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如何正確誦讀一首好詩詞

[複製鏈接]

14

主題

27

帖子

128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2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emon0102 發表於 2016-8-22 14: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越回味,越覺得中國古詩美美美,意境無窮。但是令人驚艷的古詩詞,你讀對了嗎?

如何正確地讀詩呢?



1.        了解中國的聲韻

小時候背誦過課文的都有這種感覺——散文不如詩詞容易記住,而詩詞又遠不如流行歌曲容易記住。這是因為人類對聲音的記憶受聲音本身特性的影響,作為聲音的一種表現形式,語言也不例外。相對漫無規律的聲音,人類大腦更容易記住有規律的聲音。因此規律的韻文,比如詩詞歌賦更容易被人記住。

漢語是單音節語言,同其他民族的語種相比,漢語較早地丟失了複輔音,形成特有的聲母-韻母體系,一個字佔一個音節,各音節長度除入聲外大致相等。這一特點使漢語音節較其他語言更便於整齊劃一。
而中古以後的漢語一直是有聲調的語言,我們的近體詩、長短句、南北曲甚至小說、彈詞、地方戲曲中的韻文,都受到了四聲體系的制約。中國的古詩詞韻文則不僅受到四聲的制約,還要考慮平仄和押韻,因為古詩詞一則用來書寫,二則是要用來歌詠的。



明初死於朱元璋屠刀下的詩人高啟曾寫過一首詩,叫《夜聞謝太史誦李杜詩》:「前歌《蜀道難》,后歌《偪仄行》。商聲激烈出破屋,林烏夜起鄰人驚。我愁寂寞正欲眠,聽此起坐心茫然。高歌隔舍如相和,雙淚迸落清燈前。」
把一位謝太史深更半夜吟詩的意象,寫得很驚人。

2.        了解古代的音樂


中國最早的韻文合集是《詩經》,《詩經》305篇,按道理是篇篇有音樂的。但今天可以追隨到最早的詩經樂譜是南宋人「復原」的。在朱熹的《儀禮精專通解》中,記載了南宋趙彥肅所傳的《唐開元風雅十二詩譜》,音樂史家楊蔭瀏譯過這個譜子,譯完不忘加一句:「這是不折不扣的假古董」。

《楚辭》和《詩經》一樣,原本也是可以和樂歌唱的,可惜曲調早就找不到了。不僅是《詩經》和《楚辭》,唐詩、宋詞、元曲也有很多曲譜失傳了,唯一存世的就是一本《白石道人歌曲》。



那麼我們現在吟誦詩歌的曲譜是從何而來呢?

當詞樂失傳后,明清時代的人們喜歡用其他音樂形式的曲調來唱詞,主要是用南北曲唱詞。崑曲在明清盛行二百年,被公認為正聲雅音,受到知識階層的普遍青睞,古詩詞吟誦調受到崑曲的影響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編撰於清朝乾隆年間的《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和編撰於道光年間的《碎金詞譜》,收錄了大量明清人用崑曲重新譜寫的唐宋詞。毛澤東晚年專門錄製了一批,每首曲子都反覆聽,有時興之所至,還要改動幾句詞,讓錄製組重錄。

3.        了解詩人的境遇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湧現的偉大詩人也是層出不窮,我們選取幾個做例子。



王安石的詩寫得非常好,可是王安石有一段長時間被他的政治生涯佔去了。直要到他晚年,在南京鐘山住下,那一段時期的詩,境界高了,和以前顯見有不同。

蘇東坡的詩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一輩子沒有在政治上得意過。他一生奔走潦倒,波瀾曲折都在詩里可見。

白居易的詩早年很有長處,可晚年住在洛陽,一天到晚自己說:「舒服啊!開心啊!我不想再做官啊。」這樣的詩一氣讀來,便無趣味了

杜甫年輕時跑到長安,飽看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情況,他一直奔波流離,至死為止,遂使他的詩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陸遊晚年的詩就相當於他的日記,有時一天一首,有時一天兩三首,乃至更多首,儘是春夏秋冬,長年流轉。他那時有些像陶淵明,你單拿他詩一首兩首地讀,也不覺得厲害。可是你拿他的詩跟他的年齡一起讀,尤其是七十八十逐年而下,就會覺得他的懷抱健康,和他心中的恬淡平白,真是叫人欽羨。



總之,讀詩對於我們來說裨益良多。它可以讓我們的心靈平靜,也可以讓我們在苦難中涅槃重生。正如鍾嶸在《詩品》中說的,「使窮賤易安,幽居靡悶,莫尚於詩矣」。[/size]





想要閱讀更多好詩好詞,掃描以下二維碼,或在ibooks上直接搜索讀酷or書名下載,還可聯繫樓主領取免費兌換碼哦




1.唐詩三百首







2.宋詞三百首






3.詩經









識別以下二維碼或關注微信號:讀酷ducool


掃描一下顏值爆表







15

主題

49

帖子

194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94
沙發
雨點點 發表於 2016-8-22 14:48 | 只看該作者
漂亮的插圖,好看好聽的古詩,無法割捨的情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11: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