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潘石屹:從暴窮到暴富的10年

[複製鏈接]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7-21 22: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導讀】在中國,談論房地產風雲幾乎不可能不談到SOHO中國公司的潘石屹,他開發的樓盤佔據了北京CBD地區將近一半的銷售額。潘石屹出生在甘肅省的農村,從一個一窮二白的小子到如今的房地產大亨,他有怎樣不平凡的人生際遇?

  

  從最初闖蕩北京時「一言8億」的傳奇故事,之後的「SOHO現代城」和「長城下的公社」項目,出書「潘石屹的博客」和拍攝"阿斯匹林"電影等,潘石屹的招牌形象不間斷地出現在各種論壇、媒體、戶外廣告上、博客、電影中。

  

  潘石屹是商場的紅人,潘石屹成為紅人有他成為紅人的理由。有誰能夠從別人的一句話里聽出8億元的商機,而且是隔著桌子的一句話,是幾個不相干之人的一句話?別人不能,但潘石屹能。別人沒有這個本事,潘石屹有這個本事。讓我們一起重溫他的創業歷程。

  在清水:小潘拉糧等人幫忙

  1963年,潘石屹生於甘肅天水農村,小時候父親是「右派」,母親常年卧病在床。命運的第一次轉變出現在1977年,這年秋天,父親平反了,一家人從農村戶口變成城鎮戶口,搬往清水縣城。

  回城之前,潘家必須將家裡所有的糧食拉到縣城糧站交公,換成甘肅省糧票,這個任務落到了長子潘石屹的肩上。200多斤糧食,一輛平板車,20多里土路,成年之後的「老潘」身高也只有一米六幾,對當年14歲的「小潘」來說,這趟送糧路的艱辛不言而喻,「兩個坡道怎麼拉也上不去,只好在路邊等人幫忙。」

  不久,潘石屹轉學到縣城高中,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漂泊,「從農村到縣城,感覺到生活很有希望!」潘石屹認為,這是他人生的開始。一年後,潘接到來自省城蘭州一所中專學校的錄取通知書。

  在蘭州:自我介紹引來哄堂大笑

  由於通訊落後,潘石屹很晚才拿到錄取通知書,當他一個人踉踉蹌蹌來到蘭州的時候,學校已經開學一個多月了。站在教學樓前,一身行囊的潘石屹不知道應該找誰報到。

  「趕了10多個小時的火車,太累了,坐在樓梯口一會兒就睡著了,」潘石屹回憶說,中午時分,迷迷糊糊的他才被人推醒過來。「你是我們班的,跟我來吧!」叫醒潘的是他的班主任金老師。

  金老師將這個遲到的學生帶到了教室,介紹給同學們認識。「我忘記當時自己說了一句什麼話,印象很深的是我剛一開口,全班便哄堂大笑。」潘石屹猜測,那可能和自己的口音有關,直到今天,他的西北鄉音依然無改。

  「那時候,整天都是低頭走路的,從來不看天,到畢業了也不知道學校教學樓究竟有多高,不像現在,每到一個地方一定要先看看他的高樓。」潘說,那是一段埋頭讀書的日子。

  兩年後,在全年級600個學生中,潘石屹以第二名的成績考進位於河北的石油管道學院,三年大專畢業之後,分配到了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經濟改革研究室。

  

  在深圳:花50塊搞「偷渡」

  1987年年底,潘石屹第一次南下廣州、深圳。「從冰天雪地的北方來到鳥語花香的廣州,突然覺得這真是天堂,尤其是深圳,每個人都過得那麼開心。」

  春節一過,潘石屹便變賣家當,辭職南下深圳,到達南頭關時,身上剩下80多塊錢,這便是多年後外界描述的潘石屹的「創業資本」。由於沒有邊境通行證,這筆「創業資本」首先是花了50元請人帶路,從鐵絲網下面的一個洞偷爬進了深圳特區。

  現實中的深圳並不像走馬觀花時看到的那麼美好溫馨。潘石屹為三餐而奔波,不久進了一家諮詢公司,「其實就是皮包公司,電腦培訓、給香港人當跑腿的、接待內地廠長經理旅遊,什麼能掙錢就幹什麼!」

  由於語言不通,飲食不適應,深圳的生活始終讓潘石屹感到非常壓抑。兩年後的1989年,公司正好要到剛剛建省的海南設立分號,認為「不能錯過歷史機會」的潘主動請纓南下海南,迎來了他自認為最多姿多彩的人生階段。

  在海南:炒房炒出了膽量

  「初到海南,感覺就是熱鬧。街道上談戀愛的、作詩的、彈吉他的,什麼都有,每個人都有夢想,就是沒錢。」回憶這段歷史,潘石屹眼睛發亮。

  不久,公司在海南中部接收了一個磚廠,潘石屹出任廠長。這個廠高峰的時候有400多工人,少的時候也有100多號人,地處山區,管理起來並不容易。

  「小偷經常光顧,夜裡提供照明的小發電機一個月內被偷過三次,」潘石屹像講電影故事一樣:「人剛剛躺下,電燈突然滅了,那肯定是發電機被偷了,於是便狂追,直到小偷抬不動了、棄機而逃。」更麻煩的是民工情緒問題,有一天,潘廠長正在自己的卧室———一個廢棄的水塔里休息,突然一塊磚頭破窗而入,水塔下面,聚集了上百位談工資的民工。「想跑都跑不了,只能硬著頭皮下去跟他們談!」

  半年後磚廠停產,潘石屹重回海口。隨著經濟低潮的來臨,大部分淘金者都撤了,潘石屹決定留下來碰碰運氣。「理個髮兩塊錢還要砍價砍成一塊。晚上睡在沙灘上,還要把衣服埋在沙堆里,生怕被人偷了。在別人房間看春節聯歡晚會看了一半,便被人家趕走了。」

  1991年8月,潘石屹與人合夥註冊成立萬通公司,高息借貸1000多萬元炒房,隨著海南經濟第二波熱潮的到來,在短短半年多時間裡,萬通積累下了超過千萬元的資金。「雖然後來又賠掉了,但讓自己找到了膽量。」1992年8月,預感到海南房產泡沫不能持久的潘石屹撤離海南,北上京城。

  英雄莫問出處

  1991年下半年,海南的經濟正遭受著第一次低潮。和許許多多的淘金者一樣,潘石屹和馮侖幾個人成天混跡於海口的街邊排檔,沙灘浴場,「無聊的時候騎著自行車繞島一周,回來時已經滿臉鬍子。」有一段時間,一位女士和他們幾個人走得比較近,大家自認為意氣相投,常常一塊喝酒聊天。直到有一天,這位女士來到潘馮註冊的「萬通公司」辦公室參觀了一番,從此不辭而別。多年以後,當潘偶然再次遇到這位女士時,不忘對此問個究竟。女士坦言,「你們惟一的一張辦公桌上都是厚厚一層塵土,和這樣的人交往,實在怕惹是非!」

  在成立海南萬通之前,馮侖、潘石屹等人的計劃是承包一家叫做「大地公司」的國有小企業,雙方約定,馮潘每年向原來的廠長繳納數千元管理費,大地公司由馮潘經營。合同簽訂,馮潘接手了大地公司的印章,正準備開展業務,不料第二天,老廠長便騎車趕了過來,要回了印章,撕毀了合同。原來,經過一夜反思,想到馮潘的境況,穩重的老廠長還是覺得不妥,「不能因為幾千塊錢惹了大麻煩!」這也才有了後來重新註冊的「萬通」。多年以後,這位老廠長特地跑到已經發跡的潘石屹的辦公室里敘舊,「早知道,當年就讓你們幹了,現在大地也成大企業了!」雙方相視大笑。

  「一言8億」的傳奇故事

  1992年,潘石屹還在海南萬通集團任財務部經理。萬通集團由馮侖、王功權等人於1991年在海南創立。馮侖、王功權都曾在南德集團做過事,當年都是「中國首富」牟其中的手下謀士。萬通成立的頭兩年,通過在海南炒樓賺了不少錢。1992年,隨著海南樓市泡沫的破滅,馮侖等人決定將萬通移師北京,派潘石屹打前鋒。潘石屹奉馮侖的將令,帶著5萬元差旅費來到了北京。

  這天,他(潘石屹)在懷柔縣政府食堂吃飯,聽旁邊吃飯的人說北京市給了懷柔4個定向募集資金的股份制公司指標,但沒人願意做。在深圳待過的潘石屹知道指標就是錢,他不動聲色地跟懷柔縣體改辦主任邊吃邊聊:「我們來做一個行不行?」體改辦主任說:「好哇,可是現在來不及了,要準備6份材料,下星期就報上去。」

  潘石屹立即將這個信息告訴了馮侖,馮侖馬上讓他找北京市體改委的一位負責人。這位領導說:「這是件好事,你們願意做就是積極支持改革,可以給你們寬限幾天。」做定向募集資金的股份制公司,按要求需要找兩個「中」字頭的發起單位。通過各種關係,潘石屹最後找到中國工程學會聯合會和中國煤炭科學研究院作為發起單位。萬事俱備,潘石屹用剛剛買的4萬元一部的手機打電話問馮侖:「準備做多大?」馮侖說:「要和王功權商量一下。」王功權說:「咱們現在做事情,肯定要上億。」

  潘石屹在電話那邊催促馮侖快做決定:「這邊還等著上報材料呢。」馮侖就在電話那頭告訴潘石屹:「8最吉利,就註冊8個億吧。」北京萬通就這樣,在什麼都沒做的情況下,拿到了8個億的現金融資。

  以上這段文字出自某IT名記的手筆,很生動。這也就是潘石屹那個「一言8億」的傳奇故事。後來萬通在海南做賠了本,多虧了潘石屹這一耳朵「聽」來的8個億,才有了萬通的今天。也正是這一次,潘石屹開始嶄露頭角。後來兄弟幾個鬧分家,1995年9月,潘石屹離開萬通與妻子創辦紅石實業,隨後開創出SOHO中國。

  給消費者一個買房的理由--開創SOHO中國的大局面

  

  

  soho現代城,那塊地原是二鍋頭酒場的地,臭的不能聞,沒有人願意要。除了潘石屹。他選這塊地,他借用從也是房地產大亨的鄧智仁學到的香港房地產的成功模式:即先給項目找概念,挖掘一系列傳播元素,然後利用媒體大打廣告,各種傳播渠道,整合運用,掀起一陣熱浪,一夜之間把一個項目做成一個非常矚目的概, 在北京地圖上已經圈定了一個概念,這個概念就是他帶給所有現代城住戶的一個利益:這是東長安街延長線,這裡即將會變成一個繁華的商圈,而且是以白領為主。這是他建立的第一個預見性的概念。

  soho現代城的第二個概念是圈定人群,他判斷在這一塊兒活動的人群需要一個生活和工作都能兼容的一個空間,然後給這個空間定義——soho。當soho這個概念提出后,白領們趨之若鶩,那塊臭地的房價翻著番的上漲,他的預見又實現了。

  從"長城腳下的公社"、包括在博敖的項目可以看出,潘石屹後來對「概念」的把握日漸爐火純青。

  商人娛樂化

  "這輩子就要不做一條廣告就能賣出所有的房子,還要賣得最火。"

  潘石屹做到了——在中國目前,誰敢跟潘石屹比項目廣告費最低?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對地產界流行的廣告手段「兇狠的整版、鋪天蓋地的轟炸」充滿不屑或者說是憎惡。他的這個心結暗藏著一種情緒——我這輩子就要不做一條廣告就能賣出所有的房子,還要賣得最火。

  潘石屹選擇了娛樂,讓娛樂發揮廣告的作用。就如潘石屹自己說的——我是個純粹的商人。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地產商人,一個項目到他手裡,他可以用最低的廣告費獲得最好的推廣效果。這豈是一句一般的話?這句話後面藏著好幾個億.

  各類新聞中,社會新聞或是地產界新聞最近還有娛樂新聞、時尚新聞中,「潘石屹」三個字見光率相當高。他是個商人,更像個明星。他不一定是最有錢的地產商人,卻是最有名氣的。

  

  這樣的潘石屹還用做廣告嗎?不用,他自己就是廣告,他可能是注意力經濟的最優秀執行者。記得他對談話類節目有一個評價:太嚴肅了,一本正經的,裝模作樣,不真實,誰看。這句話從策略上證明他是很有洞察力的,他把媒體需求看得明白透徹。媒體希望看到有矛盾的,有戲劇化的,不裝的東西。哪怕沒有那麼精彩,沒有那麼好看,沒有經過修飾,但是大眾需要這些東西。也就是說大眾希望看到的是一個有趣的、不裝的潘石屹,而不是一個富有的、無緣得見的地產商。

  

  潘石屹很招媒體喜愛。潘石屹愛娛樂,也愛被娛樂。用媒體的話講,他是一個有戲的人,他身上就有戲。首先他的長相有意思,謙和溫順,一幅老實受氣的樣子,不招人討厭。這是他能夠引起媒體注意的第一個前提。一個沒趣的人是很難受到媒體關注的。

  商人娛樂化,這是企業家玩轉注意力經濟的低成本套路。所以,王石和張朝陽去登山。潘石屹選擇了更輕鬆的方式:拍電影。這是戰術。不同的戰術造就不同的效應。

  

  潘石屹本人這樣曾說過,他發現的最大的需求不是在地產上,而是在新聞界發現了大眾對個性化的強烈需求。首先是中國的娛樂新聞需要潘石屹,其次才是中國的消費者需要潘石屹的房子。所以,在明星們談「媒」變色時,潘石屹卻把自己赤祼祼的貢獻給媒體,他恨不得背後跟著狗崽隊。而我們能想到,媒體對潘石屹的態度,肯定是又愛又恨,愛的是跟著他有新聞有噱頭,恨的是報了新聞潘石屹就省了一大筆廣告費,媒體沒賺到什麼。業內有傳言說潘石屹已經到了一聽對方是一個傳媒人員,就會湊上去握手的地步,真有趣。

  能做到這一點需要勇氣。當一個人攀登到某一個高度,他還能放下高度的自我去迎合大眾,不但是戰術,更是境界。

來源:創業人物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8 21:1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