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隋末的神秘預言:桃李子洪水繞陽山!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9-15 03:4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導讀:每個朝代都有著神秘的預言,一方面這是用天命思想來駕馭百姓,一方面可能是古代確實有術士擁有真才實學,能夠偷窺歷史的一角。本期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神秘的大唐興起預言。

  

  桃李子,洪水繞楊山。——《舊唐書·五行志》

  這則預言的出處和來歷頗有些曲折,我們還應從隋朝功臣楊素及其兒子楊玄感說起。先說這楊素。楊素沒有什麼政治操守,善於政治投機。他先是北周名臣,在北周滅北齊的戰爭中就功勞不小;此後又投靠楊堅,在隋朝平陳戰爭中曾立下過顯赫戰功,後來他又伺機投靠了太子楊廣,在關鍵時刻幫助楊廣順利地登上了皇帝的大位。

  楊素一向作威作福,目中無人。隋文帝死後,他沒少在隋煬帝楊廣面前擺臭架子。幸虧楊素不久之後就死了,同樣一向自高自大的楊廣就對左右近臣說:「老傢伙幸虧死得早,他要是不死,我早晚要把他滅族!」這話慢慢地就傳到了楊素的兒隋朝名將楊素像,出自清?馬駘《百將傳圖》。子禮部尚書、柱國楊玄感的耳朵里。這楊廣素來猜忌大臣,如今朝政又紊亂,他心裡自然惴惴不安。於是,就和兄弟們琢磨著,反正早晚要被找碴兒給滅掉,倒不如仗著現有的這點政治資本先下手為強,鋌而走險一回。

  後來,正好趕上隋煬帝第三次征高麗,而且是親征,楊廣命楊玄感在黎陽一帶督運糧草。這時候隋軍在前線作戰失利的消息傳出,人心浮動,又加之後方守備空虛,民心可用。於是楊玄感就伺機發難,打起了推翻楊廣統治的大旗。楊玄感手下當時有一個名叫李密的人足智多謀,先前曾是隋煬帝的侍衛官,後來因為楊廣討厭他的長相,結果這李密就去官了。李密和楊玄感本來是好朋友,當楊玄感起兵之後,他向楊玄感提出了三項進軍方略:北據幽州,截斷煬帝後路,為上策;西入長安,控制潼關,為中策;就近攻洛陽,勝負難測,為下策。可是這個楊玄感志大才疏,勇而無謀,一點也沒有他老子的胸懷和氣度。他見關東地區不少郡縣都起兵響應他,而且他也貪戀洛陽的財富,於是就採用了李密的下策領兵去攻打洛陽。結果,洛陽城還沒有攻下來,隋軍主力從高麗回師,楊玄感就被迅速討滅了。

  然而,楊廣被楊玄感的造反嚇壞了,於是就在全國範圍內大肆搜捕楊玄感餘黨,枝枝連連的就殺了好幾萬人。李密是楊玄感的主謀,更是被通緝的重點人物。他只得和手下少數幾個義士逃亡,先投一山大王郝孝德,可是不受人家待見,後來九死一生才逃上了名震一時的瓦崗寨。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李密在瓦崗寨中表現突出,連他的對手王世充都說他是「為龍為蛇,固深不可測」。漸漸地,瓦崗豪傑們都對李密的膽識深為欽服,而這時民間早就有「楊氏當滅,李氏將興」的謠言,於是人心就更加向著李密了。

  

  而也就在這時,一個名叫李玄英的人輾轉各處終於來到了瓦崗寨。此人行徑甚是奇怪,他先是一個山寨一個山寨地拜訪,指明了就要找一個名叫「李密」的人,因為據他說將來要取代大隋坐江山的正是這個李密。人問其故,他便道:「近日民間有一首童謠,道:『桃李子,皇后繞揚州,宛轉花園裡。勿浪語,誰道許!』此桃李子,應該就是一直在逃亡的李氏之子;而皇與后,古人都作君主講,此時當然指的就是隋煬帝,他如今在揚州花天酒地,最後就會死在那裡;而『勿浪語』就是說不要亂講,要保密。綜上所述,那不就是李密嗎?」至於「誰道許」, 李玄英說那是表示驚訝:「是誰如許說的?」但到了後來,宇文化及篡隋稱帝,國號大許,這句「誰道許」就有了著落:誰說他許國能成事?這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然而以上那則童謠在傳播過程中也出現了好幾個版本,其中最簡單、直接的兩句是:「桃李子,洪水繞楊山。」但不管如何,「桃李子」這個中心是一致的,而且姓楊的肯定要倒霉。後來,瓦崗寨的豪傑們一聽李密有天命在身,就堅決推舉李密做了義軍的首領。而也正是在李密的領導下,瓦崗軍一步步地走向壯大,成了當時農民起義軍中最強大的一支。原隋軍的一批驍將如秦瓊、程咬金、羅士信等人也都改投到了李密的帳下。

  瓦崗軍主要活躍在中原地區,他們先是同隋將王世充進行了一番激烈的較量,把王世充打得龜縮在洛陽城不敢出來。後來,宇文化殺了隋煬帝后,也率軍北進,結果也被李密打得大敗,然而瓦崗軍也因此耗損了不少的元氣。一向狡詐多謀的王世充看準時機,挑選了精銳數萬人,乘著瓦崗軍得勝后的驕氣和李密的疏忽大意,結果竟一舉打垮了實力雄厚的瓦崗軍。這李密走投無路,就只好去投靠了已經在關中立足了的李淵父子。誰讓大家都姓李呢!

  根據兩唐書記載,在天下大亂、隋朝大勢已去之際,為求自保,唐國公李淵在其次子李世民的建議下於晉陽(今太原)起兵,當然他們起初打著的是安定隋室的旗號。經過一路激烈的拼殺,唐軍趁關中空虛,直取關中得手,於是就在關中打下了帝王的基業。尤其李世民少年英傑,天才縱放,唐朝能夠最終奪取天下,他的功勞是非常顯赫的。連李密第一次見到他時都不禁感嘆道:「真是一位英明之主啊!如果不是這樣,又如何能平定天下的禍亂呢!」

  

  可是這個李密到底是稱過「魏王」的人,他自然不甘於人下。不久之後,他又帶領著自己的親隨兵丁,從李淵那裡叛逃出走。由於他的再次疏忽大意,居然率兵行入了一條峽谷,結果遭到唐將盛彥師的伏擊,李密因此殞命荒野。一代梟雄就落到了這樣一個凄慘的下場,他從前的很多士卒聽到這個噩耗之後都慟哭嘔血。到這時,人們才終於恍然大悟:原來這個「桃李子」並不是指的李密,而是指的李淵父子。尤其這個「桃」字,乃是「陶」字的諧音,而陶唐又是上古時期堯帝的別名。李淵的爵位是唐國公,自然這喻指就非常明確了。

  仔細說來,這李淵和隋煬帝楊廣乃親姨表兄弟,楊廣是兄而李淵是弟,而且也是兒女親家。早先,曾有一個方士告訴隋煬帝「李氏當為天子」的讖語,所以他對姓李的都不放心,就找了個借口把李淵打發到晉陽去防備突厥人了。然而沒想到這卻也成全了李淵,讓他不必待在京城坐以待斃。

  起初,這李淵的膽量非常小(後人說這可能是李世民在潑他爹的髒水),但是因為他睡了隋煬帝在晉陽行宮中的女人,這可是掉腦袋的事,所以李淵一直害怕會東窗事發。這個時候,他那勇毅果敢的兒子李世民就勸父親先下手為強,而且還有李淵的狐朋狗友裴寂及時地獻上了神讖詩五首,來給他打氣。

  這五首讖言詩是這樣的:

  一、東海十八子,八井喚三軍。手持雙白雀,頭上戴紫雲;二、丁丑語甲子,深藏入堂里。何意坐堂里,中央有天子;三、西北天光照,龍山昭童子。赤交連北斗,童子木上懸白幡。胡兵紛紛滿前後,拍手唱堂堂,驅羊向南走;四、胡兵不濟漢不整,治中都護有八井;五、興伍伍,仁義武行。得九九,得聲名。童子木底百丈水,東家井裡五色星。我語不可信,問取衛先生。(唐·溫大雅《大唐創業起居注》)

  

  前四首是太原的一個叫慧化的尼姑所造,最後一首是一個名叫衛元嵩的人所造,那詩句中的「衛先生」自然就是指代他本人。「東海十八子」應該是個「李」字,「八井喚三軍」就是個「淵」字,合起來自然就是「李淵」二字。總之上述讖言都是講李淵好話的,說他有天命在身。

  不過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讖言中兩次提到了「胡兵」,其實這裡就涉及了李淵一段很不光彩的歷史——那就是他當年起兵時曾向突厥人借兵,並且還和人家約定事成之後土地歸李淵所有,而財物人畜等都歸突厥。這突厥與隋朝的關係,就與當初匈奴同漢朝的關係一樣對立,但是李淵居然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勾結敵國,這實在讓人有些不齒。所以等到後來李世民篡改史書時就把他爹的這點醜事給抹去了,不過《大唐創業起居注》一書中卻有所記載。

  李世民在篡改史書時也把他的皇兄李建成的光輝形象給抹殺了,這的確有失大政治家的風範。當然,李淵後來之所以取得天下,他的兒子們都立下了顯赫的功勛,尤其他的次子、當初的秦王李世民,簡直就是一個戰爭奇才,戰必克,攻必取,屢挫強敵。連用兵如神的毛澤東都如此稱譽他:「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顯然,這個前提是史書上的記載沒有太多的偏差。公元618年,在隋煬帝死後不久,雄踞關中的李淵正式廢隋立唐。又經過七八年的戰爭,唐朝就基本完成了對於中國的統一。「李氏當為天子」的讖言就這樣徹底實現了。

  後來,李淵曾說:「朕能有今天,全是仗著你裴愛卿的那幾根筆杆子啊。以前歷代的帝王,莫不是起於寒微,必須依靠弓馬打天下,經過一番艱苦奮鬥。而我與他們不同,我是隴西舊士族,老底子很厚,只要登高一呼,就天下響應了。而裴愛卿你雖然沒有到戰場上去拼殺,但那造讖的功勞卻是最關鍵的……」

  好吧!這條神秘的預言開始看起來就是李密為主人公,不想最終還是讓李世民父子得到了天下,可謂是造化弄人啊。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6 20:0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