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屠夫十字鎮:西部曠野和東部的文明體質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7-27 23: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屠夫十字鎮:西部曠野和東部的文明體質

  紀宇彪

  

  《屠夫十字鎮》

  Butcher's Crossing

  約翰·威廉斯 著

  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06)

  49.00 元

  1980 年,丹·韋克菲爾德受《犁》邀請擔任特約編輯,採訪了約翰·威廉斯。威廉斯談及這部早於《斯通納》五年寫就的《屠夫十字鎮》時,他說起了緣起構想:

  1954 年我來丹佛任教,開始對西部產生興趣。我有一種強烈的感覺,那就是此時的「西部」並不存在——甚至它從未存在過。那其實是「東部」的夢,幾乎是「東部」虛構出了「西部」。我寫這本小說的初衷是人們對西部的姿態,在愛默生和梭羅影響下的浪漫想象。如果有一個哈佛來的滿腦子愛默生主義的年輕人,在西部看到了真正的自然,他身上會發生些什麼呢?這就是這本小說的出發點。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威廉斯這位樸實的作家為避免給這本書錯誤定位為「西部小說」,索性拒絕了出版社的出版報價,於是《屠夫十字鎮》失去了以平裝本再版的機會(本書 1960 年由麥克米倫出版社首次出版)。因為它的作者認為,它不是人們熟知的「西部小說」類型,不是牛仔和印第安人大肆互相殺伐的故事。

  

  1960 年麥克米倫出版社出版的《屠夫十字鎮》

  《屠夫十字鎮》的故事發生在 1870 年前後,美國的西部仍舊是一片荒野,獵捕野牛成為西部拓荒者的一個極其常見的營生,而屠夫十字鎮就是西部地區的一個典型。故事主人公威廉·安德魯斯拿著牧師父親的信來到了屠夫十字鎮找一名獸皮收購商,在此之前他剛從就讀了三年的哈佛學院輟學。年老的投機皮商苦口婆心的訓誡也沒讓安德魯斯留下來,安德魯斯只是想到西部曠野上去感受大自然。皮商最後還是給了這位熱切的年輕人引薦了捕獵人米勒。後來在酒店裡,米勒談起他十年前在一個隱秘地方目睹過幾千頭野牛,想不到安德魯斯隨即答應與他一同出行獵捕野牛。做好準備后,安德魯斯、米勒、米勒的殘疾朋友查理和一名熟練的剝皮工施奈德踏上了行程。

  逃離社會以接近自然的年輕人

  在第一次與皮商麥克唐納德面晤交談的時候,麥克唐納說這個皮革鎮不過就是「獵人、無賴和從東部來的閑漢」聚集的地方,要變得繁榮也只有等鐵路的架接。但年輕熱切的安德魯斯卻懷有一股衝動:

  他知道那不過是他苦苦追尋的曠野的代名詞。那是自由、美好、希望和活力,他覺得那些就潛藏在生活中一切熟悉的事物下面,而日常生活是壓抑的、醜陋的、絕望的、懶散的。他尋找的是他生活的世界的源頭和守護者。這個世界似乎一直在恐懼中遠離自己的源頭而不是將自己的源頭找出來,不像他周圍大草原上的草,將自己的鬚根伸入潮濕黑暗肥沃的大地,伸入曠野,年復一年地讓自己重生。突然,在他的腦海里,神秘、無人、平坦的大草原中間,出現了波士頓大街的形象。

  為了逃離他出生且度過青春年華的在波士頓的家,和「你不說話,你只是聽講」的哈佛,他來到了這裡。然而急切地想要「說話」以表達真實自我的安德魯斯,最後也只是說出了「我到這兒來,是想飽覽鄉村的風光。我想了解這片地方。」

  他來到裝潢粗糙的傑克遜酒吧找米勒,年輕的眼睛捕捉著在別處生活的陌生感:「在一張桌子邊坐著五個人在打牌;他們沒有抬頭看安德魯斯,也沒有說話。此情此景有一種緩慢而安靜的流動感,這是安德魯斯以前沒有見到過的。 這地方深深地吸引了他,一時間他竟忘了自己是來幹什麼的。」因為可以體驗到陌生感,他竟也沒有對粗糙環境的抱怨。

  在找到米勒后,他們坐在一起談論,在介紹到米勒那位殘疾朋友查理的時候,安德魯斯嘗試握手,卻出現了下面的場面:

  他慢慢抬起右手,隔著桌子猛地往前一伸。他的手臂在手腕處變成了一個白色的瘤子,皺皺巴巴,傷痕纍纍。安德魯斯不由自主地把手縮了回來。查理·霍格笑了起來,笑聲像是從他單薄的胸腔里擠出來的,幾乎是無聲的喘息。

  在我看來,這種調侃更像是一種無聲的諷刺,是受過西部生活苦難的查理的自我彰顯和對一個來自文明世界的軟弱年輕人的小小譏諷。

  一個熱切的年輕人,懷抱對西部曠野的浪漫想象,享受著這片土地給予的陌生感,試圖逃出沉悶的所謂文明社會。看到這裡,你是不是也想起了《荒野生存》的主人公?他走進荒野,看著奔走的鹿群,竟激動地哭了起來。

  

  電影《荒野生存》劇照

  不過,安德魯斯參與的,是一次有規劃的殘忍的殺戮行動。

  幾十頁的屠殺描述

  米勒最終弄來了遠途的物資:牲口及人的口糧、獵捕用的槍支彈藥,裝載牛皮及趕路的車馬。米勒是這次行動的施令者,同時也由他負責獵捕野牛,安德魯斯配合施耐德剝皮,查理·霍格來駕車和做些雜務。一切準備好之後,這四個人踏上了獵捕野牛的旅程。他們打算沿著斯莫基希爾河河邊的小徑去尋找野牛,但走了好多天也未能找到,烈日炎炎,他們遭遇了缺水的危機。焦慮的施耐德想另尋路徑,不聽米勒的指揮。但有豐富經驗的米勒,通過觀察路經的野牛屍體、草地的變化以及自己的記憶,說服了施耐德,成功找到水源。隨後,他們找到了野牛群,並在日復一日地圈野牛,捕殺野牛,剝野牛皮,捆紮野牛皮,更換營地,再次圈野牛的周而復始的捕獵生活中,度過了好幾個月。

  過了一陣,安德魯斯開始注意到米勒獵殺的節奏。首先,他從容不迫繃緊肩膀上的肌肉,固定好頭的位置,慢慢扣動扳機,打出一槍。然後,他迅速退出還在冒煙的彈盒,重新裝上子彈。他會研究一下被自己打中的野牛。如看到自己打得乾淨利落,眼睛便去搜尋兜圈的牛群中看上去特別躁動不安的一頭;過一會兒,那頭被擊中的野牛便會站立不穩,轟然倒地。然後他又繼續射擊。在安德魯斯看來,整個過程就像舞蹈,一首由四周曠野創造出來的激情有力的小步舞曲。

  

  小說中花了幾十頁的篇幅描寫捕殺野牛的過程,而上面那一段明顯是透過安德魯斯的「浪漫之眼」而作出的描述,真實場面則是異常殘忍血腥的。幾個月的圈地屠殺讓安德魯斯覺得沉悶重複而不是野性「自然」:「這一切成了每天必做的程序,因為不斷重複,變得越來越沒有意義,但這一程序給他當下的生活以唯一的形態。在他看來自己是在無邊的廣闊草原上一寸一寸艱難前行,但似乎根本沒有在時間中行進。」

  但隨著疼痛的不斷加劇,他的大腦似乎遠離了疼痛,超越了疼痛,因此他比先前更能看清自己和米勒。在最後僵持的這一小時里,他開始看出米勒像一台機器,自動機器,野牛動他也動。他開始看出米勒屠殺野牛,不是因為嗜血,也不是因為貪圖牛皮或者牛皮給他帶來的金錢,甚至最終不是為了盲目發泄內心積累的憤怒——他開始看出米勒的屠殺是對他自己沉浸其中的生活的冷漠和魯莽的回應。

  就這樣,他們殺了山谷的五千頭野牛。同行的野心家、務實者和念叨《聖經》的人

  事情並不如米勒預想的那樣,能在冬天到來之前屠完牛群並搬運那幾千張牛皮。當山谷里剛飄起了雪花,安德魯斯還興奮地叫出了聲,施奈德則異常慌張並抱怨米勒,米勒故作鎮定地謀划,而查理則因想到起他那隻在冬天凍死被截去的手而陷入了不理智。

  施奈德務實易知足,貪於財貨好美姬;查理沉默寡言,只喜歡引用《聖經》以及顯然根據《聖經》中無懈可擊的智慧而發的陳詞濫調;從上面的屠殺野牛情景可以看出,米勒更像個野心家。出逃的安德魯斯在後來回到屠夫十字鎮產生了這樣的感喟:

  他開始接受這種死氣沉沉的生活,並且試圖找出其中的意義。他一個個地打量著和自己共同度過這死氣沉沉生活的這幾個人。他看到查理·霍格呷著熱氣騰騰的咖啡和兌了水的威士忌混合飲料,來抵擋一直侵襲著的寒冷,甚至查理·霍格彎身在火上取暖時也是寒冷依舊。他看到查理·霍格渾濁流淚的眼睛盯著《聖經》殘破的書頁,好像極力迴避那使他顯得渺小的白茫茫的雪地。他看到弗雷德·施奈德避開同伴,退縮到自己的世界里,好像只有保持這種孤獨憂鬱,才能對抗周圍嚴寒的冬雪。

  施奈德在春雪消融時的涉河行動中連人帶馬翻沉了下去,務實的無辜者也就這樣死去了。

  八個月後再次見到的屠夫十字鎮,一切也似乎都發生了改變。鐵路出現了,而皮商麥克唐納的小棚屋卻被遺忘在一旁。戲劇性的轉折出現了,牛皮遍地皆是,獵人和妓女也都不見蹤影。文明世界里的那些美國人不流行皮草衣物了。皮商破了產,而歸來的三人又何止失去了這些?將繼續上路的安德魯斯們

  約翰·威廉斯的學生米希爾·拉蒂歐萊爾斯在一篇文章里回憶起他的老師,也談了談他對《屠夫十字鎮》的看法:

  在那裡開始了讀者或許從未有過的閱讀體驗:約翰·威廉斯對這類浪漫故事的真切檢討;對西部拓荒背後瘋狂能量無可置疑的詮釋;顯而易見的天意;「美國精神」及其投射出的個人主義,這種個人主義只有在美國邊區的廣闊天地才會出現。在那裡約翰·威廉斯受愛默生的超驗主義及其宣稱的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找到善良、真理和美麗的觀點的激勵。

  而作者虛構出來的主角安德魯斯雖是個新手,卻是實現約翰·威廉姆斯寫作目的的理想人物:一個新手去探索在書本中讀到的西部世界。反諷也就無處不在了。他擁有的是文明的體質,卻要涉身粗糲的曠野,自然就會有矛盾和衝突。

  比如當他看到野牛被屠殺的時候,他感到自己內心某些東西也一同被毀滅的了,他不敢面對這種毀滅,因此他逃跑了。想體驗野性的他不習慣這麼直接的血淋淋,但隨後他也就習慣剝皮吃肉了。

  書中有一處描寫異常迷人,極為深刻地表現安德魯斯那種對「自我發現」的真誠和渴望:

  在黑暗中,他再一次從鋪蓋里伸出手,摸了摸自己的臉,摸到了自己冰冷粗糙的突出的額頭,沿著鼻子,向下一直摸到皸裂的雙唇,捋了捋濃密的絡腮鬍子,希望以此摸出自己的五官長相。他睡著的時候,手還放在自己的臉上。

  他將繼續上路,他不知道自己將走向哪裡,但他明白稍後他會知道的。

  ◆

  本周薦書

  ①

  

  ▍《小東西》顏峻 著

  ▍推薦人:LY

  《小東西》是詩人、樂評人、聲音藝術家顏峻的最新隨筆集,裡面包括從 2009 年到 2014 年的日記和寫作練習,用顏峻的話說,這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文學行動。但這微不足道的行動,卻屢屢擊中所感知事物的要害。這是一種即興寫作,有時像散文詩,有時像便箋,彷彿寫作是顏峻手中的光源,作為讀者緊隨其後,也能不斷地跟隨他發現一些東西。這裡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自由不羈的論述,有時很瘋,有時又折回狡黠的邏輯里,然後又即興地留白。他說這是為自己的寫作,但也可能是為每一個被書寫的人。

  ②

  

  ▍《尼采與哲學》(法)吉爾·德勒茲 著

  ▍推薦人:LY   

  德勒茲的尼采解讀被視為法國哲學史上的一個轉折點。20 世紀 50、60 年代,法國知識界正在為馬克思主義、存在主義和現象學爭論不休的時候,德勒茲卻為尼採的思想所痴迷。他在 1962 年發表的專著《尼采與哲學》突然攪亂法國知識界的神經,開啟了法國的後現代主義之路。這部專著可以與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的三卷本巨著《尼采》相媲美,成為 20 世紀尼采研究的巔峰之作。

  ③

  

  ▍《我坐在火山的最邊緣》包慧怡 著

  ▍推薦人:王敖

  包慧怡的詩里有一種完美的融匯之力:神秘主義的思想源泉,以情人私語的方式流淌;異域文化的花式,編織進了旅途中的星空;繁複奇特的華彩背後,隱現古老的神話原型。在我和很多讀者眼中,她早就是當代最傑出,最有活力的漢語詩人之一。

  ◆

  往期回顧

  (點擊圖片查看)

  

  《S.》:讀者的夢想,圖書館員的夢魘

  《S.》出版后,廣大圖書館從業人員深受其害,是最先瘋掉的一個群體。

  ◆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23: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