸東帝汶,10%歸澳大利亞。。。。

  不過,雖然那個深黃色的「共同開發區」劃得很大,但截至目前,這個區域中一共只有過兩個油氣項目,其中一個是於2011年開始生產,並已於去年12月結束開採的「Kitan」油井。另一個則是於2005年才開始開採,目前已經幾乎耗盡的Bayu-Undan油氣項目。而東帝汶截至目前總共獲得的收益,大概在120億美元左右。可幾乎全世界的媒體和學者都同意,這筆東帝汶的發展唯一能依靠的收入,對於這個沒有「造血」能力、失業率極高、近半數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之下的國家來說,只是「杯水車薪」。。。。

  另外,大家注意圖中兩個藍色的區域了嗎?這兩個[如果東帝汶與澳大利亞重新進行海洋劃界,就該屬於東帝汶]的區域,卻因為《帝汶海條約》中的不平等條約,完全被澳大利亞「占」去了。

  其中,在深黃色區域與右邊的藍色區域交界的那片紅色的區域,更是一片富礦區,可澳大利亞卻一度打算再與東帝汶簽訂不平等條約,把這片區域的收益按照澳大利亞82%,東帝汶18%這樣劃分。只是在東帝汶的強烈抗議下,雙方才於2006年同意這裡的礦產稅按50-50來劃分——而這還是在澳大利亞涉嫌派間諜去偷聽東帝汶政府的內部會談,了解了東帝汶底線的情況下!(註:間諜這部分內容澳洲大使館的信件中同樣迴避了)

  不過,比起上述這些卑鄙的勾當,對於東帝汶來說,最不平等是:雖然澳大利亞出讓了90%的礦產稅收入給了東帝汶,但澳大利亞卻讓開發這片區域的油氣集團,把輸油管道直接架設到了澳洲政府希望大力發展的澳北方城市「達爾文市」,從而讓這些油氣資源可以在自己的國土上進行精鍊加工等一系列後期的工作。

  這意味著,澳大利亞方面不僅可以從油氣運輸到油氣精鍊等產業鏈的中間和後期環節獲得同樣不菲的稅收——更重要的是,由於後期的油氣精鍊廠等設施設在自己的國土內,所以這更可以帶來基建方面的投資與發展,以及就業的大幅增加,技術人才的廣泛培養等等一系列經濟意義遠遠大於那90%礦產稅的好處!

  可問題是,從就業率到基礎設施建設再到工業化發展,恰恰都是東帝汶最最需要的啊!

  早在一封2004年東帝汶總理馬里·阿爾卡蒂里寫給澳洲媒體的信件中,他就表示東帝汶最需要的並不僅僅只是錢,還有能夠讓這個國家實現「自我造血」的工業化發展。

  可澳洲人給出的借口卻是,這是市場「自由選擇」的結果,在東帝汶設廠比在澳大利亞的投入更大,不划算。


  確實,在投資一個發達國家和一個極為貧困的小國之間,企業自然會選擇發達國家。可一個發達國家去和一個窮困小國爭奪發展的機遇,這本身又平等嗎?!

  所以,耿直哥認為,澳洲官方與其糾正我們的報道,不如趕緊去糾正貴國對於東帝汶人民明目張胆的「欺凌」,去真心實意地讓東帝汶擺脫貧困,走上現代化的道路,而不是用一點稅錢就把當地人給打發了,然後把就業和投資留給了自己。

  對了,其實在幫助窮國擺脫貧困,能夠實現自我造血這方面,中國已經在亞非拉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採油煉油的上下游基礎設施建設,更是中國公司最擅長的。所以如果澳洲人做不來,那不如把這機會給我們中國人去做吧。

  或者用你們澳洲人的說法:讓市場在中國和澳大利亞的油氣行業之間進行「自由選擇」吧。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0:1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